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小沧浪水院空间分析拙政园为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中的翘楚之作始建于明代,代有更迭、加建改造现存园林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其中中部占全园面积的1/3,是全园精华所在,山水空间疏朗,景物层次丰富布局疏密相间,旷奥兼备小沧浪水院面积约为600 m2,约占拙政园中区的面积的1/20在拙政园腰门之西,位于见山楼景线的尽端,院落虽小,但曲折有致,空间变化丰富小沧浪水院在整个园林的景域组织中是属于幽深屈曲,深邃回合的景物空间水院不大,却匠心独运,是利用建筑和水体创造奥如景域的典型在景域的组织中,以建筑为骨架,配合水体、植物、山石等,形成幽深宛曲的景域特征张家骥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造园论》中把中国传统的园林空间意识概括为“视觉莫穷,往复无尽” 中国传统园林景物空间的构图强调“远”,这种景观特征的组织与景观的尺度有关,而在私家园林中由于用地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远”的景观特征,视觉莫穷,是很重要的原则往复无尽则是从可游的角度来说,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使人有游之不尽的感觉从静态观赏的角度,有尽则塞,无尽则远前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到:“意不在尽,以不尽尽之”在拙政园总体的布局上,小沧浪水院位于园北尽端,小沧浪以南至最北端的见山楼,构成了拙政园在主要厅堂远香堂以西的南北方向上的一个纵深的景线。
在这条景线的组织中,见山楼以南布置了曲桥、荷风四面亭、香洲等增加空间的层次,突出景域的深邃特征小沧浪位于景线的尽端,采取不尽尽之的手法来处理可以突出景物空间的深远感(见图1)在小沧浪水院以北、以西不大的空间范围内又布置了三个大小、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避免了空间一望而尽的单调,增加了空间的变化,体现了往复无尽的空间组织特征下面拟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分析小沧浪水院的构成特色与处理手法1.一视觉莫穷(一)空间深度的处理隔是传统园林中常用的营造幽深景物空间的手法 利用围墙、建筑、堆山叠石、植物等分隔空间,增加空间层次在拙政园南北向的景观组织中,小沧浪位于景线尽端,也是用隔的方式来达到不尽尽之的视觉效果首先是用廊桥小飞虹分隔水面,以南再以小沧浪横跨水面之上,在不到30 m的进深上,划分出两个水院空间,使水面有丰富的层次感由南望北,小飞虹桥如其名,屈曲如虹倒影水中透过廊桥,水面潆洄于小沧浪之下,若无尽之意同为分隔水面,小飞虹、小沧浪一桥一屋,小沧浪屋外又有一廊,多一空间层次,且与小飞虹的廊桥空间有呼应,空间由虚到实,层层递进,隔而不闭,回味无穷(见图2)二)围合空间的形态从水院的形态上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围合,形成内聚的空间特征。
其空间的特性是内向、幽闭而小沧浪水院由于围合的要素,表现出空间聚而不闭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水院南北方向的处理上,如上文的分析,因为小沧浪水院位于见山楼一带的深远景线的尽端,要达到视觉莫穷的视觉效果,如果用封闭的界面则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小飞虹的廊桥空间围而不闭,空间通透与一般的平桥相比,廊桥半桥半廊,可以增加水院空间的围合度,并且由南向北,视线隔而不断并且与这条景线上的荷风四面亭处的平桥相比,桥的形态有了变化东西向围合的界面,东面由于水体向东延伸到远香堂之北,以通透的回廊分隔,因此依然是视线绵延,隔而不闭的效果在空间界面虚实的处理上,在水院东南转角处缀以三面皆为槛窗的松风亭,与回廊形成虚实对比四面围合的建筑亦是一廊一亭,但虚实对换,廊的界面处理以封闭为主,仅在实墙上开景窗借景而得真亭则处理成开敞空间,也是一实一虚,又与东面的处理形成对比(三)建筑形式的对比小沧浪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也是独具匠心除了上述对空间界面虚实的分析以外,建筑方位的曲直正变也很有特点首先是小沧浪和小飞虹,小沧浪为三开间硬山屋顶,亦桥亦屋,架于水面之上,正对水面,横向的体量展开,显得朴素平稳而小飞虹横跨水面,略有起伏,略向东倾斜,接着折向东南,再折向东,转而西,一折一转之间,一是与小沧浪形成对比,一曲一直,一规整一活变,一如带横水上,一如虹影临波,变化丰富;二是在小飞虹和东面的游廊之间形成一个内凹的空间,由得真亭方向望去,水面迥转于松风亭与游廊之下,若无尽之意。
