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西方雕塑与设计的互融与共生 黄丹麾翻开雕塑史,雕塑其实从产生的那天起就与设计形影相伴雕塑从构思、制作到主题、形式,所有环节都离不开设计雕塑与设计明显的互渗与融合主要体现在构成主义雕塑、极简主义雕塑、大地艺术和景观雕塑的创作上一、构成主义雕塑与设计的整合雕塑与设计明显的互渗与融合首先体现在构成主义雕塑的创作上构成主义雕塑又名结构主义雕塑,它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合构成的雕塑,其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动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和量感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贴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为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至上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构成主义的兴起有着特殊的艺术背景当时欧洲的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纷纷传播到俄罗斯,特别是未来主义艺术给年轻而富有朝气的俄罗斯艺术家们带来了很多幻想空间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雕塑家波丘尼他在1910年发表未来主义宣言,提倡在雕塑中寻找永久价值的“运动风格”、“雕塑即环境”和“废除确定的线条和精密刻画的雕塑”他重申雕塑家有把形体变形或撕碎的权力,并主张运用每一种可用的材料如玻璃、木料、纸板、金属、皮革、镜子等杂物。
波丘尼始终贼予雕塑一种整体的动力节奏,运用技术文明所产生的新材料来表现他的母题波丘尼的雕塑是用木头、卡纸、金属组成的,与毕加索早期的拼贴式雕塑大相径庭简言之,波丘尼的未来主义雕塑宣言比他的雕塑作品对俄国构成主义雕塑家似乎有着更大的吸引力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艺术观点对俄罗斯构成主义雕塑也有直接的启发他的作品简洁概括,带有一种冷静的机械感马列维奇在他写的《非客观世界》书中称至上主义“是创造性的艺术”, “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为此要唤起感觉”另外,影响俄罗斯构成艺术的还有两个重要的划时代文本:沃林格尔于1908年写的《抽象与移情》和康定斯基于1910年写的《论艺术中的精神》1913年,弗拉基米尔·塔特林在莫斯科制作并展出了构成作品《悬挂的木与铁的形体》(也许他受到了未来主义画家波丘尼的类似绘画作品的启发),同时,杜撰出了“构成主义”一词罗德琴柯是塔特林的同事,他使用“非客观主义”这一术语代替“构成主义”一词,并以圈和直线组成一幅雕塑作品1920年,佩夫斯纳和加波发表了《现实主义宣言》: “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以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实现,它们恰是我们的描绘与塑造艺术的唯一目的……我们构造自己的作品就像宇宙自身的构造,像工程师建造自己的桥梁一样……在创造事物时我们摒弃……所有偶然的和局部的,只留下其中力的永恒节奏。
《现实主义宣言》明确地划定了外延,指出了非客观艺术的可能性,它适应于雕塑远甚于绘画这篇宣言事实上是构成主义的宣言,佩夫斯奈尔说:“我们都把自己叫做构造者……我们把雕塑在空间中构建,而不是通过‘雕和‘塑……我们一直都在使用‘现实主义一词,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表现了新的现实俄国构成主义者高举着反艺术的立场,避开传统艺术材料,例如油画颜料、画布和十月革命前的图像因此,艺术品可能来自于现成物,例如木材、金属、照片或者纸艺术家的作品经常被视为系统的简化或者抽象化,在所有领域的文化活动,从平面设计到电影和剧场,他们的目标是要通过不同元素的结合来构筑新的现实构成主义分为两派:一派以“纯粹主义者”马列维奇、康丁斯基和佩夫斯纳兄弟为代表他们认为艺术基本上是一个精神上的活动,它的工作是为了要整理出人对世界的洞察马列维奇宣称,工业设计不可避免地取决于抽象性的创造而且它是个“再造过程,它汲取了对当代环境的研究成果而将之理想化地描绘出来”他们强调艺术的自由与独立性,追求艺术形式的纯粹性,反对艺术为政治服务另一派以塔特林和罗德钦柯为代表,他们坚持艺术家必须成为技术纯熟的工匠,他必须学习使用现代工业生产的工具和材料,用他的热情与能力直接为无产阶级的最大利益服务。
