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秀屿“南夫子”林光朝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2.25KB
约10页
文档ID:47469128
秀屿“南夫子”林光朝_第1页
1/10

秀屿“南夫子”林光朝林光朝( 1114-1178 年) ,字谦之,号艾轩,五侯山麓珠墩村(今东峤镇珠江村)人他自幼聪慧敏悟,勤励好学;博览群书,“博学笃性”;得到本家族林霆进士的赏识林光朝拜其为师,林霆不仅学识渊博,有强烈的爱国思想,还把郑樵介绍给林光朝朝、樵过往甚密,探讨学问,留下“夹漈红泉”佳话绍兴二年(1132年) ,光朝应试,名落孙山八年,他再次应试,还是落第这次他留在吴兴、钱塘一带跟随名儒陆景端学习;专注于二程理学,“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心以礼”两年后,离开浙江回莆田其时光朝族叔林国钧在黄石创办“红泉义学”,遂邀他讲学,并拨“义田” “以赡四方从学者” ,由是红泉东井义学名闻天下后来,光朝又在附近的谷城山(又称青山)创办“松隐岩精舍” ,在五侯山麓创办“蒲弄草堂”,福清海口“龙山书院”,传授理学朱熹路过莆田曾旁听林光朝讲学,赞赏:“说得道理极精细,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至忘寝食 ”榜眼陈俊卿称赞: “莆虽垒,儒风特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义修饬兴于乡里者,艾轩林先生实作成之也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 ,50岁的林光朝考中进士,授左迪功郎、袁州司户参军。

但林光朝没有上任,后来担任左承奉郎他直言不讳,正直无私,被贬出京城到永福县任知县他以一位理学家的姿态,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治多善政”五年后,被调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官 一年后改任著作郎,国子监司业, 再改广西、广东提点刑狱不久又升任国子监祭酒兼太子左谕德,赐金紫宋淳熙五年(1178年)病逝谥号文节,学者们称“艾轩先生”他去逝后 60年,其外孙方氏搜集、整理他的著述,编有《艾轩集》九卷,此外,还有《庄子解》《奏 劄》等宋金紫光禄大夫林英《家训〃四要六凡》一要 :谨行言信 , 入孝 岀悌确守廉洁 , 广施恩惠 , 闻义必从 , 有过必更道人为善, 不矜己长 , 莫揭人短 , 莫毀他能处友必端 , 毋交匪类二要: 精读诗书 , 博览史策 , 射御书数 , 闲以琴瑟 , 教饰子女 , 勤课耕织严恭祭祀 , 礼待宾客 , 洒扫门庭 , 葺理庐室 , 条限依期 , 毋忝尔祖三要: 贫而无谄 , 富而不骄隆师重道, 亲贤取益 , 奋发下惟 , 光前裕后四要: 节朔往来 , 庆吊馈遗患难相周, 轻财重义会聚尚齿 , 言行忠信耕则逊畔 , 行则逊让 , 为人息争 , 和众集事凡岁时庙祭 , 悉依家礼而行 , 务将遗像悬于神主之后。

而子孙有官者, 各具本色 , 鲜明衣冠;无官者也各具新洁衣巾;如贫乏者随分排班行礼祭毕依昭穆序齿而坐, 不许喧哗失礼所用祭品 , 自有轮流定额, 每祭推族长一人为主 , 以下陪祭如有子孙无故不与祭者, 族长量行责罚先人遗像要加意收藏, 若年久颜色剥落、娟纸色烂即整之凡子孙有志读书者, 如本房艰难不能供给, 族长即率族中人有力量者为资助, 以成其学 , 庶可显扬祖德凡子孙 岀仕者 , 务以清 亷为主 , 贪黩为戒;为商者, 以勤谨为主 , 奢纵为戒;为农者亦然如子孙不肖违戒者, 众攻而责之凡有子孙能敦古道, 躬行仁义 , 以厚风俗 , 当用则用 , 不得私蓄 , 不得私为借与凡有族人年七十以上者, 其子孙殷富 , 自克饱暖幸也;或贫乏无以度日的, 如族中人有力者量其薪米帛以救残喘, 勿令转乎沟壑凡族人或遭盗贼、疾病、天灾、及婚不能娶者, 族中有力之人扶持周济如有不务本分职业, 嗜酒淫赌生事者, 一切不遵法约束者, 定要众加责治 , 令其悔过自新乃止秀屿“南夫子”林光朝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生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 ,卒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 ,兴化军莆田五侯山麓珠墩村(今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人,为南宋初著名理学家。

