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庆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来源 :地大热能2015-07-27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西北与齐齐哈尔市毗邻、东与绥化市、哈尔滨市接壤, 西南与吉林省隔江相望大庆市下辖五区四县: 让胡路区、萨尔图区、 龙凤区、红岗区、大同区;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州县、肇源县总面积21400km2 地 理坐标:123°40′ ~125°47′,北纬: 45°22′~47° 28′大庆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 蕴含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地热资源查清大庆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可以为大庆地下资源的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必要的依据1 区域水文地质1.1 自流水盆地与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大庆地区位于松辽盆地的中北部,基底主要由古生代浅变质岩以及各时期侵入的花岗岩组成,其上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地层,主要为白垩系、第三系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及第四系松散砂、砂砾石、砂质粘土等,它们相互成层,为多层地下水的赋存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从盆地形成发展演化乃至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所塑造的地貌景观看,均为四周高、 中部低的典型汇水盆地地下水从盆地周边向盆地中心运动的水动力方式,又使其具有正向渗入型自流水盆地的特征。
各地质历史时期从四周向湖盆中心,沉积物由粗→细呈规律性的分布,水动力也显示出强渗入→滞流现象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区内分为以第四系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及第三系、 白垩系裂隙孔隙层间承压水为主的盆地水文地质单元和以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为主的盆周水文地质地块由于盆地具有完整独立的补给、迳流、排泄系统,故将大庆及其周边地区自流水盆地确定为Ⅰ级水文地质单元1.2 含水岩系、岩组结构组成和分布特征盆地成因于中新生代以来的持续下降、不断堆积, 且各地质时期受物源区水系的控制,盆地盖层形成了砂砾岩、砂岩、粉砂岩、 泥岩、砂质泥岩等互层的岩石组合,为地下水 (尤其是承压水)的赋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地层岩性条件区内岩石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系、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含水岩系、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系三大类型,同时根据各含水层的埋藏条件、成因类型及水力联系,其中的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系又分为第四系潜水含水岩组及第四系承压含水岩组;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含水岩系又分为第三系均匀层间承压水含水岩组及白垩系不均匀层间承压水含水岩组;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系又分为构造裂隙水含水岩组及风化裂隙水含水岩组。
1.3 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 大庆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的渗入补给潜水, 潜水越流补给承压水以及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承压水含水层间的越流补给其中第四系孔隙潜水和承压水含水层大面积出露于地表,大气降水的补给是最主要的补给方式, 对下伏的各承压含水岩组来说,在区内都或多或少地与之有直接接触,可不同程度地接受大气降水的间接补给,在各类承压蓄水盆地构造边界,与之相邻的含水层也多是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并在地表有一定范围的出露,均可构成其补给区地下水的径流:地下水的径流方向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条件的控制,由山前平原向中部低平原汇流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地下水的径流方向总的趋势是由东北和北部向南部径流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人工开采排泄,二是潜水蒸发排泄,三是由北向南径流排泄,四是层间的越流排泄2 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本区各类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形成主要受闭流型大陆沉积盆地的结构控制及含水层岩性、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气候、地形、地貌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上层的潜水,表现更为明显 平面上均不同程度地呈现水平分带规律,从补给区到排泄区,沿迳流方向,矿化度增高,水质类型由较单一变为复杂,垂向上的变化为:从上部潜水到下部不同埋藏深度的各类承压水,水化学类型阴离子以HCO3-为主,阳离子Ca2+及Na+在含量上有明显的差异。
潜水以HCO3-Ca ,HCO3-Ca ·Na、HCO3-Na·Ca 为主,不同埋藏深度的各类承压水,以 HCO3-Na型为主 矿化度潜水高于承压水3 地下水的含铀性地下水的含铀性蚀源区普遍高于盆地区盆地中也有自西向东铀含量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水中铀的本底含量随着地质体铀丰度的增减而变化一般情况下花岗岩体铀的丰度高于沉积岩和火山岩的丰度,花岗岩水中铀的本底含量也高于周围沉积岩和火山岩及变质岩水中铀的本底含量进入盆地后,随着地下水迳流条件的改变,特别是含水层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铀不断地被吸附沉淀,造成水中铀的逐渐降低4 结论4.1 大庆地区位于松辽盆地的中北部,基底主要由古生代浅变质岩以及各时期侵入的花岗岩组成,其上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地层,主要为白垩系、第三系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及第四系松散砂、砂砾石、砂质粘土等,它们相互成层,为多层地下水的赋存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4.2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区内分为以第四系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及第三系、白垩系裂隙孔隙层间承压水为主的盆地水文地质单元和以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为主的盆周水文地质地块4.3 盆地盖层形成了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等互层的岩石组合,为地下水(尤其是承压水)的赋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地层岩性条件。
其中盆地坳陷阶段青山口组一段和嫩江组一二段大面积分布的泥页岩,稳定性强, 透水性能差, 是良好的区域隔水层4.4 本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的渗入补给潜水,潜水越流补给承压水以及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承压水含水层间的越流补给4.5 从上部潜水到下部不同埋藏深度的各类承压水,水化学类型阴离子以HCO3-为主,阳离子 Ca2+及 Na+在含量上有明显的差异潜水以HCO3-Ca ,HCO3-Ca ·Na、HCO3-Na·Ca为主,不同埋藏深度的各类承压水,以 HCO3-Na型为主矿化度潜水高于承压水4.6 地下水的含铀性蚀源区普遍高于盆地区盆地中也有自西向东铀含量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水中铀的本底含量随着地质体铀丰度的增减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