这些“艺术家/工程师”必须为生活本身带来和谐,把工作转变成艺术,将艺术转变成工作他们认为,所有艺术家应该“进入工厂,那里才有真实的生命”艺术同时也将为构筑新社会服务因此,传统提供愉悦经验的艺术概念必须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工业生产,这与新社会和新政治秩序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塔特林为某类型热炉的建造,发明不同的设计,意图以最小量的燃料输出最大的热值构成主义雕塑对于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为:他们的目的是将艺术家改造为“设计师”俄罗斯构成主义雕塑的最早实践者是塔特林,他于1913年来到巴黎,曾多次拜访毕加素他发现毕加索在1912年用吉他、酒瓶、纸壳、绳子、金属、木材等随意制作的许多立体主义作品时,便马上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认为雕塑作品除了使用传统的体块手法外,还可以用现成品构成纯粹的空间形式毕加素试验性的拼贴式雕塑成了塔特林孕育构成主义雕塑的最初动机塔特林回国后,立即用纸板、木材、金属表面罩上石膏、釉面和玻璃创作了西方现代雕塑同年,塔特林在莫斯科展出了这些作品他把作品安在展厅的真实环境之中,背景选用拐角一隅,将构成品用铁丝悬挂在两墙之间,墙的成角平面在空间构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惜这些作品大部分没有被保留下来)。
同时他首次使用了“构成主义”一词,构成主义就这样在俄罗斯诞生了塔特林以他的构成主义雕塑作品完成了一次观念上的转变,那就是严格摈除任何再现的意图其作品没有立体主义雕塑家在作品里表现的主题、寓意和情感,并且改变了传统的体块概念,主张用形式的功能作用和结构的合理性来代替艺术形象1919年,塔特林受苏维埃艺术委员会的委托设计了一座纪念十月革命的纪念碑他于1919年底完成了这项设计,当时第三国际刚刚宣告成立,他便将设计命名为《第三国际纪念碑》按照塔特林的设计,这座400米高的纪念“塔”将是一个用钢铁制造的两股相互交错的格架式螺旋体的空间结构组成的形体,在螺旋钢架的内部悬挂着三个玻璃几何体塔特林以巨大的尺度来表现革命精神的崇高志向,以倾斜式的大胆构图来表现巨大的动感,使得整座纪念碑仿佛具有了冲破地心引力的宏伟气势其中材料的运用也被赋予了某种内涵,如钢铁象征着无产阶级坚强的意志,玻璃则象征着无产阶级明净的意识塔特林将点、线、面和钢铁、玻璃等视为同等主题的要素,正如塔特林所说的:“通过这些重要的基本材料的结合,表达了一种紧凑而壮丽的简单性,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关系,因为这两种材料都生于火,形成了现代艺术的要素。
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的创作证明了在意识形态建构的初期可能会产生对建筑具有积极作用的因素 实际上真正建立起俄罗斯构成主义体系,并在传播、发展、壮大过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是佩夫斯纳和加波兄弟俩佩夫斯纳于1913年前往巴黎,不仅观看了意大利雕塑家波丘尼举办的“建筑性构造”展览,还认识了立体派雕塑家阿希彭克,并与立体派“黄金分割小组”有了密切的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和弟弟加波一起到了挪威,在奥斯陆,兄弟俩在认真地酝酿构成主义雕塑的创作手法,直到他们1917年回到俄国1936年,加波到了英国,他开始使用一种新的塑料网绳材料,作品体现出一种明快亮丽和因网绳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的飘柔感,在空间平衡了固体部分加波一直认为雕塑应与室外和周围环境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作为静态的整体1946年,加波移居美国19 51年,他为荷兰鹿特丹比因霍夫百货商店门前设计一座金属构成雕塑他在大尺寸的构成中只能采用钢架结构应该说,加波为构成主义艺术家提供了智慧的支柱,这些支柱就是他那些伟大的雕塑作品,这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的——直到1965年,他的综合作品展得以在欧洲展出其作品先是在阿姆斯特丹展出,后又在慕尼黑、杜尔斯堡、苏黎世、斯德哥尔摩、伦敦展出。
