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M2与GDP比率畸高及货币推动力弱化问题分析 M2与GDP的比率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该比率越高,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业越发达;反之,则经济货币化程度越低,金融业越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M2与GDP的比率不断上升,2004年高达1.85,为世界之最而2003年,美国只有0.67,与我国经济水平比较接近的印度仅为0.60这个问题已成为中国金融之谜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我国M2与GDP比率不断上升,说明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已进入较高级阶段第二,我国M2与GDP的比率成为世界之最,并不说明我国经济货币化水平最高,这是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完善的结果我国银行业相对发达,而非银行金融业比较落后,社会货币收入过多地集中在银行,造成M2过度膨胀,而不能及时、合理地分流到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社会保障系统,以促进货币供应量级次不断提升第三,货币对经济的推动力呈弱化趋势解决的办法要三管齐下:一是改变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二是完善金融体系,分流银行存款:三是将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从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稳定物价为主 我国M2与GDP比率变化特点 我国及有关国家M2与GDP比率变化情况见表1。
我们认为我国经济货币化率变化具有如下特点: M2与GDP的比率快速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M2与GDP的比率就呈现不断上升趋势,1990年为0.7,2004年达到185,增长1.6倍从1997年开始,我国M2与GDP的比率出现加速上升趋势1990—1996年,该比率每年上升2—8个百分点;自1997年开始,每年上升10多个百分点,最多上升13个百分点,这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 我国M2与GDP的比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我国M2与GDP的比率不仅在世界上最高,而且上升速度也最快如美国在1990~2003年期间,该比率仅略有上升,1990年为0.64,2003年为0.67,比我国同期水平低108个百分点同期经济水平与我国比较接近的印度该比率虽然也呈上升趋势,但升速较慢,从1990年的0.4上升到2003年的0.6,比我国同期水平低115个百分点日本的M2与GDP的比率也比较高,2003年达到1.35,但比我国同期水平还是低40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更是低于我国,比1990年仅增长24% 货币供应量由流动型转为稳定型在我国货币供应量M2中,可分为现金、活期存款、准货币三种,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准货币。
1990—2004年,现金(M0)增长7.12倍,平均每年增长16.49%;活期存款增长11.12倍,年均增长19.86%;准货币增长23.45倍,年均增长26.36%结果使准货币占M2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0年的42.5%上升到2004年的62.8%,占据主导地位,且仍在不断上升M0、M1主要用于交易手段和支付手段,流动性强,而准货币是一种定期存款,主要用于满足投资动机和预防动机,相对稳定可以说,我国货币供应量已从流动型转为稳定型,货币政策对其调控难度更大 通过回归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M2/GDP的增长速度为每年8.37%,M1/GDP的增长速度为每年2.65%,而QM(准货币)/GDP的增长速度为每年5.72%,QM/GDP的增长速度是M1/GDP的2.16倍由此可见,M2/GDP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QM/GDP的快速增长引起的另外,从M2/GDP、M1/GDP、QM/GDP的增长趋势图也可以看出,M1/GDP增长比较平缓,M2/GDP的快速上升主要是由QM/GDP的拉动造成的 单位货币供应量形成的即期购买力趋于下降M0、M1主要用于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和支付,形成即期购买力。
随着M0、M1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准货币的增长速度,M0、 Mm占M2的比重不断下降,1990年分别占 17.3%、57.5%,2004年分别下降到8.5%、 37.9%这种下降在1986—1998年特别明显,1986年Mi占M2的63%,以后每年以 4.5%的速度下降,1998年仅占38.1%,12年下降25个百分点1999年以后有所回升,目前基本上徘徊在38%左右M1占M2的比重下降,说明每增加1个单位货币供应量形成的即期购买力在下降,1986年形成0.63个单位即期购买力,现在只有0.38个单位这就是为什么货币供应量大量增加,但国内需求仍然不旺的原因所在 货币对经济增长推动力趋于弱化我国2004年末M2达到25万亿元,比1990年增长15.56倍,年均增长22.41%而同期名义GDP仅增长6.39倍,年均增长9.61%,比M2年均增长速度低12.8个百分点这是导致M2与GDP比率下降的直接原因 M2与GDP比率下降,实际上表明每个单位货币供应量创造的GDP在减少,每推动1个单位GDP的产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约需要0.45个单位的M1、1个单位的M2,进入21世纪后,需要 0.7个单位的M1、1.8个单位的M2。
这说明我国货币由非中性逐步向中性转化,货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逐渐弱化 对M2与GDP比率快速上升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货币化率偏高,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与国外相比,有相同因素和特殊因素从相同因素看,我国经济日益商品化,货币不断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加之居民财富不断增加,引起经济货币化率提高从特殊因素看,主要是我国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迫使人们偏好储蓄,而且储蓄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业机构,导致M2与GDP比率偏高 我国实行富民政策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是造成M2与GDP比率过高的条件和基础首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富民政策,为银行存款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9.4%,创造的国民收入不断向企业单位和居民倾斜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占31.24%, 2001年下降到17.08%,2004年为19.3%,企业单位和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则相应地不断上升,聚集了大量社会财富,为银行存款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性其次,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使居民节余资金不断增加,储蓄率持续保持高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计算,我国城镇职工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1985年为89.9%,1990年为84.7%,1995年为82.6%,2000年为 