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历次规划及其规划思想的变迁研究第一章 城市总体规划民国21年〔1932〕,市政府公布《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这是建市以来第一部正规的城市规划设计文件在这之前,没有正式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历代均由地方长官按照一定的规制进行建设1952年,市政建设计划委员会提出两个都市规划总图方案,这是建国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最早尝试1954—1983年间,城市建设方针经历了7次变化,先后提出了14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方案的变化主要在于城市性质、规模、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的广度与深度等方面1984年9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市城市总体规划,使之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城市建设发展蓝图1985—1990年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市总体规划不断调整、充实、深化,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龙头作用第一节 建国前城市建设计划一、历代城市建设布局早在建城之始,南海郡尉任嚣已十分重视城址的选择三十三年〔前214〕,任嚣在甘溪水道〔即今仓边路所在地〕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筑南海郡治棗番禺城〔俗称任嚣城〕当时咸潮可涌至番禺城下,任嚣依山傍水筑城,既可防御外敌入侵,免受水患,又便于取得甘溪的淡水。
自任嚣建城后,2000多年来,城区一直在原城址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其中变迁较大的有五次:一是汉之际,佗称帝,号南越国,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公里的大城,俗称"越城"或"佗城";二是三国东吴时期,吴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所从广信迁到南海郡,重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三是五代时期,袭将禺山凿平,把城垣向南扩展,称"新南城",并在城外大建离宫别苑;四是北宋庆历和熙宁年间,修筑三城合一,并向东面和北面扩展,把越秀山包在城,嘉靖年间,在城南加筑外城〔见图1-1-1〕历代城市建设布局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城垣用以保护官衙,现四、五路以北为官衙区,商业区多在城外两晋南北朝期间,在城西始建佛寺随时,刺史署设在今省财政厅〔唐为岭南道署,明为布政使司署〕处,现路为当年城市的中轴线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唐代在城西现光塔街附近辟建外国商人聚居区棗番坊宋代,的重要港是东澳、西澳东澳位于今清水濠一带,甘溪穿城而过,经东澳流出珠江,为宋代的盐码头;西澳在本城之南,即今南濠街一带,外国商船常停泊于此,是对外贸易的码头区,也是闹市区宋代还在古西湖药洲〔今教育南路南方戏院附近〕改奉真观为怀远驿,专供外国使者、商人下榻和从事贸易活动。
明朝,由于古西湖及西澳逐渐淤塞,明永乐四年〔1406〕,怀远驿馆迁至城西砚子步〔今西关十八甫路怀远驿街附近〕,城西〔西关〕沿西濠和下西关涌〔又名大观河〕两岸发展成为繁盛的商业区,城东〔东关〕也形成一条沿江向东伸展的街区,即今东华路以南的沿江一带,但面积不大清朝,西关平原日趋繁荣康熙年间〔1662—1722〕,因江岸不断向南伸展,清政府在怀远驿南面〔今文化公园一带〕修建十三行夷馆咸丰年间〔1851—1861〕沙面成为英法租界,与此同时,利用西关农田建厂房,开辟街道,形成纺织工业区工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住宅区的开辟,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年间,富商在今宝华大街辟建街道呈方格状的新型住宅区,随后在上、下西关涌平原上陆续建宝源、宝贤、宝庆、逢源道呈方格状等住宅区,逐步形成晚清西关西部住宅区特色〔观称"西关大屋"〕城南商业区沿珠江两岸发展,居住区则在白鹅潭东岸洲头咀到龙溪乡之间〔今大基头一带〕辟建,其模式与西关相同至清未,珠江沿岸平原区已尽数开辟〔见图1-1-2〕二、民国时期城市建设计划 〔一〕"南方大港"计划民国10 年〔1921〕,在其所著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南方大港"计划,即"实业计划"的第三计划,要点是将建设为世界大港。
