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十八罗汉简介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1.51KB
约9页
文档ID:39501426
十八罗汉简介_第1页
1/9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 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指断尽一切烦恼而得尽智, 值得受世人供养的圣者, 后世则多用来指称佛弟子证得的最高果位罗汉,一译杀贼, 是杀烦恼贼之意; 二译应供,是当受天人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是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十八罗汉,是指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这种说法没有佛教经典的依据,它是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的十六罗汉名目的出处,主要是唐代·玄奘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 (简称 《法住记》) ,其中详细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姓名和住处, 此书由玄奘译出后, 十六罗汉的信仰日渐隆盛 或为求与佛教十八界相契合,或为求与八戒、八宗、八苦等佛学思想相融洽,或又如学者们所言,纯粹出于中国人认为“十八”是吉祥数字,晚唐五代时,进入中国的十六罗汉变成了十八罗汉,增加了降龙、伏虎二罗汉,并很快传播开来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五代时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宋·苏轼看到后,题了十八首赞,但未标出罗汉名称其次是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见到后,也为其作赞十八首,每首标出罗汉名称,于十六罗汉外第十七为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为宾头卢尊者,即十六罗汉中宾度罗跋罗堕阇的重出。

宋代学者志磐所著 《佛祖统记》 对苏轼的说法提出质疑:庆友是《法住记》作者,不应在住世之列;宾头卢为重复第十七尊和第十八尊应为迦叶罗汉和军徒钵叹罗汉,这两位是四大声闻却不在十六罗汉之列志磐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能自圆其说,但却没流行开来此后十八罗汉中最后两位众说纷纭, 难以推定,有的摆上唐代的玄奘法师, 有得推上“一苇渡江”的达摩祖师, 有的还把人们尊称为弥勒佛的布袋和尚也纳入十八罗汉的行列降龙伏虎是后世传说, 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第十七降龙罗汉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伏虎罗汉是弥勒尊者总的来看,十八罗汉的兴起, 并没有什么经典的根据, 只是由于画家们在十六罗汉之外加绘了两人而成为习惯,于是引起后人的种种推测和考定自元代以来,多数寺院的大殿中皆供有十八罗汉,且罗汉像的绘画及雕塑一般亦多以十八罗汉为主,自此,十八罗汉在我国远较十六罗汉更为普遍这里介绍的是十六罗汉加降龙、 伏虎两位尊者,其十六罗汉名称依次为: (1)宾度罗跋罗堕阇, (2) 迦诺迦伐蹉, (3) 迦诺迦跋厘堕阇, (4) 苏频陀,(5) 诺矩罗,(6) 跋陀罗,(7) 迦理迦, (8) 伐阇罗弗多罗, (9) 戍博迦, (10) 半托迦,(11) 罗怙罗,(12) 那伽犀那, (13) 因揭陀,(14) 伐那婆斯,(15) 阿氏多,(16) 注荼半托迦。

第一尊罗汉:宾度罗跋罗惰阇——骑鹿罗汉宾度罗跋罗惰阇, 宾度罗为名, 译作不动;跋罗惰阇为姓, 译作利根、捷疾、重瞳,是婆罗门十八姓之一宾度罗是十六罗汉之首,也是四大声闻之一,与自眷属一千阿罗汉,多分住于西牛贺洲永住于世,现白头长眉之相,所以又称住世阿罗汉原出身于婆罗门贵族,是印度优陀延王辅相之子,自幼皈依佛教,后来出家成了罗汉有一日,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和尚,御林军认得是宾度罗,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 国王出来接他入宫, 并请他还俗做官 宾度罗反说回来是想导国王出家,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太子,随他出家做和尚宾度罗罗汉永住于世, 不入涅槃,是有缘故的据记载宾度罗虽当上了罗汉,但是还留着一个毛病, 就是爱在人前卖弄本事 有个树提伽长者, 是个外道人物一天他把一个旃檀钵放在网兜里挂在高处,说:“谁能不用梯子、杆子取下,就送给他 ” 宾度罗听了很动心,就撺掇师兄目连去摘,目连怕惹事没敢去宾度罗便“逐身飞空,得钵已还去” 释迦佛祖听说此事很生气,苛责他道: “何比丘为外道钵而于未受戒人前现神通力! ”于是佛祖就将他摒出南赡部州,让他去西牛贺州,教化那儿的男女信众后世印度之大乘寺院多以文殊为上座,而小乘寺院则以宾头卢为上座。

