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6《规划师》论丛转型期城乡规划建设实践研究□ 李德慧,王江燕,岳 鹏生态小城镇交通规划实践 —以重庆巫溪县为例[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人口聚集、城市化和机动化开始影响重庆巫溪县这座生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既能满足未来的交通需求,又能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交通系统巫溪县交通规划紧扣绿色环保的建设目标,从未来交通需求定量分析着手,探讨巫溪未来交通发展策略,重点进行慢性交通及有轨电车的规划实践,用绿色、特色的交通系统服务宜居、宜游的秦楚明珠,实现“林城、宁城、灵城”的规划目标[ 关键词] 交通规划;生态小城镇;交通发展策略;有轨电车;巫溪县1 引言重庆市巫溪县地处重庆市东北部大巴山东段,县城位于县域东部柏杨河冲积的地区,呈带状分布于柏杨河两岸( 柏杨河在老城东部汇入长江支流大宁河) ,山水相依、风景秀丽一直以来,交通问题是制约巫溪县发展的瓶颈凭借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给予巫溪县发展的大好机遇,巫溪县近期完成了一系列土地利用和旅游规划,而交通是实现巫溪县发展愿景,特别是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支撑,因此有必要进行交通规划巫溪县发展需在充分考虑和分析未来城市规模、人口及机动车发展态势、土地利用、功能区布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基础上,预测各种“合理”情景下对应的交通状况,分析其主要特点,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互动分析平台,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山水小城镇的交通规划方案,实现交通决策对现状变化快速反应的实用功能,并向定量化转变。
2 城镇发展现状分析2 . 1 现状特点现状县城为双组团结构,中间为生态隔离带,西部为马镇坝组团,东部为老城—赵家坝组团( 图1 ) 其中,马镇坝组团为新城,是县城政治中心,集中了较多商贸、文教等机构未来城市将继续向西拓展,形成第三个组团—凤凰组团巫溪县城道路密度较低,可达性较差,城市道路功能定位较为混乱,用地形态布局和交通的矛盾突出对外交通公路直接衔接城市道路,城市主干路未能承担道路等级结构对应的功能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相互干扰,交通秩序及环境较差,造成老城区车辆拥挤,给行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县城柏杨河两岸景观优美,但滨河路承担了较多的通过性交通,慢行系统欠缺,人车混行现象严重,对两岸景观的破坏也较大此外,由于早期规划未预留足够的停车场地,目前老城区内,机动车违规停车的现象较为常见,交通管理措施及力度不足7 7第 三 编交 通 发 展 与 交 通 规 划2 . 2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根据巫溪县总体规划及“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巫溪将强化与周边市县在经济发展和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互动协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市场共享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同时根据巫溪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以运动、休闲、度假、探险、观光和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根据增长趋势,预测2 0 2 0 年人均G D P 将达到约4 0 0 0 美元的水平机动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当人均G D P 超过3 0 0 0 美元时,机动车将加速进入普通家庭现状巫溪机动车拥有量约3 . 8 万辆,但摩托车所占比例高达7 4 %,私家小汽车拥有量还很低预计至2 0 2 0 年,全县机动车总量为6 . 5 万~7 . 5 万辆,比现状约增长1 倍,摩托车仍将占总量的一半,私家小汽车拥有量将达到每6 ~7 户拥有1 辆的水平2 . 3 交通需求特点分析根据《重庆市巫溪县城市总体规划( 2 0 0 7 —2 0 2 0 ) 》,巫溪城区规划为“一城三组团”的空间格局,县城可建设面积为1 0 . 8 7 k m2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为1 5 万人,估计流动( 含旅游)人口约为1 . 8 万人,其中凤凰镇( 城市拓展区) 人口约为3 万人;规划工作岗位9 万个巫溪县人口和工作岗位分布如图2 、图3 所示,可以看出,人口、工作岗位分布不平衡。
