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表面张力和界面现象1.1 表面张力和表面过剩自由能 表面张力和表面过剩自由能是表面化学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且两者密切相关可以说它们是导致一切界面现象的基础然而它们本身又来源于什么?它们的物理意义如何?这些都是本节要讨论的问题1.1.1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范德华引力 物质分子间存在多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因此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通常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来描述分子间相互作用,以正的势能表示排斥,负的势能表示吸引分子间势能是分子间距离的函数,通常与距离的负指数幂成正比关系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幂指数不同(参见第七章) 永久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¾静电力(Keesom 力),永久偶极子与诱导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¾诱导力(Debye力),以及诱导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¾色散力(London力)构成了人们通常所称的范德华(Van der Waals)引力它们都是吸引力并与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范德华引力正是产生各种界面现象的根源 范德华引力虽然只是分子间的引力,但它具有加和性,其合力足以穿越相界面而起作用其中又以色散力的加和尤为重要胶态范围内的宏观质点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实质上就是这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合力。
由于这种力能在较长的距离内起作用,因而又称为长程力显然长程力也是吸引力1.1.2 表面张力和表面过剩自由能既然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引力,那么分子所受到的作用力必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以液体为例,液体内部的分子在各个方向上所受到的作用力相互抵消,但由于气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吸引力较小,液体表面分子所受到的作用力就不能完全抵消,其合力垂直指向液体内部,称为净吸力(图1-1)由于这个净吸力的存在,致使液体表面的分子有被拉入液体内部的倾向这就是为什么液体表面都会自动缩小,即表现出表面张力的原因 图1-1 液体内部分子和表面 图1-2 作用于液膜的力 分子的受力情形 用一个U-形金属框和一根活动金属滑丝可以制备液膜(图1-2)为了把液体拉成液膜,必须在滑丝上施加一个外力F,其方向与液面相切,与滑丝垂直液膜处于平衡时必有一个与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滑丝,这个力即是表面张力设滑丝的长度为,以g表示表面张力,考虑到液膜有两个面,则g与F有下列关系: (1-1) (1-2)式(1-2)表明,表面张力是作用于金属丝框单位长度上的力,其方向与液面相切。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能量的角度来考察表面张力当增加液体的表面积时,等于将液体内部分子搬到液体表面,这个过程要克服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力,因而要消耗外功于是表面张力可以定义为增加单位面积所消耗的可逆功: (1-3)按照能量守衡定律,外界所消耗的功将以能量的形式储存于表面,成为表面分子所具有的一种额外势能 仍以图1-2所示的液膜为例,在外力F作用下活动金属丝移动的距离为,于是有: (1-4)所产生的表面积为: (1-5) 代入式(1-3)得到: (1-6)因此,无论以单位长度上的力或单位面积上的过剩能量来描述表面张力,结果都一样g的单位通常用mN/m (dyne/cm),而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单位通常用erg/cm2,两个单位本质上也是一致的: 下面将从热力学角度进一步讨论g的物理意义。
对一个包含表面的开放体系,体系的内能可以表示为: (1-7)式中上标b和s分别指体相和表面相微分上式得: (1-8)平衡时,表面相与体相的T, P以及皆相等,于是有: (1-9)同理可得: (1-10) (1-11) (1-12)式中H, F和G分别为热函,功函和Gibbs自由能式(1-9)至(1-12)表明了g的物理意义以式(1-12)为例,它表明g为恒温恒压下封闭体系增加单位表面积时体系自由能的增加 恒温恒压下单纯增加表面积并不导致体系内部自由能的变化,因此上述自由能的增加必与表面相形成有关。
当仅考虑表面相时,式(1-8)变为: (1-13)在恒温恒压恒g条件下积分上式得: (1-14)由G=H-TS=U+PV-TS得: (1-15)将式(1-15)两边除以面积A,即得单位面积上的表面自由能: (1-16) (1-17)即为单位面积表面的Gibbs自由能,即表面自由能显然g并非表面自由能,它与表面自由能相差而这一项正是表面分子如同处于内部的分子一样所具有的自由能(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的化学位相等)由此可知g实际上为这些处于表面上的分子与它们处于内部时相比所具有的自由能过剩值,即表面过剩自由能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分子间力可以引起净吸力,净吸力引起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永远和液体表面相切,和净吸力相互垂直表面张力为等温等压下封闭体系增加单位表面积时体系自由能的增加,其本质为单位面积上的表面过剩自由能1.1.3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式(1-9)至(1-12)表明,表面张力是液体(包括固体)表面的一种强度性质,显然它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1,物质性质 既然表面张力起源于净吸力,而净吸力又起因于范德华引力,因此表面张力取决于物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即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例如,水的极性很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很强,常压下200C时的表面张力高达72.75mN/m,而相同条件下非极性的正己烷的表面张力只有18.4mN/m水银分子间存在金属键作用,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因此室温下其表面张力(485mN/m)在所有液体中为最大2,温度 实验中观察到随着温度的上升,一般液体的表面张力都降低这不难理解,因为温度升高时,分子间距离增大,吸引力减小当温度升高至接近临界温度时,液-气界面消失,表面张力必趋向于零 对非缔合液体,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基本上是线性的,可表示为: (1-18)式中和分别为温度T和时的表面张力,k为表面张力的温度系数。
由于接近临界温度时,液-气界面即行消失,表面张力趋近于零,因此根据对应状态原理并作校正可得到下列关系式(Ramsay和Shields) (1-19)式中为液体的摩尔体积;为临界绝对温度;k为常数对非极性液体,k约为2.2J/K;对极性液体,k值要小得多由于观察到大多数液体在低于临界温度约6.00C时,界面即行消失,因此以-6.0代替,以作校正 表面张力的温度系数可以从热力学公式求得,并且从温度系数还可以说明一些热力学现象 类似于式(1-7),对有界面存在的开放体系有: (1-20) (1-21)微分并代入有关的关系式得: (1-22) (1-23)由于dF和dG是全微分,必有: (1-24) (1-25)根据g的定义式(1-11)得: (1-26)类似地可得: (1-27) 将式(1-26)和(1-27)改写成: (1-28) (1-29)对单组分体系,上两式简化为: (1-30) (1-31)由于可逆过程的热效应为dQ=TdS,由式(1-24)和(1-25)可知式(1-30)和(1-31)中的和即为恒温条件下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时体系的热效应。
由于表面张力的温度系数为负值,因此此热效应为正值,即体系从环境吸热于是式(1-30)和(1-31)表明,在指定条件下增加单位表面积时,体系内能或热函的增加分别为两部分之和一部分为环境对体系所作的表面功g,另一部分为体系为维持恒温从环境吸收的热量换句话说,如果过程是绝热的,增加表面积将导致体系温度下降这一点已为实验所证实3, 压力 从式(1-23)可得: (1-32)对单组分体系,上式变为: (1-33)式(1-33)表明,压力对表面张力的影响与增加表面积时体系摩尔体积的变化有关 实际情况表明,水和苯的表面张力都随压力增加而减小如压力为0.098MPa时,两者的表面张力分别为72.82mN/m和28.85mN/m,但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