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科学哲学的演变脉络与未来走向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24KB
约9页
文档ID:447943398
科学哲学的演变脉络与未来走向_第1页
1/9

科学哲学的演变脉络与未来走向不论是从科学哲学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当代科学发展的角度看,研讨“科技时 代如何看待科学”这一论题都十分迫切而重要 它不仅涉及对整个科学哲学发展脉络的回 溯和未来走向的展望,而且还涉及对当代科学技术观的整体性反思 刘大椿教授在不同 场合的演讲和发表的着述中把科学哲学的发展概括为 “对科学进行辩护、对科学进行批判 和对科学进行审度”①三个阶段或三种视域这种概括言简意赅,对于把握科学哲学的整 个脉络,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既揭示了纷繁复杂的不同流派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也为 理性地扬弃辩护的科学观与批判的科学观所蕴含的对科学的极端看法,合理地理解科技时 代的科学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提供了线索 “从辩护到审度”不只是视域的转换,更是立场 与态度的根本变革,具体表现在从过去的一元视域转向多元视域,从要求科学绝对为真的 理想追求转向承认科学只是有条件为真的宽容态度 审度的科学哲学观对科学哲学未来 发展走向的把握与当代语境论的科学哲学和专长哲学(philosophyofexpertise )有异曲 同工之效 然而,在我看来,把正统的科学哲学笼统地概括为“辩护科学”,而把人文主义 者和社会学家的科学哲学笼统地概括为“批判科学”的观点,虽然立场分明,但是,与科学 哲学的实际发展并不完全相符。

有鉴于此,本文仅就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走向发 表管见,以求教于刘大椿教授一、 逻辑起点:从改造哲学到理解科学科学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对科学的哲学反思,而是哲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具有独特的 学科性质和学术地位的一门学科 在悠久的哲学发展史上,科学哲学是哲学家族中的一 个新近的成员,它的兴起归功于以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欣巴赫等为代表的逻辑 经验主义学派 逻辑经验主义事实上是一场哲学运动的产物 逻辑经验主义者的初衷并 不是试图有意识地建立一门新的哲学学科,而是试图拒斥他们认为是“不科学”的哲学争论 从而把传统哲学研究引向“科学”的轨道,使哲学成为“科学的”哲学(scientific philosophy) 由于逻辑经验主义者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是以科学研究方式为楷模,来改 造传统哲学的发问方式与论题域,因此,他们在改造哲学的同时,也附带着创立了科学哲 学这门学科 但是,从学理上讲,这门学科的真正建立还取决于之后的一系列发展 如 果没有后面的科学哲学家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以及他们在批判的同时,试图更合理地 理解科学所带来的问题域的转换,逻辑经验主义也许只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有影响的流 派而已。

作为逻辑经验主义奠基人的石里克认为,哲学不是一个知识体系,而是一个活动体系 哲学的任务是澄清命题的意义,科学的任务是证实命题的真假,哲学的赋义活动是一切科 学知识的开始与归宿 而澄清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描述它为真或为假的条件,或者说, 提供证实命题的方法 艾耶尔在“形而上学的排除”一文中也指出,传统哲学家之间的争论 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结果的,他们的陈述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为 没有证据能够支持或拒斥这类陈述 结束这些争论的办法是寻找科学留给哲学来回答的 那些问题①尽管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之间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的 共同理想是,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拒斥,把哲学的视域转向澄清命题意义的实证领域,他 们的立场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列四个基本论点:(1)科学能够稳定地促进知识的增长; (2) 依赖于观察的客观的和严格的方法论说明了这一点;(3) 科学理论能够被改写成 一个逻辑的形式系统;(4) 科学是统一的,统一于物理学这些观点通常被称为标准的观点或正统的观点 卡尔纳普对这些论点的论证最具代 表性 卡尔纳普基于理论与观察的二分,区分了两类术语:观察术语与理论术语;两类 命题: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两类定律:经验定律与理论定律;两种真理:分析真理与综 合真理。