预测在旅游旺季,巫溪县城日均出行总量约为4 5 万人次,早晚双高峰小时出行量约占全天出行量的2 5 %2 . 3 . 1 出行生成早高峰小时,居民出行总量为4 . 5 万人次( 单向) ,若考虑流动人口出行,高峰小时最大断面人流量为1 . 4 万人次;晚高峰小时,居民出行总量为5 . 5 万人次( 单向) ,若考虑流动人口出行,高峰小时最大断面人流量为1 . 5 万人次( 图4 ) 2 . 3 . 2 方向分布这种人口、工作岗位的不平衡将导致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较大,势必对组团间道路的通行能力及可靠性的要求大大提高县城内部出行的方向分布如图5 所示,据相关数据统计,县城—县域、县城—对外的出行量仅占总出行量的1 8 %,交通出行主要是县城内部出行,组团间出行的比例较大2 . 3 . 3 出行距离由于县城为狭长的带状布局,再加上土地利用人口、工作岗位的分离较为严重,故跨组团出行的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较长,约为4 . 2 k m 其中,1 0 %的居民出行距离在1 k m 内,6 5 %的居民出行距离在5 k m 内,9 5 %的居民出行距离在1 0 k m 内自行车的最佳出行距离在5 k m 内,公交车的最佳出行距离为1 0 k m ,故发展自行车和公交车交通是经济合理的。
根据各类交通模式适宜的出行距离选择以绿色交通适应未来城市发展不仅如此,出行图1 巫溪县城市发展格局7 8《规划师》论丛转型期城乡规划建设实践研究方式还与不同组团本身的地形特点结合,采取不同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引导组团间的出行向公共( 电) 汽车方向转变,包括有特色的公共交通工具,如有轨电车;②新城等地势平坦地区组团内部提倡自行车出行;③在老城等地势较陡的地区,规划步行道路网络,如在道石千弯等地点,通过与山体、柏杨河的结合,建设景观式步行休闲绿道2 . 4 面临的挑战根据以上对交通需求的分析,在交通方面巫溪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 ) 根据重庆市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意见,“统筹城乡改革将按三级城镇群分级吸纳人口,即按照主城、区县城、小城镇来分级吸纳人口”巫溪县城作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将贯彻人口分级集中的理念,在吸纳新市民中扮演重要角色,县城的向心力还将进一步提高人口的聚集将导致未来交通需求总量增大 2 ) 小汽车保有量增长较快,随着人均G D P 跨越3 0 0 0 美元大关,以及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如果没有任何政策限制,小汽车保有量将迅速增加,使用小汽车出行的需求比重加大。
3 ) 由于地形的原因,巫溪建设用地相对匮乏,且政府对公共交通的场站用地及停车用地的预留方面的认识存在不足场站用地的预留程度很大程度决定未来巫溪公共交通发展的潜力图4 巫溪县早、晚高峰小时居民出行流量图5 巫溪县交通出行方向分布图3 巫溪县岗位密度分布图2 巫溪县人口密度分布7 9第 三 编交 通 发 展 与 交 通 规 划( 4 )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以摩托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对公交车没有深厚的情感现状摩托车的使用已经给巫溪带来了污染、交通秩序混乱等不良影响,也与绿色交通、低碳生态城市的定位不符未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延伸,组团间长距离出行将增加,如何将人们从依赖摩托车出行转为使用公共交通是一个挑战,其出行行为的改变需要引导3 规划策略3 . 1 构建绿色低碳环保小城根据巫溪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的地理位置及自身的特点,同时考虑三峡库区的影响,巫溪比较适合作为一个大都市外的绿色环保城市的定位在巫溪城市总体规划中,亦提出“把巫溪县城建成经济繁荣、交通便捷、文化繁荣、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富有地方特色的山区边贸、旅游型城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将巫溪县建设成为三峡库区重要生态保护屏障,构建巫溪县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成为渝东北地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可见绿色、低碳、环保城市是未来巫溪的主要发展方向。
