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火车站老火车站是指“津浦铁路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建筑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当年它和德国人二十世纪初设计的胶济铁路火车站(现为铁路局公用建筑)相距仅数百米两座颇具规模、均为欧式风格的车站近距离并存,这在中国大城市中极为罕见1992年3月起,虽受到市民和学者的强烈反对,省市和铁路部门仍落实了老车站拆除方案建筑简介全景(时间约为20世纪80-90年代)它曾是世界上唯一的[1]哥特式建筑群落车站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它曾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它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是我国一处享誉世界的著名地标[2]老火车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建筑法国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发源地那伸向的高大钟楼便表达了欧洲中世纪的理念,但设计者又把与他们信仰中的上帝相衔接的尖顶改换成了罗马式的圆顶,并把圆顶下的墙面装饰上四个圆形大时钟,用以替代只可用听觉感知的教堂钟声,既增添了视觉观赏性,又为旅客提供了方便。
欧洲历史上流行最广、 民国初年津浦路火车站远眺最具民俗性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在老火车站这座小小建筑中也有多处表达:钟楼立面的螺旋长窗、售票厅门楣上方的拱形大窗、屋顶瓦面下檐开出的三角形和半圆形上下交错的小天窗等,既为建筑物增添了曲线美,又增加了室的光亮度墙角参差的方形花岗岩石块、门外高高的基座台阶、窗前种植的墨绿松柏、棕褐围栏都使这座不大也不算太小的洋式老车站既有玲珑剔透感,又有厚重坚实的恒久性在建筑界,凡提起铁路站点设计,没有人不晓得站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历史上曾有两个[3]站:一个是1904年建成的胶济铁路站,另一个是1911年建成的津浦铁路站它们共同见证了这座享誉中外的“泉城”在中国近代史中的沧桑岁月2背景历史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1904年,德国人将胶济铁路自东向西铺到,不久,由英、德两国出借款项建造的津浦铁路也修到当时因两条铁路的统辖权不同,津浦铁路站独立设置在今站的位置相距数百米,有两座颇具规模、均为欧式风格的车站,这在中国其他城市中极为罕见 美丽的火车站钟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趁德国无暇顾与远东,便占领了胶济铁路1919年,巴黎和会擅自决定由日本继国在的势力围。
1923年中国政府收回了胶济铁路主权这里遂成为两大铁路干线统一使用的大型车站20世纪30年代以前,这两座火车站同时使用,坐哪条线的火车就在哪座车站购票候车1937年底,侵华日军占领,为了配合自己的分区管理,将原来的两座车站进行改造和扩建,于1938年将胶济铁路站并入津浦铁路站,所以,原来的铁路站,自此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老火车站了这座造型别致的火车站刚成,便受到了国外建筑家和百姓们的广泛赞誉,成为远东地区最为著名的火车站二战后,德国人编制的旅行手册上就建议,“到远东最值得看的第一站”就是火车站它还成为当时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建筑学教科书上的例电影《大浪淘沙》也拍摄于此1958年,为增加容量,铁路部门对老火车站进行了部分改造,在西面建起了两层候车室和三座站台天桥1972年为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来,车站新建了从站台直通站前广场的出口,当时称迎宾门老火车站的残迹2013年8月15日-中午时刻,出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脚手架上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汗流浃背,2013年8月4日站的室外温度超过35℃[1]站在火车站南广场向四周望去,几乎找不到老火车站的踪迹,火车站南面的大楼阻碍了视线与其他城市一样,火车站广场两边,一群老人手拿着牌子招呼着来往行人,“临时休息,宾馆有空调。
沿着站前街往南走到第一个路口左拐,是一栋老房子:尖顶、红瓦、巨大的柱子、几个壁炉烟囱、墙体上爬满墨绿的爬山虎……墙体上,黑色的铭牌有中英文两种解说:铁路局实业发展公司,两侧的欧式古典建筑始建于1904年9月,属胶济、津浦线站区附属建筑物……距今已经有100多年,被列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多少路人留意铭牌上的文字,行色匆匆这个欧式大院里有一个花坛,花坛中央摆放着一块巨大的石头门卫阻拦了记者的拍照,“这里是办公大楼,不能拍照经过记者的询问,大院旁卖饮料的小卖部老板娘指着远处的铁路大厦说,“那才是老火车站,现在那里实际上是站出站的地方[1]老火车站的真容,只能从画册或者老照片上看到铁路与铁路局史志里,并没有关于赫尔曼·弗舍尔的记载这本截止到1985年的史志是这样介绍火车站的:位于市经一路北侧,是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的交会点,车站东西走向,坐北朝南1985年拥有站舍8528平方米,拥有候车大楼,钟表楼、售票处、行房等早报记者查到的档案资料显示,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原本并不交会,胶济铁路先建于津浦铁路,火车站是津浦线上一个站场民国时期,日本人接收火车站,将两条铁路的火车站合并为一接触过赫尔曼·弗舍尔家族后人的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约委员雍坚告诉早报记者,“赫尔曼·弗舍尔来到的时间是1908年,时年24岁,一个刚从德国希尔德堡豪森大学毕业的建筑师,在德国还没有名气。