卡尔纳普认为,哲学家与科学家对“可观察的量”这一概念的用法是不同的 对 于哲学家来说, “可观察的量”是狭义的,指人的感官能够直接感知到的东西,比如, “蓝 的”、“硬的”、“热的”等特性 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这个术语的意义更加宽泛,除了直接 观察之外,还包括能够以相对简单的方式测量到的大小数量,比如,温度计测量出的温度 天平称出的重量,尺子量出的长度,等等 而哲学家则不认为这些量是可观察的量,因 为这些量不是人的感觉能够直接感知的 但物理学家也不能由此进一步说分子的质量、 电子的质量等是可观察的量,因为测量这些量的程序比较复杂和间接 从感官的直接观 察到复杂的间接观察之间的过渡是连续的,只是一个程度问题 因此,可观察的量与不 可观察的量之间的划分是很随意的卡尔纳普在进行了上述区分之后,接受了物理学家的观察概念,而不是哲学家的观察 概念 卡尔纳普认为,经验定律所包含的术语是指感官感知到的可观察量或通过相对简 单的技术测量得到的可观察量 他把经验定律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定性的定律,比如, “所有乌鸦都是黑的”;另一类是定量的定律,比如,电学中描述电流运动的欧姆定律 这 些定律是科学家通过不断的重复测量归纳出来的。

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是理论定律 理 论定律是抽象的,是关于像分子、原子、电子、电磁场等不能以简单的方式测量的那些实 体的定律 理论定律与经验定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包含了不同类型的术语 理 论定律不包括经验术语,不涉及可观察量 这就阻止了直接从理论定律演绎出经验定律 的可能性 卡尔纳普关于可观察量与不可观察量之间的划分,类似于宏观概念与微观概 念之间的划分 因此,理论定律也可以被称为微观定律 理论定律通过对应规则与经验 定律联系起来这样,逻辑经验主义者以把“形而上学”彻底打入哲学冷宫为出发点,试图使哲学研究 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实现脱胎换骨的任务转型与视域转换 逻辑经验主义者的观点很快 对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发展成为科学主义思潮 从根本意 义上说,逻辑经验主义者对传统哲学事业的这种改造和所提供的澄清意义的方法论程序, 默认了传统科学观的一个直观假设:观察是中立的、客观的、不可错的,因此,能够成为 判断理论真假的标准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虽然把意义标准从“证实”转向“证伪”,把科学知 识的积累过程从“静态”的逻辑分析引向“动态”的逻辑分析,把方法论从强调归纳转向突出 演绎,但在整体上仍然预设了观察的不可错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些观点成为哲学 家和科学史学家批评的逻辑起点奎因在1951 年发表在《哲学评论》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一文中首先对逻辑经验 主义的观点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削弱了支持正统观点的两个重要假设:(1)区分分析真 理和综合真理;(2)有意义的术语和陈述,特别是理论术语和理论陈述,最终指称直接 经验 他把这两个假设概括为分析性教条和还原论教条奎因在批评观察与理论二分的 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论点:一是“整体论”;二是“非充分决定性”奎因认为,具有 经验意义的是整个理论,而不是单个理论术语或孤立的理论陈述;只凭经验证据不可能在 两个相左的理论中作出选择,这种观点也被称为“迪昂—奎因”论题:(1)如果我们对一 个理论系统作出极端的调整,那么,任何一个陈述,无论如何都可能是真的;(2)反过 来,没有一个陈述是幸免于修正的汉森在1958 年出版的《发现的模式》一书中阐述了 观察渗透理论的思想:两位具有正常视力的科学家或观察者面对同样的视觉刺激却“看”到 了不同的东西 这些观点摧毁了在观察和理论之间作出明确二分的可能,也摧毁了观察 的唯一性假设 一种观察同时伴随有一种理论,或者说,观察与理论是不可分离的,纯 粹的(即,无理论的和无选择的)观察是没有的。

