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考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 课程代码:00164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经济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通过现代劳动经济学系统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讨论,使学习者全面、系统和较为深入地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应用等内容学习用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成长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微观与宏观的问题和现象基本要求:掌握劳动力这种特殊资源使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能够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工资和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的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三、与本专业及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应用理论性课程。
先期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数学;后续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劳动关系管理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 导言一、 学习目标与要求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力市场发展成长起来的一门学问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劳动经济学形成的背景,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的基本含义,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识记:1、劳动的定义在一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2、劳动力的定义(1)传统或者早期的劳动力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 “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2)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认为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3)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4)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生产物质资料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应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2、规范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二)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次重点)识记: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注意力投向人们工作的范围,将生产者的满足与消费者的满足作为同一个重要问题来看待;2、与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联系在一起,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所导引出来的一种派生需求三)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般)识记:劳动经济学形成的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工问题理解: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产业关系或劳工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经济学的关系第二章 劳动需求分析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派生需求的基本含义,劳动作为一种“派生需求”的特殊性,以及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重点掌握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的需求分析;了解劳动需求弹性的含义,理解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学会运用劳动需求理论分析最低工资立法的劳动市场效应以及劳动市场中互补性要素与替代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劳动需求弹性(重点)识记:1、弹性的一般含义:一般用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例来表示。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3、公式:假定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具体的弹性公式为:E=(△Y/Y)/(△X/X)=(△Y/△X)/(X/Y) 式中,E为弹性系数,△X和△Y分别为变量X和Y的变动量理解: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高的劳动需求工资弹性1)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2)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应用: 1、 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1)背景:最低工资立法,是各国政府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法律,其中心目的是以法律形式来保证工薪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最低工资能够满足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2)19世纪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最早开始实行最低工资立法尽管我国各地都制定了不同标准的最低工资标准,但还没有完善的最低工资立法3)最低工资立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2、 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与需求分析 (1)互补性生产要素、替代性生产要素、独立的生产要素(2)技术工人同非技术工人的关系:技术工人同非技术工人是互补性生产要素,因此,当技术工人的工资率下降时,企业将增加雇佣技术工人,因而对非技术工人的数量也将增加,导致非技术工人的工资率上升。
3)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对男性工资率的影响:一般来说,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4)政府规划增加资本投资对工资率的影响:使得熟练劳动者与非熟练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配更加扩大二) 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次重点) 理解:1、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1)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使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劳动价格)相等,即VMP =W或MP·P=W2)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企业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作出反应3)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原因在于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 2、不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1)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根据利润最大化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应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与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乘积,即MRPL=MPL·MRP。
由于买方垄断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故其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其产品的价格,因而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现实经济中,买方垄断企业增加劳动量的边际成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必须支付给新增工人较高工资,二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2)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卖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任何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都是: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卖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MRP =W或MR·MP=W卖方垄断企业在任何工资水平下都比完全竞争企业雇佣更少的劳动力三) 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一般)识记: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劳动是一种生产要素,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理解: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技术、时间长短、企业目标、社会制度安排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劳动力供给的基本范畴与劳动参与率等相关概念,理解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掌握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理解家庭生产的实质以及家庭生产理论,掌握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学会利用劳动供给理论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以及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二、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劳动力参与率(重点)识记:劳动力参与率(1)劳动力参与率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2)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3)作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理解:家庭生产模型家庭生产的实质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从而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应用: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1、 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假定闲暇是正常商品,家庭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导致负的收入效应,导致所有的或者部分家庭成员的工作时数下降2、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每个家庭成员时间配置的影响:(1) 成员i的工资率(Wi)变化将导致当事人自己工作时数(Hi)的正的替代效应,导致工作时数增加2) Wi的变化也将通过负的收入效应部分抵消了替代效应,从而影响Hi,导致工作时数减少。
3) “交叉替代效应”,衡量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对家庭成员j的影响大小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孩子的丈夫-妻子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零;而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负,即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丈夫(或者妻子)的工资和劳动供给增加将会导致妻子(或者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减少3、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二)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次重点)识记: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制度因素理解: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1)劳动和闲暇: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2)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3)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4)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H)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Y)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 (5)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单位时间内(如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 = △H/△W > 0(6)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代表了工资率与个人供给市场劳动时数之间的关系劳动供给曲线,很可能是一条既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