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市政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绪论研究当代中国市政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1、 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2、 从政治体制上说,中国不搞“三权分立”,而实行权力统一原则3、 当代中国正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 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5、 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市政的主要特征:(多选或判断)P41、 政治性(市政实质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 历史性(市政也是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3、 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五一节组成的有机整体)4、 综合性(现代声调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5、 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市政学的研究对象:P71、 市政学研究市政主体2、 市政学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 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市政学是研究市政现象、市政过程内在本质联系的科学)市政学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P101、 专门分析城市2、 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3、 对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P101、 与政治学 P102、 与行政学 P113、 与城市学 P11市政学研究的具体方法:P121、 系统的研究方法2、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 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 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 P151、 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2、 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的迫切需要3、 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特点 P191、 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2、 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 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 文化构成的异属性城市的发展阶段 P231、 古代城市阶段(特征 P23)2、 中世纪城市阶段(特征 P23)3、 近代城市阶段(特征 P23) 4、 现代城市阶段(特征 P24)城市化的特点 P251、 增长迅速而持续2、 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 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4、 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城市化的衡量指标(次要)P28城市化衡量指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1、 城市化水平指标2、 城市化速度指标3、 城市化质量指标城市化的动力 P30-P34(论述)1、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1) 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 农业发展为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3) 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4) 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5) 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2、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1) 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2) 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3) 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4) 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3、 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1) 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2) 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窨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3) 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P391、 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2、 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 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5、 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方针 P43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1、 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大城市的优势:(1) 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2) 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 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4) 少数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上获得区域优势2、 强化中等城市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中等城市的优势(次要)3、 合同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小城市的优势(次要)第三章 城市功能和结构城市功能的特征 P471、 整体性(城市功能是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结合的整体)2、 结构性(指城市系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方式)3、 层次性(城市功能是由不同层次的了系统构成的大系统) 4、 开放性(城市的各种功能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外围区域而言的)城市功能的类型(次要)P481、 共同功能2、 主导功能3、 特殊功能4、 综合功能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次要)P501、 自然条件(经济地理条件、交通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状况等)2、 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城市的济实力制约着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形成,而城市的经济实力又依赖于城市的主导产业)3、 行政区划(大中小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政治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而城市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功能会带动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的发展,促进城市其他功能的形成和发展)为什么说叠加性发展规律是城市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1、 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出现了叠加性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和贸易功能叠加发展的过程,后来城市手工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叠加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2、 在工业社会时期,城市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政治功能外,经济功能开始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在工业生产的带动下,城市的商贸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消费中心等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功能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3、 在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化城市功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的过程,原来没有的功能产生并发展起来,原来有的功能在被继承的同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得现代城市成为多元功能的集合体这就是城市功能 叠加性发展规律城市功能的具体规律 P521、 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2、 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3、 功能升级增量规律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化途径 P55(注:每个途径都是一个简答题或论述题)1、 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2、 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3、 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城市经济结构主要内容 P58(1-4 条简答或多选)1、 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结构的内容(简答)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简答、了解)2、 城市的企业结构3、 城市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简答)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简答)4、 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城市流通结构主要包括的内容(简答、多选)城市分配结构主要内容城市社会结构的内容 P631、 城市的政治结构2、 城市的文化结构3、 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4、 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表现形式及作用 P671、 城市密度(作用)2、 城市布局(作用)3、 城市形态(作用)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P691、 经济发展2、 企业行为3、 居民行为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则 P701、 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 2、 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3、 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空间结构实现城市总体结构的合理化,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P701、 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2、 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3、 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4、 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5、 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6、 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城市体系的特点 P731、 整体性2、 动态性3、 开放性4、 层次性5、 重叠性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次要)P741、 互补性2、 中介性3、 可输性城市体系的类型(次要)P751、 金字塔型2、 多核型3、 网络型4、 带状型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及其作用 P761、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2、 城市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 P77 (1) 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2) 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3) 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4) 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5) 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经济区的特点 P79经济区的运行原则 P791、 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2、 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3、 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4、 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5、 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符合什么条件的城市是中心城市?P811、 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中小城市,而是在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2、 中心城市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3、 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4、 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心城市的类型 P821、 全国性中心城市2、 地区性中心城市3、 省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作用 P831、 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2、 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3、 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影响中心城市强度的因素 P841、 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2、 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3、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四章 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和联系 P86区别:1、 城市性质是标明城市类属的概念,即反映特定城市的性质。
而城市职能是标明城市功用的概念,反映特定城市的作用和承担的义务2、 在多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的范畴里有城市职能的部分,但城市职能只构成城市性质的一部分,并非所有的城市职能都能概括城市的性质3、 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城市职能是多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供水、用地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1、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并属于城市主要职能之中2、 在单一主要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与城市主要职能是一致的而在多种主要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是城市多种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P861、 确定城市性质,能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 确定城市性质,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提供科学依据3、 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4、 能合理租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 P881、 全局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2、 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工的原则3、 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4、 详尽地占有和分析资料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P90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远景规划和区域规划2、 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3、 城市发展现状4、 城市发展远景 5、 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P911、 定性分析法2、 定量分析法3、 比较分析法4、 综合分析法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标:城市人口数量、占用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城市规模包括两个内容:城市总规模和单个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分布意义 P931、 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2、 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的经济、资源优势3、 有利于确定和保持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4、 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影响因素:P94(次要)1、 国土面积和资源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 城市发展的历史4、 人口规模等因素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 P941、 规模一位序分布规律2、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3、 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P951、 自然资源和能源2、 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3、 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4、 城市的性质和结构城市规模的效益特点 P97(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