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幼儿园“小红花”现象研究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41KB
约3页
文档ID:467795004
幼儿园“小红花”现象研究_第1页
1/3

幼儿园“小红花”现象研究 摘要:“小红花〞现象是幼儿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幼儿标准自己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伎俩本文通过访谈法和察看法对幼儿园的“小红花〞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教师对“小红花〞现象的认识及如何发挥“小红花〞这种特殊的教育伎俩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红花〞现象幼儿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使用倡议  一、幼儿园“小红花〞现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对“小红花〞的滥用  在幼儿园经常听到或看到教师对幼儿的夸奖“你真棒〞,或者发放小红花这类的奖品,以此激励幼儿学习但是过于频繁地使用这类教育伎俩,对幼儿真的有利吗?  下表是笔者记录的一天幼儿园中教师使用“小红花〞的情况  一天中教师使用“你真棒〞一共86次,发放奖品54次,教师对小红花的使用很频繁,过于依赖这种方式  在幼儿园中,无论幼儿做的怎样,教师一律给予很夸张的褒扬:“你最棒了〞、“谁也比不过你〞、“老师就喜欢你这样的〞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时发现“小红花〞的滥用情况,下面的案例是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时记录下来的  案例:一节小班语言课上,课上一半时,很多幼儿开始坐不住了陈老师见状,为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为了教学秩序得到控制,便说:“我要给表现好的宝宝发小红花。

〞这样课堂秩序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可是不一会又有几个幼儿开始讲话,做小动作陈老师又说:“我来给竖起小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宝宝发小红花〞这样有些孩子坐端正了,可不到两分钟,又开始坐不住,一大半孩子开始讲话,离开座位,显然小红花对他们已经没什么效用了  可见,小红花的滥用使得幼儿对此类的奖励刺激没有了很大的反馈,幼儿对“小红花〞没什么新奇感,这些都导致教育伎俩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教师对“小红花〞的使用短少针对性  小红花的使用短少针对性也是幼儿园常见的一种现象,教师要么没有具体分析幼儿获得奖励的原因,要么使用的奖励形式没有区别如笔者记录幼儿园一天“小红花〞的使用,共71次,根据教师没有具体分析幼儿获得奖励的原因和教师使用的奖励形式没有区别这两类,记录如下表  显而易见,教师没有分析幼儿获得奖励的原因占总次数的46%,教师使用的奖励形式没有区别占到总次数的38%,“小红花〞的使用不足针对性  下面的案例是笔者对陈蕴涵小朋友一天的追踪记录  案例:早上7:45陈蕴涵入园,在教师的组织下玩桌面游戏游戏结束,教师评价游戏时说:“今天陈蕴涵玩游戏很棒,我要给他一朵小红花〞在第一节认识各种汽车的教学活动课上,陈老师提问:“你们知不知道救护车是干什么用的?〞于是陈蕴涵举手答复说:“救火的。

〞陈老师微笑地说:“还有吗?〞陈蕴涵摇摇头,教师就又请了一位幼儿答复午睡起来后我看到陈蕴涵又多了一朵小红花于是我问他:“你怎么有则多小红花呀?〞“因为我表现好〞但是问他具体因为什么事情,他却答复不上来  这说明教师并没有具体分析幼儿获得奖励的原因或者教师使用的奖励形式没有区别,导致幼儿基本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显然教育的契机浪费了  3.教师对“小红花〞的使用单一性  单纯地使用褒扬或奖励,对幼儿的效果不明显笔者记录一天幼儿园教师使用“小红花〞次数,共145次,教师往往都会使用其中的一种方式  根据褒扬和奖励这两种形式,记录如下表  如上表所示,褒扬占到了总次数的57%,奖励占到34%,其他形式9%,教师往往都会单一地使用褒扬或奖励的方式  如音乐课上,陈老师通过一个情境导入活动,接着帮忙幼儿理解歌词,然后她范唱,第二遍范唱时她发现谭晶柠已经能跟着她一起唱了,于是满心喜悦,说道:“我发现谭晶柠宝贝已经会唱这首好听的歌了,她真棒,老师要褒扬她,你们谁也会唱了呀?〞等离园时,我问谭晶柠:“你今天表现棒不棒,老师有没有褒扬你啊?〞“褒扬的〞“褒扬你什么了呀?〞她摸摸脑袋,说道:“我不记得了〞  又如李心言的妈妈来接孩子时,向陈老师抱怨:“这孩子在家一直不肯吃饭,后来他爸爸想了个方法,自己乖乖吃好饭,奖励她一个小贴纸,结果她总是能乖乖吃饭。

