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书法学习用笔核心--把笔立起来(笔法)剖析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11MB
约41页
文档ID:468021852
书法学习用笔核心--把笔立起来(笔法)剖析_第1页
1/41

笔性万笔法用笔核心把笔立起来书法首选讲究笔法,历代书法家都对笔法十分重视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评判书法水平高下及风格雅俗的重要依据初学者入门,接受良好的笔法训练是能迅速提高及日后顺利发展的前提元代大书家赵孟^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需用功,盖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赵孟^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书法以用笔为上,书法的技法诸要素中,用笔是最重要的;二是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虽然有字体风格面貌的不同,但用笔的基本规律原则是一致的对这句名言,几百年来,“用笔为上”是得到了普遍承认,但总有人对“用笔千古不易”提出质疑,因为在他们看来,仅以楷书的永字八法为例,每一个笔画都有不同的特征,运笔时须走不同的角度方向,有不同的提按起伏特征,怎么能说明用笔不变呢?楷书已是如此,更何况篆隶行草,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不同字体风格,笔画形象变化无穷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没有达到赵孟^那种对笔法融会贯通的层面的确,入门时,觉得一个笔画有一个笔画的运笔方法,不同书体有不同字体的运笔诀窍,丝毫混淆不得当功力和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渐发觉不同的点画运笔彼此之间大有可通之处,都符合某种必须遵守的规律,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笔画自然生动有力,而不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即使笔画外貌模仿出来了,也必然是形象虚浮、神态呆滞、僵硬造作。

赵孟^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正是这种运笔必须遵守的深层规律所谓“笔法”,指用笔中具有规律性、原则性的要领和法度,这种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贯通适用于多种书体之中笔法具体包含有哪些重要规律呢?我们将两个方面来讲解笔法:(1) 笔性;(2) 用笔的总原则一笔性书法所使用的毛笔是是一种软性物体,在书写的过程中,如何达到笔毫齐顺、万毫齐力、笔毫复原,这便构成了书法用笔中最根本的问题,这实际是毛笔的性能运用问题,笔法的一切技巧都首先围绕这个问题开展出去所以,学习笔法,首先要通熟笔性古人没有提过“笔性”的概念,但他们十分精熟笔性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深知要善假于物,才能得自然之妙理,晋唐的许多书家,同时也是毛笔的研究者和改良者,从他们的遗墨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毛笔性能的无比谙熟和科学运用书法的线条点画,无论形状、质感、力度,都与能否正确掌握笔性有关,不了解笔性就谈不上懂得笔法掌握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控制笔毫的能力点画和造型,取决于:(3) 笔起落的角度,运行方向;(4) 笔入纸深浅(轻重);(5) 笔头形状第(3)条笔头状态变化,指运笔中,笔毫锋颖因受力产生的各种变形,如聚、散、扁(方)、圆等,包括笔头触纸方式,是用锋端触纸,还是笔腹着纸;是作势欲弹,还是腰软无力;是整齐铺展,万毫齐力,还是绞纽破败,声嘶力竭。

1)和(2)的作用为大多数书法教材所论及,也容易在纸面上画出示意图,所以为大多数学书者所知,也较易于掌握,但最关健的因素一一笔毫的组织状态一一却往往给忽略了,结果造成运笔似的而非,点画外貌相近而质感意味相去甚如图一些书法教材介绍写魏碑或欧体的方笔错误运笔法正确运笔法挑点,为追求三角方棱的形态特征,逐个角地依次填填满,特别是专门去填b处第二个角,类于画字而不是写字,笔画形象呆滞造作,极不自然这种运笔是不足取的理由是:①画字不是写字,笔画造作不自然;②速度太慢,没有笔势可言;③古人运笔绝不是这样的正确的运笔法是:(1)笔由左上向右下顿落,笔锋落处形成a角2)笔刚顿即反挫撑起,笔腹离纸,笔毫沿上下方向平整展开(下展溢出的笔锋自然的形成b处劲利的棱角,绝不需刻意描画)3)向上劲健提笔出锋(得c角,展开的笔锋由两向中间收聚,自然留下劲挺有力的三角点造型)以上运笔熟练之后,只需一按一提即成,不过这提按的刹那之间,暗藏了个挫锋动作,使笔锋能一按提起,由聚而铺,再由铺而聚,这面需要有极其良好的控制笔毫的能力不仅方点这样用笔,横竖的起笔收笔,撇、挑的写法,钩的出锋等均这样运笔这一点,欧阳询《九成宫》等碑版经过刻拓失真,很难看得出来,要看欧的行书墨迹《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辨其锋芒细微处,方可明了。

