论《风景》体现的存在主义思想 刘蓉蓉(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Reference:《风景》渗透了浓厚的存在主义式的哲学思想作品对生存状态的还原和描述上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不仅为我们呈现地狱般的生存境遇,并着力表现人在这世界上的孤独感和荒诞感面对人生的悲剧,我们可以选择抗争或者沉沦甚至死亡方方认同自由选择,却没有超越存在主义积极的精神内涵Keys:地狱;孤独感;荒诞感;自由选择;死亡I06 :A:1673-2111(2012)01-0025-02 引言:方方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主将,她的《风景》可谓“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方方的创作改变了以往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写实”观念,即“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而代之以生活的本相,着力表现“纯态事实”,更具体地说,就是“使生活现象本身成为写作对象,作品不再去刻意追问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而关注于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强烈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存意识[1]作品多表现那些悲凉沧桑又苦痛无奈的人事纠葛,读来让人唏嘘感叹 《风景》用死者(小八子)的视角来讲述生者的故事,使生存显得异常冷漠和残酷,对生存状态的还原和描述上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
作品主要表现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几十年间的人事变化:性情粗暴的父亲,风骚庸俗的母亲,贫穷聒噪的生活,九个儿女如野生植物般放任自流地长大成人,所有人都在生活中跌爬滚打,所有人都都陷入生存欲求与生存境况的矛盾冲突之中无法自拔诚如小说正文前引用的波特莱尔的诗句:“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 在死者看来,生者的世界就是困厄中的挣扎和殴斗这一切都与存在主义思想有着某种形式上的暗合 1.“地狱”般的生存景观 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他人即地狱”,这是萨特通过他的《禁闭》表达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从本体上无法沟通与理解的社会现状当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戒备、倾轧、欺瞒与指责的关系,这构成了比真正的地狱更悲惨的现实生存境遇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以邻为壑”的时候,所谓地狱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甚至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 《风景》中的七哥便是生活在地狱般的境遇之中七哥成长在汉口最著名的贫民区“河南棚子”,整个棚户区充斥的是斗殴、偷盗、吵闹、男女调情等粗俗肮脏的行径一家11口人挤在一个仅有13平方米的板壁屋子里,由于地方太小,七个儿子排一溜睡在夜晚临时搭的地铺上,到后来大哥不得不常年上夜班,七哥便被父亲一脚踢到了黑暗潮湿的床底下。
由于家境艰难,七哥从5岁开始就拾破烂因为被父亲怀疑是野种,七哥在全家人的歧视和虐待下成长,父母间的吵架打骂,兄弟姐妹间的鄙视与折磨,父母子女间的暴力与冷漠就是七哥的家庭生活他似乎生活在狼群里,童年留给他的记忆只有拳脚与辱骂七哥常常遭父亲毒打,打得伤口都烂了,还长了蛆家里的菜全是七哥捡来的,可是他从来都是靠吃白饭填肚子,回来晚了要挨母亲的责骂和父亲的耳光亲身父母尚且如此,何况兄弟姐妹五哥六哥在父亲的指使下扒七哥的裤子,乐呵呵地用竹条抽打七哥,父亲则坐在一边喝酒,嘴巴咂得“叭叭”地响大小香在一旁染指甲,而母亲自始至终翘着大腿剪脚皮这是一个用冷漠和残酷都不够形容的家庭七哥忍着全部的痛苦去听她们笑得如歌一般流畅 方方在《风景》里描绘的分明是一个现代文明的“荒原”恶劣艰苦的生存环境,道德亲情沦丧的家园,造就了七哥人性的扭曲,不择手段向上爬但方方并没有对七哥表现出明确的爱憎感情倾向,她甚至有些同情、默许七哥这些行为这也许就是以存在主义思想的关照 2.孤独感和荒诞感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和不可理喻的,人是孤独无助的萨特通过他的哲学小说《恶心》的主人公洛根丁之口,宣称这世界是令人作呕的世界,人活在世界上是多余的,人不过是一堆柔软的,怪模怪样的形体,乱七八糟,赤裸裸。