现在好了,怎么都不肯吃饭了,小贴纸也不要了〞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单纯地使用褒扬或者奖励,都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单纯地使用褒扬,幼儿很容易遗忘;恰当地物质奖励对调动幼儿行为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单纯地使用物质奖励,会带来负面效应或者没有作用由此可见,单纯地褒扬和奖励已背离“小红花〞的教育目的了  二、幼儿园“小红花〞现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小红花〞的认识不正确  毫无疑问,奖励“小红花〞是教师激励幼儿的一种很好的措施,它简单、快速、经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滥用“小红花〞,从而造成“小红花〞满天飞,则它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幼儿也不会珍惜  这些都说明教师对“小红花〞的认识不正确,教师应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及时的肯定,但不是盲目地、大量地给予幼儿褒扬和奖励  2.教师使用“小红花〞的方式不正确  教师使用“小红花〞做每一件事,都会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有些教师为了维护教学秩序,盲目发放“小红花〞,以借此将“失态〞中的幼儿拉回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分析认真幼儿获得奖励的原因,这样幼儿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  另外,教师为省事,单纯地使用褒扬或简单地发放“小红花〞,没表明幼儿获得奖励的具体原因,对于幼儿而言,便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获得,则此时的奖励便失效了。

在访谈中,教师表示,他们往往以“某某乖、某某听话、某某今天表现好〞为理由奖励幼儿“小红花〞,一般不会讲明幼儿获得奖励的具体理由,这样既不能让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褒扬和去学习的,又不能让幼儿明白自己应该怎么样做  显然,教师不能正确地使用“小红花〞,从而发挥出“小红花〞的教育伎俩,当然也达不到“小红花〞的教育目的  3.教师使用“小红花〞的规范不合理  教师有自己既定的规范,而这个规范一般是以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等一些外显的表现为主在访谈中,教师表示,这样方便教师组织教学,主导整个活动,从而有方案、有目的地影响幼儿这样教学目标容易实现,让教师从心理上觉得有成就感,从而给这些幼儿奖励;那些平时淘气捣蛋的幼儿,教师认为他们难以管理,教学秩序不好控制,教学目的不能很好地实现,更多的是指责然而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性格和开展水平,很多教师却无视其个别差别,用统一的规范衡量每个幼儿,显然对幼儿是不公平的  三、对幼儿园“小红花〞的使用倡议  1.教师使用“小红花〞要适度适量  如果太频繁地使用“小红花〞,幼儿那么会对其不敏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样会导致幼儿依赖教师,而不会自主探索、延伸自己的经验  但是如果适度使用“小红花〞的话,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幼儿对活动的敏感性,到达比拟好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小红花〞,不应对此方式产生依赖心理,每个幼儿得到“小红花〞的时间,间隔要适当,不能过于频繁或相隔太久  2.教师使用“小红花〞要有针对性  教师褒扬和奖励幼儿时要让幼儿了解该良好行为形成的过程,给予幼儿明确、正向的反应,这样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则“小红花〞也就能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教师在评定幼儿“小红花〞时,要对幼儿明确表明理由,让幼儿知道为什么得到“小红花〞或为什么没有得到“小红花〞教师的态度不可随随便便,否那么幼儿就会觉得这件事并不重要  3.教师要结合褒扬和奖励使用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褒扬和奖励,示例对幼儿很快学会歌曲,教师让幼儿当众唱歌,夸奖幼儿学得快唱得好听,同时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样结合褒扬和奖励的方式,幼儿记得牢教师对他夸奖,同时也发挥“小红花〞的教育作用  因此,肯定幼儿的表现,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要根据具体的情景及幼儿自身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可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如奖励与教学活动内容相结合幼儿园“小红花〞现象研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