交通规划的目标即利用绿色交通系统服务宜居、宜游的秦楚明珠,结合地形进行公共设施合理配置和规划,积极引导居民使用绿色出行方式,营造具有巫溪特色的、环保宜人的交通出行环境,便利居民生产生活,形成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县域中心城市3 . 2 制定适宜的组团发展策略巫溪县城整体呈带状,由于山水相隔及发展时序,形成了老城—赵家坝、马镇坝、凤凰三大组团老城—赵家坝位于两河交汇处,坐落在山地中,高低起伏较大,居住类用地较多,整体面积不大,适合步行的出行方式马镇坝与赵家坝以山脉相隔,两地之间的连接道路形成“道石千湾”的优美景观马镇坝新城为县域政治中心,地势相对平坦,县城办公、商业等用地相对集中,在交通上考虑支线接驳线路串联组团内主要网点,并与组团间骨干线路接驳凤凰组团以工业用地为主,辅以配套用地,在交通上可考虑在上下班时段开设组团内接驳支线,连接组团内主要工厂企业,并联系骨干线路3 . 3 推行慢行交通发展策略为实现这一策略,根据交通面临的挑战,制定相关的交通发展政策:即以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生态的交通发展政策,以及高效的交通管理策略实现县城交通绿色出行巫溪境内重岗复岭,溪流纵横,旅游资源丰富,自古作为“巫文化的鼻祖、采盐业的摇篮”,历史文化也很丰富。
可以说辖区内既有瑰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又有神秘古朴的人文景观对于交通的建设,需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基础上,保留巫溪的自然景观,并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巫溪的历史文化,要协调好交通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与传播发扬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巫溪这一座以环境取胜的、相对偏远的中心城镇来说,大城市的交通发展策略并不适宜完全照搬发展交通系统,既要能保证巫溪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又要能保持巫溪本地的特点才是最重要的从交通角度看,要提倡以人为本的道路系统设计,提倡小尺度的街区,既可以增强活力,提高步行可达性、舒适性,又能让居于其中的人感受到小城镇带来的舒适感和安全性因此,除了依据道路的服务功能划分道路等级外,还应该特别注重道路断面的设计,应采用公平均衡的设计,平衡道路上机动车与慢性交通的关系另外,还应和沿线区域的山水结合,形成一路一景的景观风貌慢行出行在小城市中的比例相对较高,规划给予了充分重视,结合城市主要景点、公园、城市绿地及河流走向,建设有特色的慢行通廊( 图6 ) 结合慢行通8 0《规划师》论丛转型期城乡规划建设实践研究道,在柏杨河和大宁河交汇处及马镇坝广场南侧设置旅游码头( 旅游集散中心) 3 . 4 构建有特色的公共交通系统虽然未来巫溪还做不到以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主导的出行方式,但随着未来人口及东西向城市规模的扩大,跨组团的出行将不断增长,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的公共交通的规划。
在组团间主要联系通道上,开辟公交车专用通道,确立路权优先组团内部则以慢行交通及循环巴士作为接驳服务线路,减少居民对摩托车的依赖,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通过先进的设计理念,尽可能提供宜人的公交车候车环境,引进公交车信息系统,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在巫溪县城规划3 条骨干公共交通线路①R 1 线路,线路方向为赵家坝—马镇坝,采用有轨电车公共交通方式,设专用车道②R 2 线路,线路方向为火车站—马镇坝—凤凰组团,采用公交车公共交通方式,设专用车道③R 3 线路,线路方向为火车站—马镇坝—赵家坝,采用公交车公共交通方式实现组团间的快速直达,同时根据公共交通系统需求进行场站规划老城—赵家坝和马镇坝之间有轨电车的使用,既可作为骨干交通工具运送乘客,又和慢行系统规划结合通过有轨电车、自行车和人行步道进行连接,在旅游集散中心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打造“行走在山水间,行走在岁月里,行走在天堂里”的休闲景观有轨电车从马镇坝广场枢纽出发,经道石千弯到达赵家坝,一期终点设在赵家坝隧道南侧,未来条件成熟时,有轨电车二期可经隧道延长至老城北门附近有轨电车停车场设置在马镇坝广场枢纽现代有轨电车设计应根据线路条件、运营需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