他德行清正,学问渊博有《艾轩集》其学术思想和通达立身理念,对后世有深刻影响,故以“艾轩先生”言之;其一身正气,毕生践履理学,更以“南夫子”称之坚持原则,忠言极谏,不顾自身安危当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推荐赐同进士出身,拟拜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掌谏诤言事,纠弹朝会班次典礼仪节”林光朝“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对“封还词头”后可能导致罢黜或身家性命之危,更可怕的是将引发权奸曾觌打击报复但是,林光朝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奋然向皇帝提出忠谏,即《缴奏谢廓然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词头》:臣昨蒙陛下记录孤远,召臣于岭外,遭遇临雍,夤缘从槖,臣之侥冒,亦已太过当此晚节,非有好名干进之疑,事或可言,虽死何憾!臣窃闻王安石欲以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宋敏求知制诰,不敢具草今月二十六日,送到录黄一道:“谢廓然可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 ”此在公论, 有所未安臣职当书行,若畏祸忍耻,不得已书之,他日陛下必然有所悔,则臣为欺君者臣之残年,尚在人数中,岂应负此名?此臣所以不避诛斥而略陈大概臣备数词掖,凡再行谢廓然词,未尝不备述上意, 以谢廓然为能吏 陛下赐以太常之第,命以御史之官,是科目太泛,名器太轻,非所以开张正途、诱来党论也。

前日尝欲以李太正为六察官,未几复寝岂谓科目出于至公,不以轻予人也谢廓然之所长者,可以治财赋、理狱讼至于耳目之司、纪纲之地,则有所不可六部、寺监,所系者一职, 惟御史府所系者国体,天下以为可畏者,谏官、御史也非御史可畏,畏公议也安得如范纯仁、吕大防者,除书之下,公议自定茍或人人皆可为御史,则公议不立; 公议不立, 则天下亦何所畏哉!是国体轻重在于此,不可不早定也中书号令所自出,令出惟行,弗惟反今此一件,臣若书行,不知中书所当缴者为何事?然天子择言事之官,而臣以本职有所可否,则为犯雷霆之威,无复生全臣已阖门待罪,所有录黄,臣未敢书行宋孝宗忖度林光朝决不会奉召,改授他为权工部侍郎,林光朝不就任,于是以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出知鹜州光朝是醇儒,在士人中素有威望,在后省任职时,有人怀疑他的品质或者气质未必佳,待到听说他驳还谢廓然任命这件事,看到他“谋国不谋身”的骨鲠言行和凛然正气,士论更为敬服;吕祖谦也因此事所显露的名节而称赞说:“此举过江后未有也另一侧面说明此事凶险,林光朝自己也说:“事或可言,虽死何憾!”但林光朝毅然为之这充分说明林光朝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坚决防止用人不当将个人生命安危臵之度外,以死表决心。

勤政爱民、关心民生,心系百姓疾苦《艾轩集》中有《论治道疏》,林光朝针对财税政策提出:“通计天下户口,取其丰耗多宽之数,为州县殿最”之策,以孟子所言的“生民日用之事”谓“仁义根株”为出发点,分析唐代刘晏治财赋之本意为“户口日羡,则人力所成就者众,田莱日辟,衽织日多,而财货日广也”,从而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自足林光朝希望朝廷能效仿刘晏的理财方法,并以孟子的“仁义”思想为本,用刘晏“养民”赋税政策为法,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仁义观由于林光朝来自民间,深谙民间疾苦;出自“草根” , 50 岁后才开始仕宦,所以他在思想深处是“爱民”的, 所提出的办法, 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一片热忱, 拳拳可表,并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亲力亲为林光朝任广西提刑时,积极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出谋划策宋代财政机构以盐铁、度支、户部合为三司,统筹国家财政,其中盐铁最为重要宋代盐政实行榷盐制度,运用“盐钞法”和“换钞法”,由地方政府主持因此,宋代盐法是一种有限的专卖制度,商人有一定的贸易自由广西是边境地区,土瘠民贫,边患多,地方财政收入少,加上南宋政治动荡不安,广西经济更显窘迫,时人谓“今日广右漕计在车盐而已”。

