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庆电子特刊 ] 名人与扬州 5 | 朱自清 : 我是扬州人自清之人 , 自清之城丁家桐朱自清先生自称“我是扬州人”,时间是在 1946 年其实 , 当时朱先生向社会表明籍贯, 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其一可以选择的是“我是绍兴人” , 当时的某些国文课本便是这么注解做绍兴人很光彩 , 和鲁迅、蔡元培 , 也和王阳明、赵之谦同乡 , 绍兴建城的历史比扬州还早 , 绍兴的文化底蕴丰厚 , 但是先生不这么说其二可以选择的是“我是海州人”他 1898 年 11 月 22 日出生于海州 , 海州是滨海之城, 历史上也是名人迭出 , 自称海州人言之有据 , 脸上也是有光的但是先生不这么说其三其四还可以说是“我是上海人”、“我是北平人”朱先生自己就说过 , 当年的扬州人被称为“江北佬” , 意思是低等的人 , 扬州人到了西南 , “大半都自称为上海人” , 先生耻于跟着说至于说是北平人 , 那更有根据了先生落籍北平已经有了大半辈子 , 在清华园生根开花 ,至少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新北平”了 , 但是先生并不这么强调扬州安乐巷深处的朱自清故居故居幽静的小院先生宣布“我是扬州人”时 , 当时扬州的名气远不如今日之响亮 , 用朱先生的话说 , 一是“经济上一日千丈地衰落了” , 在上海 , 扬州人往往是“受欺负”的 ; 至于扬州人自身呢 ,朱先生认为令人讨厌的地方是“小气和虚气” , 许多人并不争气。
在这种情形下 , 先生向社会宣布“我是扬州人” , 说“扬州好也罢 , 歹也罢 , 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这就是俗话说的“儿不嫌母丑 , 狗不嫌家贫”的传统道德吧朱先生自称“我是扬州人”是一种诚实 , 其实 , 骨子里还潜藏着一份自豪他不是说扬州“好也罢 , 歹也罢”吗 ?在朱先生的心灵深处 , 终究藏着一个“好”字这个“好”字是什么呢 ?按照我的理解 , 便是文化精神说到文化精神 , 还得从先生改名说起 , 先生幼名“自华” , 这个名字其实也是很好的 , 但是他在 20 岁去北京求学那一年 , 改名为“自清”他认为“自清”比“自华”更贴近他的人生追求 , 更能体现他的文化自觉朱自清故居自清是什么意思呢 ?据朱先生家人回忆 , 因为他感觉到家道中落 , 父亲很苦 , 弟妹众多 , 他要即早承担修身齐家的重担 , 负起自己的责任 , 追求一个男子汉的完美更改名字不是一种游戏 , 而是一种庄严的承诺 , 朱先生一生以“自清”为己任 , 清白做人他在拒绝美国面粉的宣言上签过名 , 其实在他身后 , 如果他的家人去买配给的面粉 , 那是另一回事 , 社会会谅解 , 与他无关 , 但是他在遗言中一再交代不领美国救济粮 , 这就是坚持 , 就是追求人格的完美 , 就是文化精神。
朱先生的伟大之处 , 文学成就是第二位的 , 文化精神才是第一位的朱自清先生在进行爱国演讲时的资料图片朱先生的文化精神和扬州有什么关系呢 ?应当说 , 扬州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正是坚持 ,正是追求完美扬州性格与朱自清性格是一脉相通的扬州有富甲东南的时候 , 扬州也有遍地瓦砾、鸡犬无闻的时候 , 但是扬州总是不灭的 , 跌倒了爬起来 , 破落了重新奋起 , 认准了目标百折不回宋代末年 , 太后和皇帝都投降了 , 但是扬州的将军见诏不降 ; 明末清军南下 , 势如破竹 , 扬州的军民们认定这是侵略 , 血战到底 , 城亡与亡他们的努力似乎都是徒劳的 , 但是他们认定了的事 , 他们的努力决不改变 , 这样一种精神力量 , 这样一种文化意识可以说是照耀千古, 代代相传这就叫文脉朱先生说过 , 扬州有一批“刻苦诚笃的君子” , 这批君子是家族的脊梁 , 扬州的脊梁、民族的脊梁 , 脊梁的作用不是弯腰曲背 , 唉声叹气 , 而是挺直腰杆 , 勇于担当有了这样一批脊梁 , 家族的兴旺会有希望 , 衰落的扬州会重新崛起 , 苦难的中国会雄风再现朱先生更名“自清” , 事实上他便是自求成为“刻苦诚笃的君子”的一员 , 成为走出扬州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脊梁。
可以这么说 , 是扬州的文化孕育了先生的文化自觉, 而先生的文化自觉 , 又使得扬州的文化精神获得精华好也罢 , 歹也罢” , 先生关于扬州的“好” , 限于当年现实 , 未作深入阐述历史过去了 60 余年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 扬州的“好”正在充分展现 , 扬州的文化精神 , 在今日是应当充分地展开论证 , 并加以发扬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