79.6%,2004年为76.2%,结果使我国居民储蓄率长期保持在高水平1990年,我国总储蓄率为38.8%,城镇居民储蓄倾向为 15.7%,农村居民储蓄倾向为14.8%;2004年,总储蓄率上升到39.7%,城镇居民储蓄倾向上升到21.1%,农村居民储蓄倾向上升到28.6%而储蓄率低是一些国家M:与 GDP比率低的主要原因如美国储蓄率远远低于我国,1980年美国总储蓄率仅为 19%,1997年下降到16%;1991年居民储蓄倾向为8.3%,2000年8月份美国个人储蓄率创历史最低纪录,为负0.4%(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第三,我国居民收入两极分化严重,加剧了货币资金的沉淀一是我国的储蓄存款向城市集中到2002年底,占全国总人口39.1%的城镇居民,拥有82.3%的储蓄存款二是向高收入人群集中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6月对城市家庭财产的调查,户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分别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64.8%和89.1%,而户均储蓄存款最少的20%家庭仅分别拥有1.2%和0.2%。
三是储蓄存款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截至2004年底,储蓄存款最多的五个省市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北京,共占全国储蓄存款的 39.6%,其中广东省占全国储蓄的14.1%;储蓄存款最少的五个省区分别是西藏、青海、宁夏、海南和贵州,共占全国储蓄存款的2.1%居民收入严重的两极分化加剧了货币资金的沉淀对高收入群体(约占20%)而言,他们已经拥有了各种高档消费品,不愿意再增加更多消费支出,他们把大量的收入存储起来对于广大的中低收入者而言,他们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又无力扩大消费支出,加之预防性动机日趋强烈,还是要努力地一点一点地增加储蓄因此,央行刺激消费需求性质的货币政策对这两个群体难以产生效应 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深化,增加了交易性货币需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产品不断商品化,已从产品经济为主阶段进入全面商品经济为主阶段,需要采用货币交易的商品越来越多这就是为什么主要用于交易的Mi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1990~2004年,M1年均增长18.81%,比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71%高5.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因经济货币化率(也许还包括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的提高,M1年均需增长5.1个百分点,到2004年末M1因此多增加4万亿元,占这时期M2增加总额的16.9%。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预防性存款大量增加满足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与居民对未来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有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改革对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生活大包大揽的做法,从低收入、低物价、高福利生活模式向高收入、高物价、低福利的生活模式转变,进行了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城乡居民对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不断强化,不得不为将来的“大额刚性支出”进行财富的预先准备和积累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面小,居民只得提高储蓄率,增加银行存款,从而导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人民银行所做的一项居民储蓄动机问卷调查显示,在银行储蓄中,养老、教育、医疗、失业等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比例达50%以上,且这一比例还存在逐步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在接近12万亿元的居民储蓄中,约有6万亿元为预防性存款,占2004年M2的24%而在国外,这些问题则主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和商业保险途径解决 我国居民投资渠道狭窄,投资性存款大量集中在银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居民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非常有限,再加上资本市场仍不够规范,风险较高。
所以,安全性较高、收益相对稳定的银行存款成为居民进行金融投资的首选,股票、债券、保险等金融资产比较少,引起M2与GDP比率不断上升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大量为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包括银行存款),包含在 M2口径之内的现金、各项存款和信贷市场工具这三项的比重就达到全部金融资产的 90.3%,持有的债券和股票还不到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在美国,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是金融市场主要金融商品,股票、债券在美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到45%和28%;现金及其等价物(包括银行存款)只占19%如果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股票,债券、保险资产占比达到美国水平,那么M2将减少一半以上 有关政策建议 建议使用金融相关率来衡量金融深化的进程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以来,金融市场的发展使货币之外的金融工具或货币替代物大量涌现,各种金融资产的区别日益模糊,各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范围又不相同,用M2与 GDP比率衡量经济货币化及金融深化已不符合实际,我国M2与GDP比率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是一个证明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的结构性失衡,M2与GDP比率指标实际上和发达国家的金融深化度指标 FIR十分类似(金融资产总额与GDP比率,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由英国经济学家瑞蒙德·W.哥德斯密创建)。
因此,用金融资产替代货币供应量,用金融相关率来衡量金融深化的进程更为合理在2001年,我国的金融相关率(根据广义货币供应量、有价证券和股票市值总和计算)为 234%,远低于同期欧盟15国(652%)、美国(512%)、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