盐政关系着广西的经济命脉;同时,林光朝更深体民瘼,知道盐政为民命之所系如何在保障国家适度收入的同时,又能减缓人民的苦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一个唯一的途径因此,林光朝就此上奏《广南两路盐事利害状》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两全其美的办法,缩小了地域的贫富差距,并远谋深虑,忧民之所忧,指出“广南西路从来不立义仓”,因之建立“义仓”,以备不虞之测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此法亦为善计,从而减轻了人民在遭灾时的苦痛和为恢复生产时所需提供助力急公好义,勇于担当,确保一方平安南宋后期由于内忧外患,加重了对人民的盘剥,激起人民剧烈反抗有文载:淳熙元年(1174年) ,林光朝在广东任上茶寇”从荆、湘剽掠江西,逼近岭南,来势凶猛林光朝亲自带领郡兵,传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分兵控制要害之地这时皇帝下诏:光朝为转运副史林光朝认为“茶寇”的势力正嚣张,就留在军屯中没有离开,督察二将拦击敌人, 将其连连挫败, “茶寇”惊恐, 连夜奔逃皇帝听说后高兴地说:“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遂加官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需要指出的是, 所谓“茶寇”, 今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农民起义军是也;仍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思维。

这里所讨论的是:作为历史人物, 林光朝勇于担当, 关心国事, 非仅只图自家性命在遇到兵事纷争的时刻,有多少人争功诿过,望风而逃如果这种做法有违“官体颜面”,对林光朝来说,却是顺理成章,因为此时,皇帝对他调任的诏令已经下达了,但林光朝并没有临阵脱逃,并不以个人安危进退为虑林光朝当然知道此举:胜了未必有功,败了笃定担责;但是他更深知:临阵换将,兵家之大忌;且新官未到,局面将陷于一盘散沙此时离开,于心不忍,道德良知不容许他这么做不以个人利益出发点来考虑问题,这正是他道德闪光点之所在当然,他敢于担责, 是和他的博学与才能有一定关系的林光朝理学名气太大了,以致掩没了军事才气诚然,一个没有“走钢丝绳”才艺的人,大多不敢上到钢丝绳上去行走;即使上去了,必然跌得个面青嘴肿,千万别指望“运气”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学问,其中必定涉及到军事见识林光朝所作的《知敌论》 ,无不闪烁着他的真知灼见,“勿以少胜而骄吾之气,勿以无功而随吾之气,勿以老师而忧吾之气”此文以多角度重在体现一个“审”字,仔细分析敌人各种情况来调整战术应对,充分利用战机,以己之强攻敌之弱,方可战胜上述战役,不过是“牛刀小试”而已不在于胜负如何,却体现了林光朝急公好义,勇于担当的气概和气节。

高风亮节,两袖清风,堪称廉吏楷模宋淳熙五年( 1178年)林光朝病逝谥号文节,学者们称“艾轩先生” 其外孙方氏搜集、 整理他的著述, 编有《艾轩集》九卷,此外,还有《庄子解》《奏 劄》等陈俊卿宰相在《哭林艾轩》诗中云:“百担有书行李重,十金无产橐中贫 林光朝除了在京任职外,曾外任广西提点刑狱,后又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地方官,仍以一贫如洗、两袖清风离世,其高风亮节令后人唏嘘不已时人已有评论:“其高风节操表表在人, 尤为时贤所敢望以及者 林光朝“居高官不贺权 倖, 遇乱辙以身当, 内诏不肯曲殉”的人格魅力,影响过当时的朱熹,杨万里等一批人朱熹曾言:“吾少年过莆,见林谦之、方次云(翥)谈道,极其精细及再过,则二公已死,更无一人能继矣!”后来对刘克庄也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刘后村谓其:“高处逼《檀弓》《谷梁》,平处犹与韩并驱他对东南理学传播和后世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范式,深为历代各地民众所景仰至今在广西、浙江、福清、东峤等地,建有林光朝祠庙周瑛、黄仲昭所修明 《兴化府志》 卷三十四“林光朝”一文中, 专设了一篇“论曰”,其篇末云: 予编次郡之人物,故以儒林为首而先之以郑露者,所以著莆人之倡儒学始于此也。

此以方仪者,所以著莆人之建学立教始于此也又次以林光朝者,所以著莆人之倡道学始于此,且以示儒者之准的也呜呼?前修远矣,典型犹在,后之有志于儒者,其尚端其所趋哉!”其推崇之意,溢于言表蒲弄金山乡里犹传讲学迹,考亭云兴文章遍泽读书人”林光朝的教学成果及学术研究,深深地影响了宋元明清诸代,被人饮誉为“红泉学派”东峤镇珠江村人民出于对这位乡贤无限敬仰与尊崇,特别在琼林书院里供奉万世师表孔子牌位、朱熹和艾轩坐像,既是纪念林光朝一生清明,影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