东晋之道安为中国佛教史上信仰宾度罗跋罗惰阇之第一人相传道安法师曾梦见头白眉长的“胡道人”, 因不得入涅槃, 住在西域,愿相助弘传佛法, 请以饭食供养以后道安大师弟子慧远法师看了《十诵律》,方才明白道安所梦即此位罗汉因而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常常将宾度罗跋罗惰阇罗汉的像供奉在饭堂里此外据佛经记载, 宾度罗在寺院修行时, 优陀延王经常到寺院来看望他,每次宾度罗都只是坐着, 并没有起来迎接国王 有一次,陪同国王前去的一个臣子看不惯,在回程的路上对国王说道:“宾度罗这样对待国王,实在是不礼貌、不尊敬明天我们再去看望他, 如果他还是不起来, 就夺取他的性命 ”到第二天,当国王再去寺时,一到大门口,就看见宾度罗走上前来迎接,并恭敬地说:“王上好” 优陀延王很奇怪,问他:“你今天为什么起来迎接我?”宾度罗说: “为了王上你而起 优陀延王继续问道:“那你昨日为何不起?”宾度罗回答道:“王上您昨日是带着善心而来,今日则怀恶心, 如果我不起迎接, 王上必夺我性命如果王上杀了我,就会堕入地狱如果我起来迎接,王上恐怕将失去王位,权衡之下,我宁愿王上失去王位而不堕入地狱,所以起来迎接 优陀延王说:“多久后我会失去王位?”宾度罗回答道:“七天后”。

果然,七天后邻国率兵来攻打,优陀延王被打败活捉,戴上锁链被囚禁七年因宾度罗骑鹿度化国王,故名“骑鹿罗汉”或“坐鹿罗汉”第二尊罗汉:迦诺迦伐蹉——喜庆罗汉迦诺迦伐蹉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北方迦湿弥罗国 迦诺迦伐蹉原出生于豪富之家, 遵照父亲的遗嘱, 每天礼拜六方, 终于遇到来摩揭陀国弘法的佛陀他虔诚向佛陀求教,佛陀看到他披散着头发,衣服湿漉漉的,却伏在地上顶礼不已,十分感动,佛陀便为他讲了“四种结业”(即杀生,盗窃,邪淫,妄言)、 “四处恶行” (即永无满足之自私的贪欲,忌妒交狂之恼怒的嗔恚,所做行业之后果的恐惧, 执断执常之己见的愚痴 )和“六种不应做的事”(即嗜酒,好赌,闲荡,沉迷歌舞,爱交恶友,懒惰) ,, 等等迦诺迦伐蹉听后,茅塞顿开,便放弃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追随佛陀,成为佛弟子迦诺迦伐蹉尊者是古印度有名的论师,他初听佛陀说法便倾心,修行专心,对“喜庆”有独到的见解,认为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称为“喜” ;不由眼、耳、鼻、口、手而感觉到的快乐称为“庆”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第三尊罗汉:迦诺迦跋厘堕阇——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于东胜身洲。

他在佛陀弟子中是出名的急性子,他常常一副匆匆忙忙的模样,动不动便和别人争吵不休为此佛陀曾耐心地给他和参与争吵的比丘们讲了长生童子忍辱负重、以德报怨、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迦诺迦跋厘堕阇此后便逐渐改掉了急性子的毛病他原是一位化缘和尚, 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 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 修成罗汉后,仍改不了高举铁钵的习惯,借托钵福利世人,予众生种植福德,并为他们讲说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众生,故名“举钵罗汉”第四尊罗汉:苏频陀——托塔罗汉苏频陀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 多分住于北俱卢洲 他出生于舍卫城一位长者家里,他出生时,家中的人们都听到梵乐从天而降,看到甘露遍洒人间,不禁欢呼赞叹一位卜者说,他如果出家,能成为超凡的人物他在宠爱中长大,仪态端正,聪慧过人一次他听到佛陀正在舍卫城的祇园精舍,便赶去拜见,看到佛陀相好庄严、光焰护身,不禁五体投地佛陀也很欣赏他的慧根,便收他作为最后一名弟子他对佛的追求执着,年纪虽小,但修行进步很快,在佛陀帮助下先于许多师兄之前成为阿罗汉他是佛陀最后一名弟子, 他为了纪念师傅, 特地把塔随身携带, 塔中藏有舍利,作为佛陀常在之意,所以被称为“托塔罗汉”第五尊罗汉:诺距罗——静坐罗汉诺距罗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 多分住于南赡部洲。