把建设"南方大港"位置选在黄埔深水湾一带,并规划建设一个由黄埔到,包括沙面水路在的新市新市的商业区规划在岛,工业区分布在花地至之间,码头在后航道至黄埔一带建设还提出填塞城与之间的水道〔即前航道〕,其围自头填起直至黄埔岛,"以供市街之用",规划把建设成为一个花园城市 为了把黄埔建成"南方大港",在第三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一系列配套计划与整治航道首先浚深黄埔至伶仃岛出口航道,修筑水底堤及水坝,使远洋巨轮出黄埔畅通无阻;其二改良水路系统,通过对东、西、北三江和河汊的整治,沟通、黄埔与、、、、以至长江的联系;其设西南铁路系统,以为起点,兴建至、、、等7条铁路,将与西南地区所有重要城市与矿产地联结起来,使之成为"南方大港"深远广阔的经济腹地逝世后,国民政府与民众团体先后成立"中华各界开辟黄埔商埠促进会"、"黄埔开港计划委员会"、"黄埔商埠股份",拟定《黄埔〔北帝沙、狗仔沙〕开港初步计划》、《开辟黄埔〔新港〕计划》、《开辟沙路商埠计划》、《开辟虎门大虎商埠计划》和《开避黄埔〔狮子山〕商埠速成计划》〔又称鱼珠计划〕等5个建港计划,民国16年,经"黄埔商埠股份公司执行委员会"议决最后采用《鱼珠计划》民国19—26年,又先后拟订了《黄埔港计划》与《黄埔开埠计划书》、后者成为民国时期黄埔港的建港计划。
〔二〕、工务实施计划民国19年,在市工务局局长程天回编著的《工务之实施计划》中,提出市建设计划该《计划》比民国18年政府公布的《政府施政计划书》更全面、详细地涉及市区的地志、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以及道路、港口、城市公共设施等建设计划的容,其要点包括确定区界线功能分区、发展、道桥建设、港及堤岸建设等此外,还对全市渠道与濠涌的整理、公共建筑、娱乐场所及公园等建设进行了规划〔三〕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民国21年8月,政府公布《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这是市城市规划的第一部正规设计文件,主要容有: 1、确定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围仍以民国12年工务局所划定的权宜区域和拟定区二种 2、将全市地域划分为工业、住宅、商业、混合等4个功能区其中工业区分布在临江一带,如西村、石围塘东南部、牛角围、牛牯沙、罗冲围等处原有的商业区在旧城区,新辟的商业区设在黄沙铁路以东,西北部,东山以东,省府合署地点以西一带住宅区分为两种,一是风景优美的住宅区,分布中、北部,东山以东一带以及车陂东部、白云山至飞鹅岭之东南麓等处;二工人住宅区,主要分布在与工业区毗邻的地方,如市西泮塘及芳村茶溶等地旧城区规划保留为混合区 3、确定市区道路干线。
分为直达干线与环形干线,依其所在不同的区域及道路等级而定,一般分为大道〔30~40米〕、干道〔25~30米〕、一等街〔20~15米〕、二等街〔15~20米〕、三等街〔10~15米〕五个级别 4、规划接通粤汉、广三两条铁路,经过牛牯沙岛,建两座跨江桥梁另由石围塘经芳村至白鹅洞设一条单轨铁路,以便于沿河货物的运输黄沙火车客站规划改为货站,沿黄沙堤岸兴建码头,以利水陆联运新火车客运站设在西村省立一中的东南,民用飞机场拟建于琶州塔以东及市西北部牛角围以北的地方 5、规划新建水厂和电厂新水厂拟在西北松溪一带,新电厂择定在西村士敏士厂之北或牛角沙以南 6、规划黄埔为的外港,白鹅潭一带为港石围塘至下芳村一带的堤岸,规划建设码头、仓库,停泊来自、等埠的轮船黄沙一带堤岸,拟建码头仓库,停泊港澳轮船及四乡轮渡;大涌口一带停泊其他各项运输的小汽船,沙面至大沙头一带不宜多泊船,以免阻碍河道交通及附近一带的风光 民国21年11月,市政府公布市道路系统图,确定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为棋盘式规划王殿附近为新市区中心,其南北干线为子午线,东西干线用以联络粤汉铁路与黄埔地区,环形干线用以联络市区各纵横干道及、、芳村、大坦沙一带。