构成主义雕塑将雕塑创作与设计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反叛了传统的雕塑理念,掀起了雕塑界的一次巨大的革命,时至今日仍有不可替代的艺术影响二、极简艺术、大地艺术、景观雕塑与当代设计的同构(一)极简艺术与设计雕塑与设计明显的互渗与融合还体现在极简艺术、大地艺术等新样式上20世纪60年代,西方艺术界也出现了新的震荡,极简艺术、大地艺术等成为艺术界的新动向极简主义是一种以简洁几何形体为基本艺术语言的艺术运动,最早出现于绘画,而发展的高潮集中表现在雕塑极简主义是一种非具象、非情感的艺术,主张艺术是“无个性的呈现”,以单一简洁的几何形体或数个单一形体的连续重复构成作品极简艺术是对原始结构形式的回归,他主张回到最基本的形式、秩序和结构中去,这些要素与空间有着很强的联系大多数的极简艺术作品运用几何的或有机的形式,使用新的综合材料,具有强烈的工业色彩极简主义主张艺术作品不是作者自我表现的方式,它采用简单平凡的四边形或立方形消隐具体形象以传达观念的可能性,使用重复或均等分布的手法,物料方面则尽量减少加工著名的极简艺术雕塑家有卡罗、莫里斯、贾德等这些人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促进了大地艺术的产生,而且影响了二战后的景观设计。
二)大地艺术与设计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的一些雕塑家开始走出画廊,来到遥远的牧场和荒漠,创造一种巨大的超人尺度的雕塑——大地艺术大地艺术又称“地景艺术”、 “土方工程”,它是指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大地艺术产生之初,艺术家追求的是通过远离世俗社会为艺术创作带来纯净的土壤但是当这一形式获得极大成功和认可后,它又回到了世俗社会,逐渐成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成为让人愉悦的公共艺术品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从各个角度尝试雕塑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产生了最初的一些大地艺术作品,比较典型的是拜耶和克拉默的作品1955年,艺术家拜耶(1900-1987)为亚斯本草原旅馆设计了两个环境作品, “大理石园”和“土丘”大理石园是在废弃的采石场上矗立的可以穿越的雕塑群,土丘是一个大地作品,直径12米的圆形土坝内是下沉的草地,里面布置了一个圆形的小土丘和圆形的土坑,以及一块粗糙的岩石这个作品对年轻一代的大地艺术家海泽和史密森等人产生了影响拜耶后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大众景观的艺术化20世纪70年代末,拜耶在一公顷的米尔溪土地工程(1979-1982)中,将西雅图郊外肯特城的一条受侵蚀的溪流改造成一个既可蓄洪的盆地,又是一个公共娱乐公园的一部分。
拜耶在溪流的上游创作了一组大地雕塑,在洪水期会被淹没,而在旱季会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草地公园1959年,在瑞士苏黎士的园林展上,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默设计了一个名为“诗人的花园”的展园,草地金字塔和圆锥有韵律地分布于一个平静水池的周围作者的意图是将现代几何的诗意运用到园林中去,其结果是三维抽象几何形体构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空间感受观者在“诗人花园”中通过时,对它的感觉与其说是园林,不如说是大地雕塑华盛顿的越南阵亡将士纪念碑是70年代“大地艺术”的优秀作品之一,正如设计者林樱所说,这个作品是对大地的解剖与润饰早期的大地艺术作品往往置于远离文明的地方,如沙漠、滩涂或峡谷中1970年,艺术家史密森的“螺旋形防波堤”是一个在犹他州大盐湖上用推土机推出的458米长、直径50米的螺旋形石堤人们参观它的时候,第一印象不是一件新的美术作品,而是一件极端古老的作品,似乎这个强加在湖上的巨型“岩石雕刻”自古以来就在那里1977年,艺术家德·玛利亚在新墨西哥州一个荒无人烟而多雷电的山谷中,以67米×67米的方格网在地面插了400根不锈钢杆每根钢杆都能充当一根避雷针,在暴风雨来临时,形成奇异的光、电、声效果这件名为“闪电的原野”的作品赞颂了自然现象中令人敬畏的力量和雄奇瑰丽的效果。
著名的“包扎大师”克里斯多夫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把一些建筑和自然物包裹起来,改变大地的景观,作品既新颖又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