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简析清朝国人的发型演变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3.71KB
约5页
文档ID:234150791
简析清朝国人的发型演变_第1页
1/5

简析清朝国人的发型演变濮阳外国语学校: 王元长内容摘要:【从清王朝前后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发型变化不仅是一 个民族的发型问题,而且承载着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重大内容,反映了一定历史 时期统治权力、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殊不知脑门越来越 亮,眼界越来越窄;辫子越来越长,见识越来越短大清国人发型的演变,见证 了整个清王朝的兴衰,见证了近代中国迈向现代文明的艰难历程见证了仁人志 士救亡图存的不懈奋斗从清王朝前后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发型变化不仅是一个 民族的发型问题,而且承载着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重大内容,反映了 一定历史时期统治权力、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清朝入关前,中国历代全是“束发而冠”1644年清顺治帝入 主北京,遂于1644颁发“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强烈不满和反 抗,很快公开废除此令,所以清初朝贺时分成满汉两班,满员自是 剃发留辫,身着满装,汉员仍是束发冠带而朝满汉官员在发型、服 饰上各循旧制,彼此相安偏偏有个明末遗臣别出心裁,上折奏请改 制曰:“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 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顺治皇帝听了颇受感动,于是 1665年再次颁布“剃发令”:“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者,决不轻 贷。

汉族人民为保护民族的发型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不知 有多少人为了发型而掉了脑袋但最终在清朝统治者的暴力镇压 下屈服剃发蓄辫而成的“Q字发型”成了中国男人二百多年的专 利国人对剃发蓄辨由抵触、到接受并最终看作是天朝大国之荣耀、 民族之尊严殊不知脑门越来越亮,眼界越来越窄;辫子越来越长, 见识越来越短清朝正剃发蓄辫的时候,17、18世纪的欧洲,追求 理性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的启蒙运动兴起;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政治体制不断创新;殖 民扩张方兴未艾欧洲就像一轮朝阳喷薄欲出,霞光万丈而此时的 清王朝,虽然一举摆脱明末清初大动荡后满目疮痍的局面,建立了 世界强大的康乾帝国,成为东方最强大的王朝,但是中国最终没能跨 越封建体制,政治上封建专制不断强化,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钳 制思想,摧残了文化;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封闭落后,重农轻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外交上,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 面对西学东渐的局面,清王朝迅速地关上了那扇破旧的大门所谓的 “康乾盛世”只不过是回光返照式的落日余晖当清王朝的统治者拿着剃刀强迫国人剃发蓄辨的同时,俄罗斯 彼得大帝正挥舞着剪刀剪俄国人的胡子,他宣布:剪胡子是全体居民 的义务,要想保留胡子就得交重税。

三百多年前,长胡子是俄国人最 自豪的标志,东正教甚至把胡子看做是“上帝赐予的饰物”,把刮胡 子视为异端剪胡子遇到上上下下的顽强抵制但彼得完全不管这些, 他用暴力推行自己的改革,彼得改革剪掉了俄罗斯上千年的积弊,给 俄罗斯带来的是一场全面的蜕变,为俄罗斯注入全新的活力从此俄 国走上了崛起之路于是有人在对比了大清和俄国后慨叹:“剃刀与 剪刀背后,是两个民族命运的挣扎!”两百年来,Q字发型,已经作为最正统、最美观的发型植根于 国人精神世界然而自鸦片战争开始,在列强一次次炮火的袭击下, “辫子军”总是不堪一击,国人的辫子显得那样脆弱每一个列强, 都曾经“扯过”中国人的辫子这给我们整个民族带来了一次又一 次的阵痛但中国人的阵痛,却唤醒的向来以中国为师的日本人 1871年日本实行男子“断发令”为了鼓励断发,政府免去各地理 发店的税收,而对结发店课以重税明治天皇还率先垂范,于1873 年断发,从而使新式发型为一般百姓接受几句打油诗说明了当时 的情况:“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敲 打半头发则可听出因循古习之音;敲打全头发则可听出王政复古之 音;敲打短头发则可听出文明开化之音”。

一时间“欧风美雨”席卷 了日本这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它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并 很快成为亚洲强国甲午一战见证了中日在近代化道路上的巨大差 距在中国迈向现代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人的辫子与现代文明是那 样不和谐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满清第一次派13名留学生赴日, 受到日本人的当面羞辱走在街上时,有日本小儿追在身后,称其 辫子为“猪尾巴”,称其人为“豚尾奴”,其中四人因无法忍受羞辱愤 而退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檀香山上学时,当地人嘲笑他的辫子 为“牛尾巴”、“野猿尾巴”,生性倔强、好胜的他为此与同学发生冲 突清朝运动员成绩也很容易受到辫子影响1910年,田径运动员 孙宝信第一次走出天津,还闯入了高级组跳高最后两人的决赛,孙 宝信信心百倍要拿第一名结果因辫子扫掉横杆,孙宝信只好屈居 亚军,气得他当晚将辫子剪掉,成为当时的新闻清政府的命运和国人的辫子一起终结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 加深,人们越来越感到辫子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争斗时易 被捉;行礼时不便脱帽;健身时不便锻炼;勤洗费时间,不洗又不 卫生长长的辫子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不利于近代军事的发展, 不利于对外交往剪去辫子”的呼声日多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 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未被光绪接受。

国内的“湖北学生界”也 在1903年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1903年以后,随着留学生的归 国,在清政府控制较弱的南方各省,少量青年学生开始剪辫清政 府建立新军后,为了便于戴军帽,部分士兵也剪去了辫子剪辫似 乎势在必行1910年10月3日,清末新政新政时期,在资政院第 一届常委会上,一名叫罗杰的议员便提出了《剪辫易服与世大同》 的议案;接着,来自湖南实为革命党人的议员周震麟又提出《剪除 辫发改良礼服》的议案,这两个议案以大多数议员赞成获得通过 1911年12月7日,清廷下旨允许自由剪辫,三个月之后清宣统帝 下召退位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孙中山下剪 辫令云:“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 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 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 者以违法论……”命令一下,全国立即掀起一股剪辫热潮国人发 型彻底更新但也有一些守旧分子不愿剪辫,民国政府发布的“剪发 令”同清初顺治帝发布的“剃发令” 一样受到了一些守旧者的抵制 张勋是去辫史上最著名的一个人物,他视辫如命,“头可断,发辫决 不可剪!”其部驻徐州时,有士兵外出时遭人戏弄,辫子被剪去,张勋 得知后,大怒,将这几个士兵斩首。

1917年张勋复辟时,北京城内 百姓纷纷四处寻觅假辫,便是一个有趣的插曲复辟失败后,辫帅逃 到荷兰大使馆,为了便于逃跑,在荷兰大使的建议下终于剪去辫子, 剪辫之时1922年7月小皇上溥仪在英文老师庄士敦的劝诱下剪了 辫子,顿时紫金城里的千把条辫子也都剪掉了,Q字发型逐渐成了国 人感慨的记忆大清国人发型的演变,见证了整个清王朝的兴衰,见证了近代中 国迈向现代文明的艰难历程见证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不懈奋斗本文参考文献:《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天朝向左,世界向右》2010年2月第一版 作者:王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