诺距罗可译作大力士, 这位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名勇敢的战士,为追求正果,他效法佛陀,出家修行起初,他执着于苦修,节食枯坐,日渐衰弱,却一无所获,十分苦闷佛陀看在眼里,立刻明白他的忧郁因何而起,于是,便以弹琴做譬喻来启发他:弹琴时琴弦太紧便会崩断, 太松又会失去声音 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 过于偏执于某一种方式都会背离对真理的把握诺距罗听到这个譬喻, 顿时觉悟, 从此便以平常心思考问题, 在修行上也有适度调整, 修正了从前当兵时的粗鲁、 野蛮性格,于禅坐中瞑思世界宇宙的真理,证悟后说法度众,故称“静坐罗汉”第六尊罗汉:跋陀罗——过江罗汉跋陀罗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于耽没罗洲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 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 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 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 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 并将他送去寺院出家 跋陀罗在树林中结茅坐禅修行期间,得到佛陀的关怀和探望, 这使他喜出望外, 精进不息跋陀罗既好净, 又勤快,他专门负责同修的洗浴之事这个讲究洁净的好传统在佛教中一直继承了下来,至今寺院仍设浴室, 浴室供奉跋陀罗尊者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 最初是由跋陀罗传去的。

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第七尊罗汉:迦理迦——骑象罗汉迦理迦与自眷属千阿罗汉, 多分布于僧伽荼洲 迦理迦曾追随释迦牟尼身边,是他的侍者 迦理迦悟道证果全靠日常积累, 佛陀一言一行都是他获得智慧的源泉他最受益的是释迦牟尼所提倡的尊老受礼精神有一次佛陀率众布道, 先到达驻地的比丘占满了床位, 后到的长老只好露宿 佛陀认为如果不加教诲, 自己涅槃后,少长之间便无法妥善相处, 于是让迦理迦召集僧团和全体成员,给他们讲了尊老受礼的重要性 从此僧团的风气大为改观, 迦理迦的智慧也得到了增长象的梵文名迦理, 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 象是佛法的象征, 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迦理迦本是一位驯象师, 出家修行而成正果, 故名 “骑象罗汉”第八尊罗汉:伐阇罗弗多罗——笑狮罗汉伐阇罗弗多罗, 意译金刚子, 与自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 多分住于钵剌拏洲原为古印度一狩猎者, 出家后放下屠刀, 专心修行得罗汉正果, 此一生无病无痛,而且有五种不死的福报: 天塌地陷他不会死; 火烧水淹他不会死; 盗贼凶残他不会死;王法不能制裁他;战争不能毁灭他他的容貌高大伟岸,令人肃然起敬。

而他具备谦逊缄默的美德,并不随意卖弄神通,而是坚持禅定苦修,力求精进深受人们的赞美、 尊敬他认为话讲多了会令人厌恶, 倒不如在静默中彼此会心,于己于人都能得到更多的受用据佛典讲,在佛陀涅槃后不久, 有一日阿难为大众说法, 伐阇罗弗多罗尊者也在其中听其讲法,尊者入定以观阿难,知道他还没有修成正果,未离欲念便出定为阿难说偈教诲阿难受教后,便离开众人精进修行,最终证得阿罗汉果因伐阇罗弗多罗戒杀, 两只小狮子感激, 特跑来陪伴他, 尊者便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汉” 第九尊罗汉:戍博迦——开心罗汉戍博迦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 多分住于香醉山中 戍博迦尊者原是中天竺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他的弟弟因而作乱,他立即对弟弟说:“我心中只有佛,从来不想当国王弟弟不信,他打开衣服,弟弟看见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乱另有一说法认为,“戍博迦”意为“贱民”,他出身低微或曾被阉割在宫中为奴戍博迦原是舍卫城的乞丐,后为佛陀收留为弟子,深感佛陀法力无边,很快修成阿罗汉果因其袒露其心,启示众生若能常保持心地的清净,不造恶业,努力行善,自身便是佛,自心即是佛心,故被称为“开心罗汉”,盛传戍博迦就是唐玄宗时期来到中国的善无畏尊者。

第十尊罗汉:半托迦——探手罗汉半托迦与自眷属一千三百阿罗汉, 多分住于三十三天 半托迦,意译作道生、大路边生、大路这位罗汉是个私生子,其母为大富长之女,与家奴私通,逃到别国,久而有孕,临产思归,于中路产两子,长名莫诃般陀,弟名周罗般陀,换成汉语,兄叫“大路边生”,弟叫“小路边生”长子即半托迦尊者, 他长于书算,精通唱诵音声等,其他各种知识,也很丰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