方方在她的创作手记中曾经说过:“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太遥远了遥远得彼此总是只能朦胧相看有谁想要知道你的心情和想法呢?反过来,你自己又何曾想要听别人诉说他的一切?所以,人既作为一个独立体存在于世,那就注定了他一世的孤独[2] 七哥是孤独的,从小没有家人疼爱,像畜生一样的活着他从来没有在家里笑过,也不敢随便表露出自己的感情父亲是孤独的,他脾气暴躁,教育子女的方式就是拳头,认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只有拳头,子女们对只有惧怕甚至厌恶,而不是家庭亲情中该有的爱和尊敬父亲对他花团锦簇粉团团的孙辈们毫无兴趣,认为人要这么养着就会有一天变成猪,这话使父亲所有的媳妇对他恨之入骨大哥是孤独的,[]他和邻居的老婆有着不为世俗容忍的不伦之恋,迫于压力分开,他为爱情坚守了十年,直到枝姐死去而二哥的爱情里只有他自己孤独的忠诚,因为杨朗自始至终都没有爱过二哥 方方说她写小说“经常写着写着就有一种虚无感”[3]我想这种虚无就来自于内心的孤独,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感而这种不信任就源于人生的荒诞,萨特认为“荒诞就在于偶然性”,不是事情逻辑发展的必然结局,也不是人物性格演变的趋向所致,而是偶然性从中作祟 七哥是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去了大学。
在他下乡的那段日子里,他每晚都梦游村民们误认为是鬼,直到七哥在某天夜里浑身赤裸地被抓住,大家才知道真相此后村里人吵闹着要将七哥送走,而恰好七哥的父亲是苦大仇深的码头工人,这让七哥走了狗屎运,被保送到了北大从此他开始抓住一切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终于顺利地踏上了仕途,成为这个贫民家中出来的第一个“大人物”人的命运常常因了偶然显得无常,甚至毁灭得毫无价值:可爱的小女孩够够在某一天忽然被火车碾得粉碎;善良的码头工人在械斗中被人乱棒打死,沉入江底;货车上的货物无端地顷刻塌[来自www.lW5U.coM]下,压得人脑浆迸裂,而前一刻他还在谈笑风生 3.抗争或沉沦 以存在主义的观点来看,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本无意义,只有人的行为才能赋予荒诞的世界和自我人生以意义所以存在主义并不是一种悲观哲学,而是关于行动的哲学面对人生中的不幸,无论抗争或沉沦都是人的自由选择,但人同时要承担选择的全部责任 七哥和二哥都在与生活抗争,只是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七哥为了摆脱家人的折磨选择下乡,才有了后来他上大学的机会;为了出人头地,进入上层社会,他抛弃了爱他的女友,选择和一个不会生育的高干女子成婚得以进入团省委,卖命干活以求得权利和地位。
虽然他的动力只是生存本身,显得浅薄,但我们无权指责,即使他最后身败名裂那也是他应承担的责任与七哥相比,二哥则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他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救了落水的杨朦成为杨家的大恩人,这个知识分子家庭文明的生活方式激起了二哥心底的渴望,渴望上大学实现当建筑师的理想,二哥成为家里第一个上高中的人,但是他的梦被“文革”摔得粉碎,只得去码头当工人,心爱的杨朗最后也背叛了他,二哥绝望地自杀了跟二哥、七哥相比,其他兄妹选择了向生活妥协五哥和六哥做了上门女婿,他们被生活的浪潮席卷了,周旋于生意场,得钱了就去赌博;大香和小香则成为最普通不过的甚至浪荡的农家妇人;只有四哥过着最平静幸福的生活,他又聋又哑,却和盲女组成了一个文馨的家庭,并生了一双儿女 释迦牟尼说:“心可以为地狱,亦可以为天堂人的自由选择当然可以指向真善美,但是也完全可以指向假恶丑人的存在固然决定于自我选择,但是选择什么却可以把我们引向不同的生命本质[4]“生似蝼蚁,死如尘埃……一个活人和一个死者之间又有多大的差距呢?死者有没有可能在他们的世界里说他们本是活着的而世间芸芸众生则是死的呢?死,是不是进入了生命的更高一个层次呢?”方方许是通过对死亡的惶惑来表现对生存的惶惑,正视死亡就是正视生存。
4.结语 如何在这个荒诞的世界生活得有意义?萨特指出,人“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自己)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理想)的目标,人才能体现自己真正是人[5]这种观点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在某些方面还表现出对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向往所以,存在主义包含积极的精神内涵在这点上,《风景》有缺憾,多是迷失者和迷惘者,多是精神脆弱者,不见希望,只有沉重但方方真诚地关注着人的生存,到底还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作家 Reference: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07. [2]方方.倾诉是心灵的舞蹈[J].当代作家评论,1997(6):77. [3]方方.有爱无爱都刻骨铭心[J].当代作家评论,2003(4):34. [4]吴晓东.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2. [5]〔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0.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