是年,满清政府与英德两国签署了借款合同开始修建津浦铁路,借款500万英镑从铁路史志里,能够看到德国人参与修建铁路的热情可查的档案资料显示,1851年、1864年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运输粮食的需要,曾提出过建设至的一条铁路线,但英德两国插手铁路贷款权德国人阻止铁路修建,因为这条铁路会影响到“胶济铁路”,所以不允许铁路线经过省境,直到清政府同意津浦铁路的建设由德国提供部分贷款和修建老火车站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并曾被战后联邦德国出版的 《远东旅行》 列为远东第一站老火车站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建筑本身,它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考古研究所所长铭承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建筑的灵魂最核心的因素是历史载体老火车站见证了清政府的灭亡到民国的转变、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军管铁路,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这段历史,它是一段可以触摸的‘立体的历史’清朝末年,自主开埠,西洋商人和中国人开始并处铭在他的办公室展开了一幅地图从经一路、经二路一直到经十路,都是开埠后规划所留下的火车站就在经一路上,当年下了火车到开埠区最多有20分钟的行程,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在经一路、经二路还有后来修建的电报局、银行当时的穷人依靠铁路养活,慢慢在铁路以北形成独特的贫民区——官扎营,以与一些方便招工的工厂。
拆除过程1989年,在对老火车站是保留老站进行改造,还是彻底推倒另起炉灶的问题上,高层人士和专家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992年3月方案最终敲定当年7月1日8时5分,老站钟楼上精准的机械钟永远停止了转动,伴随着人走过80个春秋的老车站退出了历史舞台钟楼上那口大钟,已被有关部门作为文物收藏一说,是玉堂主持拆除的)主持拆除的玉堂这样说道:“看到它(老火车站)就想起中国人民受欺压的历史,那高耸的绿顶子(穹顶)…就像希特勒军队的钢盔[2]建筑拆除时遭到市民和学者的强烈反对,德国方面要求回收大钟,但未果二说,是翟永浡主持拆除的)[4-5]同时遭拆除的包括一直被当作殖民记号的日本宪兵本部大楼,德国电报大楼,瑞蚨祥老店甚至万竹园前园等曾经阅尽开埠百年的老火车站,如今已经铅华落尽在争议中被拆除“火车站当年每天的客流量达5万人,并且以每年3000人的速度增长火车站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快,与民航、公路相比,铁路的运输压力开始增大,当时,包括、等在的铁路枢纽,都开始扩建整个火车站广场都是人,如果到了春运高峰期,广场根本走不动一名自称在济 老火车站(拍摄时间不详)南火车站摆摊近30年的小贩称。
在这种背景下,1991年底,原铁道部批准了新客站的立项老火车站于1992年7月被拆除同年,在原址上开始建造当前的火车站在1990年代,追求现代化建设、排斥资本主义是一种严重的思潮,当时执政者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一位不愿具名的当年火车站扩建专家组成员告诉早报记者,当时,一名身居要职的官员称,老火车站是殖义的象征,看到它就会回想起中国人民那段受欺压的岁月公开的报道称,铁路局原副局长、原站改造配套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广宏,1992年参与了改造工程他当时遵照上级指示拆除老火车站时,也听到过一些不同意见摄影师荆强当年拍下了老火车站被拆除时的瞬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过来者,所以感触太深历史扭曲了人的灵魂,总有一天会后悔,老火车站也一样荆强说,他当年看着工人举起锤子砸向老火车站墙壁时,含着泪按下了快门老火车站修建得非常坚固,又因为距离火车道太近,不能使用大型机械,只能人工拆除,所以用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才拆完广宏如此描述当时拆除的场景,“当时老火车站的建筑本身保护得很好,钟楼修建得非常精细而且坚固,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钟楼部很多地方不是用的钢筋,而是钢轨,加上石材质量也很好,所以拆起来特别费劲这个说法得到了市考古研究所所长铭证实。
铭在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曾先后两次对市老火车站进行拍照,存档近现代建筑很少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但文保单位也很难挡住市政建设的步伐,一个个文物近些年也消失了铭从事大半辈子文物保护工作,心中不免伤感1995年6月8日14时,国家投资3.9亿元的新客站改扩建工程竣工并开始通车[6]找回大钟大钟2008年6月原大钟在铁路局一仓库发现[7]当时,大钟在仓库散落着,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大钟的四个大表盘靠在墙上,每个表盘直径在1.3米左右,表针、齿轮和上弦的摇柄等关键部件都还完整,其他一些较小的零件存放在纸箱但大钟的铸铁底座受了点儿轻伤,有一处断裂了,镶有金属猫头鹰的木质摆杆下落不明铁路局电务段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个大钟是2002年搬家时放在这里的当时,他们觉得这个大钟还有价值,就一直存放在这里,该单位的职工真正知道大钟下落的人不超过10人[8]计划复建复建之初:复建可行性2010年的两会提案中,有委员关于复建“老火车站”的建议令人关注相关专家表示,复建“老火车站”虽然在技术上有难度,但总体可行,关键是找到老火车站的设计原图和精心选址来自集团##公司的无党派政协委员安远,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复建“老火车站”的建议,“‘老火车站’在城市发展史上特别是近代发展史上是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它早已成为市的标志性建筑,在大力推进旅游文化涵和观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复建是非常必要的关于复建的可行性,先生认为,在建筑史上复建、重建、迁建的实例非常多,中国古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天灾人祸、自然老化,很多都需要重建、复建、迁建国外实例也很多,例如德国首都二战中几乎夷为平地,战后若干年德国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建,所以复建“老火车站”并不影响其历史价值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建筑大学教授润武此前已经与市政协副主席大庸沟通过,“在技术能力上,现在复建德式老火车站还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拿到该车站的设计原图才可以该图一直在铁路局档案馆保留着教授认为,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时代信息的载体,忠实记载着其建造年代的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政治伦理、民俗风情、经济财力等诸多方面的容,复建老火车站有利于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关键是在哪里选址,“原地复建价值最高3选址与材料问题关于选址问题,先生认为当前火车东站(即大明岸)位置非常好,建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