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泷冈阡表》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泷冈阡表》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欧阳修《泷冈阡表》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泷冈阡表》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原文: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于是小子修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
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阡,墓道,泛指坟墓②卜吉,安葬丧俗中,葬地、葬日皆卜筮决定,若吉,方能行事③矧,况且 译文: 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等待 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
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况且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我因此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
你一定要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 先父年幼丧父,努力读书咸平三年考中进士,曾任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做过泰州判官,享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的泷岗 太夫人姓郑,她的父亲名讳是德仪,世代都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太夫人恭敬、俭约、仁爱又有礼仪教养,起初诰封为福昌县太君,进封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从我们家道中落以后,她就以俭约的原则持家,后来家境富裕了,也不许花费过多,她说:”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人,俭约一些,才能度过那可能要遭受的患难后来,我被贬夷陵,太夫人言笑如常,说:”你的家本来就贫贱,我已经习惯这种日子你能安乐对待,我也能安乐 先父死后二十年,我才取得俸禄来供养母亲又过了十二年,列位于朝廷做京官,才获得赠封双亲又过了十年,我担任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母亲因病逝世于官邸,享年七十二岁 于是我排列我家世代的谱系,详细刻在石碑上,接着又记下先父崇国公的遗训,以及太夫人的教育,以及所以对我有所待的原因,都写在阡表上,好让大家知道我德行浅薄,能力微小,只是适逢其时才能得到高位,有幸保全大的原则,没有辱及先祖,都由于上述的原因。
神宗熙宁三年,庚戌年,四月初一辛酉,十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欧阳修立表 欧阳修《泷冈阡表》 2、欧阳修《本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本论》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原文: 天下之事有本末,其为治者有先后尧、舜之书略矣后世之治天下,未尝不取法于三代者,以其推本末而知所先后也三王之为治也,以理数均天下,以爵地等邦国,以井田域民,以职事任官天下音定数,邦国有定制,民有定业,官有定职使下之共上,勤而不困;上之治下,简而不劳财足于用而可以备天灾也,兵足以御患而不至于为患也凡此具矣,然后饰礼乐、兴仁义以教道之是以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矣虽有荒子孱孙继之,犹七八百岁而后已 夫三王之为治,岂有异于人哉?财必取于民,官必养于禄禁暴必以兵,防民必以刑,与后世之治者大抵同也然后世常多乱败,而三王独能安全者,何也?三王善推本末,知所先后,而为之有条理后之有天下者,孰不欲安且治乎?用心益劳而政益不就,認認然常恐乱败及之,而辄以至焉者,何也?以其不推本末,不知先后。
而于今之务众矣,所当先者五也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则未之思也足天下之用,莫先乎财;系天下之安危,莫先乎兵此有司之所知也然财丰矣,取之无限而用之无度,则下益屈而上益劳兵强矣,而不知所以用之,则兵骄而生祸所以节财、用兵者,莫先乎立制制已具备,兵已可使,财已足用,所以共守之者,莫先乎任人是故均财而节兵,立法以制之,任贤以守法,尊名以厉贤,此五者相为用,有天下者之常务,当今之世所先,而执事者之所忽也 今四海之内非有乱也,上之政令非有暴也,天时水旱非有大故也,君臣上下非不和也以晏然至广之天下,无一间隙之端,而南夷敢杀天子之命吏,西夷敢有崛强之王,北夷敢有抗礼之帝者,何也?生齿之数日益众,土地之产日益广,公家之用日益急,四夷不服,中国不尊,天下不实者,何也?以五者之不备故也 今宋之为宋,八十年矣外平僭乱,无抗敌之国;内削方镇,无强叛之臣天下为一,海内晏然为国不为不久,天下不为不广也方今承三圣之基业,据万乘之尊名,以有四海一家之天下;尽大禹贡赋之地莫不内输,惟上之所取,不可谓乏财六尺之卒,荷戈胜甲,力穀五石之弩、弯二石之弓者数百万,惟上制而令之,不可谓乏兵中外之官居职者数千员,官三班吏部常积者又数百,三岁一诏布衣,而应诏者万余人,试礼部者七八千,惟上之择,不可谓乏贤。
民不见兵革于今几四十年矣,外振兵武,攘夷狄,内修法度,兴德化,惟上之所为,不可谓无暇以天子之慈圣仁俭,得一二明智之臣相与而谋之,天下积聚,可如文、景之富;制礼,作乐,可如成周之盛;奋发威烈,以耀名誉,可如汉武帝、唐太宗之显赫论道德,可兴尧、舜之治然而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是所谓居得致之位当可致之时又有能致之资然谁惮而久不为乎! (《欧阳修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主次轻重,治国的方法也应分先后缓急记载尧、舜的书交字简略后代治理天下,没有不效法夏、商、周三代的,因为三代治理国家能够推究事情的主次,知道办事的先后夏禹、商汤、周文武三王治理天下时,制定赋税来平均天下的负担,用爵位和封地来区分诸侯国等级,建立井田制使百姓定居,根据职责任命官吏国家有一定的贡赋收入,诸侯国有一定的制度,百姓有一定的职业,官吏有一定的职责使百姓供养朝廷,虽勤劳但不穷困;朝廷治理地方百姓,简便却不劳累财力足够使用并可用来防备天灾;军队足以抵御外患但又不至于成为祸患这一切具备了,然后制定礼乐,倡导仁义来教导百姓。
因此,政令就容易推行,百姓就容易指使,社会风气淳朴敦厚,王道便形成了即使有荒淫懦弱的儿孙继位,也能传七八百年才会完结 三王治理国家,难道与常人会有什么不同吗?他们的财物一定从百姓那里取得,官吏一定从俸禄中得到供养镇压暴乱必定依靠军队,防范百姓必定使用刑法,这一切都同后世治国的人大体相似然而后世常常多混乱失败,三王却能够安定,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三王善于推究事情的主次轻重,知道办事的先后缓急,因而做事有条有理后代的统治者,谁不想天下安定而且治理得好呢?他们用尽心机,越是劳苦政事越不能成功,忧心忡忡地常常害怕暴乱失败的发生,而暴乱失败却总是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推究事情的主次轻重,不知办事的先后缓急 当代要做的事情很多,应该先做的有五件其中有两件是主管官吏知道的事情,其他三件却还没有想到它们满足天下的用度,没有比财物更要紧的;维系天下的安危,没有比军队更重要的这该是主管官吏知道的事情然而,即使财物丰富了,如果征收没有止境、花费也没有限度,那么百姓越来越贫困、官府便越来越劳累军队强大了,却不懂得用它的方法,那么兵士便会骄横而产生祸乱节省财力、善于用兵的方法,没有比建立制度更紧要的了。
制度已经具备,军队已经可以驱使,财物已经足够之后,能够守住这种情况的方法,没有比任用贤人更紧要的了所以调剂财物节制军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