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6.15KB
约14页
文档ID:483456505
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_第1页
1/14

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摘要: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是音乐活动乃至音乐教育的基础和首要任务,而音乐欣赏教学如何进行有效聆听音乐一直长期困扰着广大一线中小学音乐教师本文从教学法层面研究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有效音乐聆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探究有效音乐聆听的结构内涵和教学现状,借助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音乐欣赏聆听音乐搭建有效通道,分别从学段课程策略的宏观层面、教学过程的中观层面以及聆听过程的微观层面等三个层面深入剖析、阐发有效音乐龄听的教学策略,提出了 “经验联接”、“聆听期待”和“音乐听导图”等教学策略,以及音乐理解中音乐“翻译”语言的白居易模式和梅西安模式等理论观点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效验听;音乐经验;聆听引导图;语言模式;绪论虽说研究的重心始终在这种实证性之中,但研究所取得的进步却主要不靠收集结论或把这些结论堆积到‘‘手册”里面,而主要靠对各个区域的基本状况提出疑问,这些疑问往往是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从那种关于事情的日积月累熟知中脱颖而出—、研究缘起(一) 理论的认识科普兰(A. Copland)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

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②朗格(S.Langer)认为“听是基本的音乐活动……整个音乐进行的基础,是更具理解的听柯达伊(Z.Kodaly)指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在于系统训练具有敏锐鉴别能力的听觉曹理等也认为“从音乐教育的角度看,关键在于通过音乐教育,特别是通过音乐欣赏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龄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最终成为具备'音乐的耳朵’的人 ?中小学是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2000年“课改”以降十年由于“学科综合”、“音乐实践”等理念的强调导致课程的学科性弱化,2011年新课程改革在总结实验经验基础上对“课标”进行修订,突出强调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理念一方面音乐龄听的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如何龄听音乐是一个长期的教学困惑?于是我们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实现“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新课标在指明了教学取向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课题二)现实的引发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着一些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首先,社会层面:现代科技构成的“三屏”(电视、电脑、)生活世界导致少年儿童更多通过屏幕“看”音乐,无疑造成他们音乐感知的视觉化,龄听的弱化同时商业化大众音乐进一步损害了音乐龄听,“正是由此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音乐听①[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第12页《②[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 丁少良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第1页。

③[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169页④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第67页⑤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81页⑥在笔者访谈中,首都师大王安国教授直言:有效龄听音乐是一个长期困扰广大音乐教师的问题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6页赏习惯的平庸化和对音乐的麻木不仁,尤其对儿童和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无可测算的,而且将长期存在” 其次,教育层面: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解说式、图像式、曲式分析式、表演式,或讲、玩、看(讲故事、玩游戏、看图像)等现象仍很普遍这种消极龄听表现在:1.将音乐作为背景音响;2.对音乐的理解局限于表层②笔者调查发现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往往不是“听”音乐,而是“说”歌词和“看”图像,课堂无法为有效龄听建构有效通道正如谢嘉幸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忽略音乐作为一个‘听觉事件’的倾向,忽略音乐音响本体的倾向” 再次,教学层面:音乐引不起学生兴趣,“充耳不闻”的现象在课堂上很常见。

这些正是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从学术研究看,当前国内基础音乐教育缺乏深入研究,如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效龄听教学法研究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指出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但未能对这一前提及其有效感知方法做深刻阐释;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提出音乐理解语言是描述性而非解释性的,却没有具体探讨这种语言方式的结构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总结了当今音乐教育研究的不足和问题,指出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尚未在深层次基础理论上有明显的突破性进展当音乐教育思想呈现“审美”与“实践”的混搭,民族音乐学给音乐教学穿上“文化”的盛装,当人类学将音乐教育推至“人学”的高度,后现代主义把音乐教育引入多元文化的视界,音乐教育及其研究忽视了音乐的“听觉”本质意义,及其“体验”根本价值的讨论,形成一种老生常谈却无法深化的瓶颈状态研究表明,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普遍将“龄听音乐本体”或“体验音乐所唤起的情绪”设置为首要教学目的,但落实“视觉类”教学目的时脱离音乐本体;大多数教师应用“联觉机制”作为音乐欣赏教学手段时没有真正认识到联觉手段必须是以音乐为核心,其根本目的是为提升听知觉能力服务的。

另据笔者发现:当下广大一线教师主观上不愿意上音乐欣赏课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如何进行欣赏,即在教法上没有“抓手”如此表现为音乐验听在整个音乐课中的结构性丧失,教学中老师照搬大学套路和说教手段这是解说、分析、看图等教学方式一直普遍存在的①[德]R.弗兰德H.劳厄?开启音乐之门——从若干裙新的知度观察音乐世界[M].金经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第264页②这种教学现象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音乐课堂,音乐教育学家王耀华等对这一问题深度关注并进行了深入分析详情参见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226页③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115页④张乐意.从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对45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案例的分析报告[D].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1根本原因总之,我们的音乐“龄听”出了问题,欣赏教学如何有效“龄听”已经成为长期困扰广大音乐老师的难题综上所述,音乐是听觉艺术?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明了这一点体验音乐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欣赏作为感受音乐的直接方式是教学的重要领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乃至“音乐教学最重要项目”从本体而言,声音材料是音乐的根本特性;从接受来看,听觉是音乐感知的基本途径。