我们不是首先看到一种可选择的图样, 然后再推出一个理论库恩在1962 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基于他的物理学史背景,阐述了 科学革命与范式更替的科学进步观,虽然他对范式的定义比较混乱,但他的工作完全转变 了科学哲学的论域空间, 彻底摧毁了积累式的科学进步观和把科学理论看成是公理化的 逻辑系统的正统观点,并带来了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转向 在库恩看来,对科学理论的 理解不能作为定义和规则的逻辑系统来进行, 而是作为一项解决问题的活动来进行 有 些科学活动是实践性的, 是在没有一组理想的规则可循的情况下进行的 科学理论或假 设是不可通约的,科学进步不是累积式的,科学理论只是解决不同的问题,根本没有选择 理论的中性规则 这样,当库恩把逻辑经验主义的论域空间从追求澄清命题的意义活动 转向理解科学理论的演变过程时, 整个科学哲学关注问题的视域就从探索哲学研究方式 的科学化取向, 以及关注理论结构的逻辑重建的问题域转向了理论选择、理论变化、理 论评价等问题域,从而完成了从以改造哲学为宗旨的哲学研究到如何理解科学的目标、方 法、价值、合理性等问题的视域转换,使得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哲学凸显出来二、 发展脉络:理解科学与批判科学并存科学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如何理解科学的重任。

这种目标源于康德 康德的 《纯粹理性批判》的重点就是把科学看成最成功的知识追求,并为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与必 然性作出论证,为科学如何可能提供依据,解决科学知识为何成立的问题因此,康德是名符其实的第一位科学哲学家 但与康德所不同的是,逻辑主义者认 为,哲学并不能提供关于超越科学世界和日常世界的实在的知识,因为,他们不是从哲学 角度回答科学知识何以普遍等问题,而是反过来,从科学角度改造哲学,使传统哲学脱下 形而上学的神秘外衣,转而为科学服务 这样,他们不再是把回答关于超验实在的知识 如何可能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论点,而是作为他们着手批判的逻辑起点,并把对知识的 追求局限在能言之域,把语言的界限看成是哲学的界限,从而极大地缩小了科学认识论的 范围赖欣巴赫在1938年出版的《经验与预言:对知识的基础与结构的一种分析》一书① 被认为是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辩护的代表之作 在这本书中, 他认为,从逻 辑上建构一个完备的并且严格符合思想心理过程的知识论的努力是徒劳的,走出这种困境 的唯一出路是把认识论的任务与心理学的任务区分开来为此,他区分出两种语境:一 是“发现的语境”,二是“辩护的语境”,主张把“发现的语境”留给心理学来讨论,认识论只 关注“辩护的语境”。

然后,他基于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区分出认识论的三项任务:描述 的任务(descriptive task)、批判的任务(critical task)和忠告的任务(advisory task) 在赖欣巴赫看来,任何一种知识论都必须从作为一种给定的社会事实的知识出发,考察知 识的特性也就意味着研究社会现象的特征 因此,认识论的首要任务是描述真实存在的 知识,即描述知识的内容或内部结构,这是对知识的理性重建 在理性重建的过程中, 判断知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由于理性建构出来的东西是从可辩护的观点中选择出 来的,而理性重建包含有不可辩护的因素或约定的成分,因此,只有揭示出这些隐藏的约 定特征,才能不断地推动认识论的进步,这是认识论的评判任务的职责所在 认识论的 评判任务是为科学家提供所建议的决策优势,而不是强迫科学家来接受,不是决定真理的 特征②也就是说,在赖欣巴赫看来,认识论的重点任务是在“辩护的语境冲寻找并剔出那 些不可辩护的因素或人为的约定,来向科学家建言献策从本质上说, 逻辑经验主义延 续或承接了自笛卡尔以来的认识论研究传统,只不过,他们的研究目标是拒斥 “形而上学” 建立“科学的”认识论,并且把认识论研究的目标从思考知识的来源问题,转向考量科学知 识的理性重建。

理性重建的过程本身蕴含着辩护的因素,而这种辩护是对科学知识的意 义的逻辑分析 因此,逻辑经验主义者的目标主要不是为保护科学提供理由和事实或作 出申辩,而是在赖欣巴赫所限定的“辩护的语境”中,帮助科学家澄清理论命题的意义,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