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西部大开发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4KB
约4页
文档ID:34730395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西部大开发_第1页
1/4

西部大开发理论浅析和发展路径思考 学生:章子轩 摘要: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庞大的世纪工程,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对国家经济布局指向和区 域经济政策重心作出适时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这需要科学规定开发的战略目标,实现目标 的阶段与步骤、战略重点与战略布局,充分体现新世纪全部体制背景、市场态势和即将入世 的对外开放新环境下大开发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办法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持续发展 产业 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溯源 新中国的西部开发是从50 年代的“一五”计划建设开始的,历史渊源深厚, 后来经历了60 、70 年代的三线建设, 到90 年代党中央做出西部大开发的战 略决策,总共可以概括为三次大的起落前两次西部开发是在毛泽东区域经济均 衡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目的在于维护国防安全和实现生产力布局平衡 目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是在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导下,第三代领导集 体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而采取的重大战略步 骤 新中国建立50 多年来,特别是近20 多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至 今尚未走出工业化初级阶段,有的省(区) 还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截至1999 年,西部地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 均值65 %、86 %和72 %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 %、14 %和28 % ,比东部地区 低59 %、26 %和48 %。

地区人均产出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是西部区域经济规模 有限、经济结构层次较低、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较差的结果与反映;从更深层次 看,它和西部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承载能力较低、区位偏远、历史基础较差、民 众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等众多自然背景与社会人文背景相关为了从源头上加快 西部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需要从改善、提高西部生存支持系统、 发展支持系统、环境生态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 i 从1953 年开始, 新中国着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 毛泽东从改善不 合理的工业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 将156 项重点工程的二分之一 放在西部地区, 对中国西部地区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到了60 年代, 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周边地区受到外国势力的严重威胁在 这种形势下, 加强国防建设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袭击不能不引起党中央和毛 泽东的密切关注毛泽东在总结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了加强 “三线”建设的决策三线建设历经“三五” 、 “四五” 、 “五五”三个五年计划, 它投入的资金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是空前的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是在90年代,多位领导人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设想。

1993年3月、6月和8月,江泽民多次就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表重要讲话 1999年8月朱镕基总理先后赴西部六省区实地考察和调研2000年1月,国务 院徐步地区开发小组在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 要集中力量抓好关系西部地区开发重点工作,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 至此,西部大开发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我国55 个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于西部和陆地边境地区,加快西部经济发 展,使各民族能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机会与利益,使愈来愈多的民族聚居 地区和边境地区走上繁荣之路,是巩固、加强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保 证边防巩固、边境安宁与社会政治稳定,是粉碎敌对势力妄图利用矛盾,在亚洲 制造科索沃式危机的重要经济基础西部大开发,通过区际间的投入产出关联, 必然为东部、中部地区的企业提供新的商机;为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20 年来积 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提供新的用武之地如果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 上,主要是近期效应,开发西部则具有中长期效应通过近、中、长期的政策组 合,必将有力地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理论思考 1、重点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博弈 西部开发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走科教兴国的道路, 要充分利用本地 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特色; 并根据发展战 略的需要, 明确当前工作的重点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于东部而言, 有资源优势, 但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区位等方面处于劣势同时, 因国内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 能源、矿藏、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供过于求, 加之 对国际市场开放程度的增加, 西部地区能源、矿藏、原材料、土地等自然资源 的优势条件开始下降,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 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 威胁更多 因此, 西部地区既要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又不能拘泥于优势,局限于原有的优 势, 而是要在发挥优势的过程中开拓一条全新的路子, 即: 集中力量重点发展 那些既具特色和基础, 又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 走特色发展之路, 变西部资 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 适应形势需要, 对纺织、煤炭、石 油、冶金等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调整, 在调整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有的优势, 又要淡化“优势”概念, 并对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 根据市 场的需要来确定开发的品种和数量, 而且在开发中必须注意增加科技含量, 不 断降低开发成本。