质而言之,如何实现一门听觉艺术的音乐教学的关键在龄听有效音乐龄听作为长期困扰音乐教师的教学难题,既是一个课程层面的方法论问题,又是一个教育层面的学理性问题从教育思想来看,一种观念的提出正是对教学“缺失”的强调和现状的回应,因此往往带有很强的回归性和针对性本次课改突出强调学科性,以“听觉艺术”统领课程的深意就在于此,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而提出的总之,无论从“课标”还是现实来说,有效音乐龄听研究都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二、选题意义(一)音乐教育理论需要探究音乐龄听规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习惯把龄听作为不证自明的前提,如此造成我们对这一根本问题的熟视无睹也就是说,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与规律并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我们忽视它了,甚至有些想当然因此,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教学实践角度看,深度理解和认知音乐玲听的本质,深入探讨音乐龄听的教学规律将对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二)音乐审美教育需要深化音乐聆听研究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本质已得到普遍认可,其中雷默审美主义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深远,审美理念是我们当下的基本主张审美主义的基本态度就是体验,而体验的基本途径是龄听,这是突出音乐性的思想当“审美”刚确立不久,埃利奥特的实践论以强大的理论势力席卷中国音乐教育界,关注实践的思潮把根基还不牢靠的音乐体验观念打乱,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如此造成了教学中表演参与成风,同时实践中教师思想充满困惑,不知到底要表演,还是玲听总之,① 是一般的音乐观念,贾达群则认为音乐是时空艺术,音乐的形式是分布于空间并在时间的过程中形成的,但他同时承认时间的第一性详见《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第8-23页当然,不同文化对于音乐有不同的理解,这方面音乐人类学等学科己经揭示了这一点,并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多元的音乐观念,以及多维的教学观念②周大风.理想中的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1999,第6期我们既没弄清楚“审美”怎么教,也不明白“实践”如何学因此不论从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来说,深化音乐龄听研究都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工作三)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挖掘有效聆听途径龄听音乐是一种才能,不是天生具有的禀赋朗格说听音乐本身“是耳朵的特殊才智,像所有的才能一样,它是通过练习而发展的 ?新课标认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等直观是欣赏的基础,而这种直观就是龄听因此有效音乐聆听教学将有利于新课标要求的实现总之,音乐欣赏教学乃至整个中小学音乐教育都需要挖掘有效音乐龄听途径,其研究具有重大的教学意义。

总之,本研究还将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提供依据和实践指导,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和下一轮音乐课程改革和标准的制定提供一些参数三、研究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本文对“龄听”这一对音乐欣赏的前提条件进行集中讨论,并将之置于课堂教学的语境中来思考有效龄听的方法因此本研究最主要的是从教学法层面研究有效性音乐龄听的途径,亦即体验音乐的有效手段同时,中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理论缺乏体系化,本课题试图通过阐释有效音乐聆听的理论内涵,量化和质性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中小学音乐欣赏聆听教学策略和方法二)研究内容本文兼顾理论与实证,通过有效音乐龄听的双结构理论内涵阐释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调査,全面分析、理解音乐龄听的历史与诉求,通过文献爬梳、调查访谈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把握以此为基础,本文探讨音乐欣赏有效龄听的教学策略,主体内容分为四部分:1理论解读:阐释有效音乐聆听的双结构内涵;2.现状调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现情况分析;3.策略建构:分别从宏观的课程策略、中观的教学策略以及微观的龄听策略三个层面探讨有效龄听音乐的教学途径;4.理论检验:运用教学策略于教学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性与不足,修正与完善理论。

四、前人研究状况国内外音乐听赏领域的研究非常丰厚从国内来看,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①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168页究(期刊论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一般概述类,这类文章从理论上对音乐欣赏教学进行论述,主要涉及音乐欣赏的内涵、原则、方式、心理特征,教学的意义、作用、方法、途径等内容此类文章讨论多宽泛,但数量占相当比重二、教学案例类,此类研究从教学实践中就某一具体音乐内容设计教学案例,探讨教学方法等这类文章多为教学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撰写,具有一定实践意义,但相对缺乏理论提升三、专题研究类,此类文章主要见诸于硕博士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就欣赏音乐及其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此外,著作类成果颇多,主要在美学或程度不同地以美学理论为基础展开:1.专著类,如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柯克《音乐语言》、普凯元《人是怎样接受音乐的:谈音乐与心理》等,以及大量教程类书籍;2.章节探讨的专著,如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罗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