而从游廊处望去,凹转处也加大了望得真亭和小沧浪的景深距离,同时拉开和松风亭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观景的视距,避免了和松风亭拥堵狭仄的问题同时拉大了游程距离,增加了观景点,一曲数得,所谓“曲有奥思”,方丈之地如此耐人寻味如果使用平直的桥,则视觉效果会逊色很多小飞虹的曲折增加了向南和向北的观景角度(见图3),沿小飞虹斜向的观赏路线对主要的观赏对象小沧浪,渐行渐远,增加空间的深远感和若即若离的趣味性再有松风亭的处理,也是点睛之笔松风亭位于三个方向游廊的交会处,该亭方位朝西扭转了接近45向前探出,这样的处理一是与游廊和小沧浪脱开,在两个方向都形成一个发散的空间,由于透视的效果,加大了空间的进深,扩大了小水院的空间感,并增加了在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的空间层次感二是由于扭转以后,松风亭成为水院中一个重要的观景点和景点松风亭扭转以后三面临水,西南方向可见小沧浪,西北可见小飞虹及远处的香洲,空间层次丰富东南可见游廊和远处的倚玉轩,同样视莫穷焉而在水院的其他方位上,松风亭都有完整的形象,成为游人视线的焦点由于地势抬高,本身体量不大的松风亭,在略微仰视的视线下,飞檐翼角,显得轻灵飘逸,正是“如鸟斯翠”在构图上,松风亭体量较小,而地势较高,封闭的建筑形象与另一个方向体量较大,地势较低,开敞的得真亭形成了既均衡又有对比的构图。
我们可以从形态构成的角度分析松风亭的位置,位于中心的点是视觉的焦点,视觉稳定,而偏离中心的点同样是视觉的焦点,但对周围产生视觉上的张力没有扭转的亭作为观景点的关系较为呆板,扭转后观景视线有景深的变化,同时在几个方向上都有完整的形象在屋顶的处理上,得真亭和松风亭也颇具匠心两个亭平面均为方形,按通常的处理一般是采用攒尖顶而得真亭用卷棚歇山顶,以山墙面朝向水院,显得平和舒缓,如果用攒尖顶,由于平面尺度比松风亭大,则感觉势必会压过体量较小的松风亭,并有雷同重复之弊而用硬山或悬山屋顶则平淡,不能和连廊形成对比,作为空间的一个舒放点,得真亭恰如其分的表现着自己的形象一方面同样飞檐翼角,但舒缓平和,和松风亭的完整的四角攒尖顶的飞扬跃动呼应中有变化同时又有轻灵的性格,和规整的小沧浪、连廊形象形成对比二、往复无尽小沧浪水院向南、西延伸,形成了两个较小的院落这两个小院落与水院一起构成深奥宛曲的空间,具有传统园林空间组织往复无尽的特征下面从空间的形态尺度和空间的处理两方面来分析一下一)空间的形态尺度的对比这三个院落的围合空间的尺度不同以东面的水院尺度最大,变化也最多如前面的分析,空间形态近方形,正中有变,围合的要素有起伏的廊桥、通透的双面游廊、单面廊、还有封闭的墙面,形象上有高低、曲直、规整灵动、开敞封闭的变化。
南面的水院是长方形东西向展开的空间,空间处理相对简单,北面是小沧浪和志清意远,西面为单面廊和一半亭,南面围墙布置一些绿化和山石作为小沧浪和志清意远的对景东面以绿荫掩映一带粉墙志清意远北面的院落尺度最小,院落内以古树和石作为主景志清意远以西还有一个小天井,略显幽暗的小天井,阳光斜斜照入这三个院落尺度不一,景致各异,形态有大小,空间有明暗、规整与屈曲的对比,空间开阖变化(图4)二)空间的处理小沧浪与志清意远虽然是开间和进深接近的凌于水面之上的屋子,但在空间流线的组织上却有变化小沧浪是由外面的空廊到正室,出来后却由廊直接进志清意远的正室然后到外廊,抬头便可见小院一角的古树由外廊至南边的水院也是一曲三折先向北走可见幽暗狭仄的小天井,然后向西可见一狭长空间及一突出半亭,空间狭窄,导向向南,稍转一下可以看到南边的水院,近景为山石,远处隐约水面迂回,周围白墙绿树及至半亭,水面深远,远处围墙曲折,景深加大了空间的深远感狭长水面的导向感和和前面水院的近方形的平缓空间感形成了对比由志清意远向北,左侧为一天井,狭小幽暗和右面的小院形成对比,有小中见大之妙再往前向东至得真亭,视线由封闭而开敞,北面的水院不大的尺度却获得了较大的空间感。
而如果由小沧浪直接至得真亭,由于游廊是封闭的,只在两侧开景窗,同样可以取得对比的空间效果中国传统的院落围合空间原型为方正的正厢格局,而在园林空间的组织中,根据建筑构架的布置灵活组织空间,取得往复无穷,视觉无尽的效果,即所谓正中求变前面我们分析了小沧浪水院的正与变在志清意远这组院落空间的组织中,同样是正中求变,取得了变化丰富的空间效果这个节点空间,使北面的廊脱开墙体,形成一个小天井,增加观赏点,同时打破东面小院的方整形状,提供不同的观赏方向,也形成空间明暗、大小的对比志清意远向东移以后,如前分析一方面增加了从小沧浪到志清意远的空间变化,同时与西侧连廊脱开后,形成一狭长南北向的小空间,与至连廊半亭后东西向展开的平远空间形成空间方向、空间大小的对比,由纵而横,由狭仄而平展,增加了空间的趣昧拙政园中小沧浪水院由于其在园林整体景观结构中的位置,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水院形态的构成特征在拙政园整体的景观结构中,小沧浪水院为见山楼景线的端部,属于奥如的景域特征,在整体中贯彻往复无尽,视觉无穷的原则在水院的组织中,充分利用建筑的要素来划分组织空间,表现出与整体一致的空间结构特征,旷奥交替,变化丰富在整个园林景域的组织中小沧浪是作为整个园林结构的一个构成要素,而要素本身也是按照相同的结构关系构成的,即所谓小中见大。
小沧浪水院尺度不大,是传统园林水院组织中很有特色的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