〔四〕灾区重划计划书与土地分区使用民国35年,工务局拟定黄沙、西堤、海珠桥北岸、南堤等4个灾区〔日本侵华时轰炸所致〕的营建计划民国36年,市都市计划委员会修正通过4个灾区的《重划计划书》其主要容:一是确定灾区用地围;二是确定新辟或拓宽道路的走向及宽度〔20~30米〕;三是划定商业区、住宅区围,并规定在不同区域营建市场、学校、儿童游玩场等公共建筑及其配建设施民国36年,都市计划委员会讨论了《市土地分区使用办法〔再修正案〕》,该《办法》将划分为普通住宅区、田园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风景区、家业区等六种,并对在不同区域新建或改建的建筑物的性质、高度和建筑密度作了明确规定,提出在居住区、商业区、风景区、农业区不准建设有污染的工厂,凡属易燃、易爆、有污染、用地规模大的工厂,其建筑地点须经市政府核定第二节 建国后城市总体规划一、第一~第四方案市城市建设委员会〔简称城建委〕,根据中共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在相当的时期,逐步使由消费城市基本上改变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城市"的建设方针,学习联列甫琴柯所著的《城市规划》及国家制定的有关条例,经过9个月的调查研究,于1954年上半年,同时编制了3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这3个方案的主要区别是: 〔一〕市中心位置的选择第一、三方案规划保留原有的市中心,第二方案则强调市中心应是城市的几何对称中心,因而把市中心规划向东移至天河机场 〔二〕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第一、二方案提出成片向东发展,与黄埔港相连;第三方案则提出向东、南、西、北各方向均发展,尤其是向西规划发展到盐步,利用沙贝以西的山地作为新工业区〔见图1-2-1、1-2-2、1-2-3〕 在综合分析、比较前3个方案的基础上,1954年下半年,编制第四方案其要点是: 〔一〕贯彻"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提出把建设成为以轻工业为主的生产城市建国前,市是一个商业城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主要是轻工业建国后,由于地处国防前线,国家没有计划把大型工业项目〔尤其是重工业〕安排在,因此,市工业的发展只能充分挖掘潜伏力,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在工业布局上,城建委提出控制市区,发展郊区,把旧城区有污染的工厂逐步迁移到新辟的工业区规划建设的工业区有南石头、东朗、麦村、西村、新州、黄村、员村等此后,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虽经多次修改,但工业区的位置始终变动不大 〔二〕在空间布局上,保留原有市中心为将来城市的中心,并在芳村、、黄埔等地建设新的区中心。
城市建设用地向东发展到黄埔的文冲,向南发展到沥滘以南及石榴岗 〔三〕强调劳动平衡法,以此推算20 年后城市人口为200万人 〔四〕根据1954年6月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会议上提出的规划定额指标初稿,确定远景规划中,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为9平方米,居住街坊楼房以3~4层为主,人均居住街坊用地指标为31.4平方米,公共建筑12平方米,道路广场15平方米,绿地17平方米 〔五〕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为棋盘式,东西向道路大致与珠江走向平行,南北向道路与珠江垂直规划建设3座过江大桥〔西南、天河、员村〕 〔六〕位于旧城区的大沙头铁路客运站对城市道路交通影响较大,远期规划将其搬迁至天河机场以北 〔七〕适当增加码头、仓库的用地面积远期规划港仓用地总面积为9平方公里〔现为1.8平方公里〕其中港分布在、芳村、石围塘、南岸、黄沙沿江一带,外港〔即黄埔港〕规划发展不超过乌涌河口〔见图1-2-4〕 图1-2-1 图1-2-2 图1-2-3 图1-2-4二、第五~七方案 1955年1月,城建委将第四方案向联专家及国家城建总局汇报,联专家认为城市人口规模及规划定额指标偏大,建议压缩。
据此,城建委于1955年先后编制了第五、六、七方案,这3个方案均在联专家的指导下编制,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