第二, 加紧发展旅游、生物制品(包括药材、花卉)、特色农 业等产业, 这些产业既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而且关键在于, 它们都是西部地区所特有的优势通过发展这些特色产业, 既 发挥了西部地区的优势, 又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2、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从区域开发的实践上看,我国“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的两次西部 开发中,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排斥市场的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的 政策目标,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两次西部开发是不成功的,主要表现在开发 的效率不高,地区经济的发展缺乏内在的持久动力而美国的西部开发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近20 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也是广义上的区域开发) 都取得了经济 发展意义上的成功上述四次区域性开发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在充分发挥市场机 制作用的基础上适当发挥政府的作用西部大开发的真正含义是使西部地区经 济以快于东部的速度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间经济发展的差距然而,在现阶段, 东部仍然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其投资环境明显优于西部地区据估 算,东西部地区投资净回报率平均相差4 - 5 倍因此,对人口约占全国的30 % ,土 地面积约占全国的71 %的大西部(含12 个省、区、市) 来说,要真正推进并完 成西部大开发,必须要有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这种动力来自何处? 从根本上说, 这种动力只能来自西部众多的市场主体(企业和个人) ,而这种动力的产生又主 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激发但是,西部的市场化水平较低,市场机制相当不完善,这 恰恰是给西部大开发中政府职能定位的一个重大现实依据 ii 三 、新时代背景下的西部大开发路径 1、西部大开发带动区域文化建设 成渝地区作为西部经济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重要区域,作为国家深 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板块,面临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共同任务在 重庆被设立为直辖市的14年来,从来没有脱离过于成都乃至于四川省内的政治 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在空间概念上,两地地域虽然没有直接相连接,但是在 意识形态上是一体的 首先可以从地域空间来看,规划中的成渝经济区涵盖四川省15个城市与重 庆的31个区县,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9840.7万人,(注:重庆 的31个区县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 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 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 四川省15个市:成都、德阳、绵阳、 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

)同时, 该区域也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区域文化构建涉及到区域发展 与文化市场,包括一个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两者也存在这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文化市场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区域中分布和展开的,文化市场对市场空间和 生产要素的需求,决定了它对区域的选择性,而区域所拥有的市场空间和资源 要素,决定了它对文化市场的需求性规划文化市场的发展,将会为区域内外 带来更好发展前景 2、人才培养是关键 西部大开发中,需要强有力的学科支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教育学科 的设置与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最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 有了根本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外向型经济体系的形成、高科技产业化的 出现,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扩展等都向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设置提出了严峻地 挑战培养的人才需要量不大和不需要,需要的人才培养量少和没培养,从而使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西部大开发工程的逐渐实施,迫切需 要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科结构作出对应调整,对于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来说,这一 调整更为迫切根据隶属关系和所属行业的调整,我院不断调整在科技领域的角 色针对西部优势资源的开发、特色产业的建设、国内外市场建设的需求,结合 40 年来学院在煤炭、采矿行业的形成优势学科领域,特别是同目前正处于建设和发展中的中西部矿区已建立的密切联系,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领域。

具体如下: ①在以防火为中心的煤矿灾害预防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全技术与 工程学科西安科技学院特有的优势领域; ②以西部煤矿开采急待解决的问题为 重点,形成独具特色的矿山岩层控制实践和实验研究体系; ③面向可持续发展的 地质灾害,采动损害和地表沉陷及控制的研究; ④发展煤的综合领域,进行煤炭 和伴生矿物的非能源利用; ⑤围绕煤矿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先进适用技术研究 由于社会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教育与科技人才与东部地区相比显 得十分匮乏如何寻找一条能够在较短时期内缓解西部大开发人才短缺的有效 途径,已成为当地政府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在西部的高等院校,也受到了人才 短缺的影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西部高等院校为西部大开 发保障人才资源需求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此情况下,延用旧有的人才模式,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纵观国内外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一般说来, 总是经济与社会落后的地区,为经济与社会先进的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这就是 说,人力资本总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 中,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基于这一事实,我们必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 与利用的新模式。

3、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当今世界已处于历史的转折点, 实施可持续发展已被人们接受, 环境与经 济的关系更加密切从我国哲学历史中看, 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也较符合现代 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 然而, 在21 世纪到来之际, 我们正以前所 未有的发展规模使持续发展的理念经受严重的考验, 我国人口多, 资源相对不 足, 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每年净增加1200 万, 经济保持7%~ 8% 的较快增长 速度, 工业化和城市化将进一步加速发展, 如果以目前的发展方式, 我国的资 源使用将在十几年内翻一番, 粮食消费也将增长 40% , 各项污染物排放将会迅 猛的增加, 环境所面临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当生存环境不足以满足人类需求 的时候,更谈不上快速发展经济,也谈不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西部大开发 这需要我们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通过土壤改良、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等 措施使农业环境适应农业生物, 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品种改良使农业生物 适应农业环境, 充分发挥人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协调作用,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生产对全民进行环境保护的普及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与自身利益的关系,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需求意识, 唤醒公众环境参与意识, 公开监督环 境违法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