『某工洪承乜批裁圾i『凡期系用京r神瓜芮曼而A辛破药可.好衣层把武‘—/州声济莫七十本二固4:---“零碳迁商百以上例子说明运笔仅考虑行笔线路、提按轻重,虽也可写出笔画的样子,但往往不得要旨,距古人的精髓相去甚远卜人运笔的玄奥之处,在于对笔锋的控制,控制笔锋的聚散、扁圆、卧挺等状态以塑造笔画形象,利用笔头的圆锥状,可成圆笔,利用好它的齐(扁平展开)可成方笔,顺转着走,笔画圆润,侧逆着用,则出现方棱所谓“方笔用铺,圆笔用裹”“转便圆,侧成方”一支笔在你手中笔毫要铺就铺,要裹就裹,要倒就倒,要起就起,要扁就扁,要圆就圆,要开就开,要收就收,则无论什么笔画,均可下笔成形,笔势自然,绝无多余来回动作所谓“用笔千古不易”,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卜的优秀的书法,不论是行草书,还是体态端静的篆、隶、楷,都可体现出笔画流动徜徉的时序意味,笔一按下提起就应卜得需要的造型,试观晋唐及宋人书法墨迹,用笔简练自然而然,依据笔性而为,所以下笔自然得法后人越搞越玄,比如明清,论著逾丰而去笔法逾远清蒋和《书法正宗》中,一个竖钩可以为12个动作,繁复精微,煞有介事,令人感慨侔急辄而知一海三久身之叩败之於卷薮内人陋之强神直色符藏国霰弗不iff赵子昂号称快笔,据说能日书万字,哪怕写正楷,用笔法也极其快速简炼,表现了对毛笔极强的控制能力。

二、选择最有效的传力点一一锋笔毫的末梢一一锋,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峰”,笔锋挺而健,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在曲张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发挥锋的用场,单以笔腹扫顿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古人强调“用笔在用锋”,包含两个要求:1、“立锋”行笔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古人所谓“锥画沙”,“E呻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这些都是甘苦之言立锋用笔示意图“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

2、“笔锋无处不到"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面八方,都应是笔锋运走形成的如写一点顿下后,须顿中有提,使笔锋走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如此方得收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王羲之行书诸帖,欧阳询行书,褚遂良《阴符经》,赵孟文征明行楷书墨迹,无不如此赵阖慎这个收笔r干净.凝练.持重,绝不是笔肚能形成的噢,必须是锋到笔锋无处不到理论上所说的笔锋的顶端,实际运用上,锋指的是锋端及笔毫近的那一段,再远些就是笔腰,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也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等,“力点”常不在锋而在笔腰,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异近代康有为,笔腹腰也运用得很精彩Ei:王羲之的笔锋无处不到从学书的进程来说,初学者一开始就应努力练习立锋的本领,尽量以锋端运使练到笔锋什么情况下都能弹起来的程度,则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无不能力透纸背,就如武功高强之人,无论拳、肘、肩、臂,全身各处,无一不能发力伤敌。

三、保持和恢复笔毫的弹性弹性物体都有个弹性限度的问题,在一定力的范围内,弹性物体可迅速恢复原状,超过限度弹性破坏难以复原毛笔性柔,弹性是很有限的,这要求我们:笔根笔腹笔锋三分笔二分笔1、控制毛笔下按的程度:一分笔般要在笔头一半以内,三分笔示意图向来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的说法,用意即在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选择毛笔时,要选“大笔写小字”也是这个道理2、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回顶”的动作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笔往前运走,就免不了要倒下来,弹性就会惭弱下去,需做个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微回缩(所谓挫、蹲、回,都是回顶用劲的一种),均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甚至使笔处于特殊的强劲状态,铮铮欲弹走,大大增强了“笔力”3、一笔完成之后,用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成挺直齐顺的原状,如同擦过一般,可直接书写下笔,保持了行笔的前后连贯性关健是利用反作用力弹直笔锋,反作用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回锋反弹,回锋时正好逆着行笔方向提笔,将笔锋回顶弹直,所以回锋动作正确与否,应看笔锋是最有效地弹直顺利齐二是用在出锋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笔作按势,借急按的反弹之力弹起笔锋。

如悬针,长撇就应这样用笔,悬针和撇的卜后段常常显出丰腴之态,就是借势出锋用笔的自然结果,其它捺、挑钩也是这样重按而提出的需蚣4AW多用〜他顿笔瞬间的反弹之为辞出1 ;,笔锋,所以运笔的时候,笔毫总是一曲一挺,时展时聚地运行着,尤如钟表的发条,铮铮欲弹走,笔一提纸,笔头就能恢复挺直齐顺,这就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其所说的: “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宋代苏轼说“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笔锋收起时象悬着重物的绳子一样挺直,古人是何等自如地运用毛笔啊用笔的总原则董其昌的笔图同时立得起来 所谓自倒自起.自收自束,书法的点画无论外貌形式如何变化,都要求符合以下共同的审美规范:一、质感强,浑圆,厚实,凝重,如铸如刻;二、意味含蓄、隽永,忌直白外露;三、气势通达,畅而不滑,涩而不滞根据笔性及书法审美的要求,总结前贤的经验,书法运笔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中锋用笔的原则中锋运笔,即笔锋移动时,保持主锋在笔画中心,副毫在笔画的两边和四周,这样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点画的中心卜四周渗出,写出的点画,重心即在中间,呈现出立体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