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态学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复习资料.doc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54KB
约4页
文档ID:537346225
生态学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复习资料.doc_第1页
1/4

生态学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复习资料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71 概述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类型: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种间相互作用类型: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72 种内关系72.1 密度效应7.2.2 性别关系7.2.3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72.4 他感作用72.5 集群生活7.2.1 密度效应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3/2自疏法则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Y=Wad=KiY单位面积产量,Wa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Ki常数• 原因:密度增加时,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2)—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 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的关系: W = C d -3/2 W: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密度;C:常数 由于双对数曲线斜率为 —3/2,故称为-3/2自疏法则。

意义:在一个生长的自疏种群中,质量增加比密度减少更快2.2 性别生态学• 研究内容:性别关系类型、动态及环境因素对性别的影响• 两性细胞的结合与有性繁殖• 性比• 性选择• 植物的性别系统• 动物的婚配制度1)两性细胞的结合与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的种类– 雌雄异体–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雌雄同体,同体受精•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利弊– 无性生殖:迅速占领生境、保证遗传的稳定性– 有性生殖:产生不同基因型的后代、适应变化的环境2)性比• 雄体:雌体• Fisher氏性比理论:性比趋于1:1• 稀少型有利:数量少的性别具有较高的适合度• 两性相等投入:便宜的性别具有更多的个体数• 局域资源竞争和局域交配竞争3)性选择• 概念:动物行为、大小、形态等次生性征的差异• 性内选择(配偶竞争)和性间选择(对异性的偏爱)• 让步赛理论:拥有奢侈特征的个体有好的基础• Fisher氏私奔模型:两性同时对选择特征编码,遗传4)植物的性别系统• 雌雄同花(两性花)• 同株异花(单性花)• 雌雄异株• 原因-环境因素和进化策略(藤露兜树实例)5)动物的婚配制度• 婚配制度– 群体内婚配制度类型,异性的相互识别,配偶数目,持续时间,对后代的照顾•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制– 一雌多雄制– 一雄多雌制• 环境影响– 环境的资源质量和分布7.2。

3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领域性 (territoriality)–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鸣叫、气味标志、威胁、直接进攻入侵者– 领域面积与动物及环境的关系:体重、食物品质、季节• 社会等级 (social hierarchy)– 社会等级现象:动物种群中个体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现象– 社会等级的形成:支配行为– 社会等级的意义:优胜劣汰• 领域性、社会等级和种群调节– 种群数量调节– 物种进化74 他感作用• 他感作用 (allelopathy)– 植物体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存在于种内和种间• 克生物质:他感作用中植物的分泌物;克生物质的种类: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脂、生物碱、配糖体等• 生态意义– 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 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7.3 种间关系• 概念:– 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在共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生活,由于不同物种相互成为环境因子,形成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 相互动态: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动态– 协同进化:物种在进化上的相互作用• 种间关系的类型– 种间竞争– 捕食作用– 寄生作用– 共生作用7。

31 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的类型– 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资源– 干扰性竞争:竞争个体间直接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的特征– 不对称性– 对不同资源竞争的结果相互影响2)种间竞争结果• K1>K2/β,K1/α> K2,物种2被排斥,物种1取胜• K1〈K2/β,K1/αK2/β,K1/α〈K2,不稳定的平衡点,两种可能获胜• K1〈K2/β,K1/α〉K2, 稳定的平衡点,两种共存• K1、K2:物种1、物种2 的环境容量;α:物种2对物种1的竞争系数,β:物种1对物种2的竞争系数3)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 (niche)–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在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生态位不同• 生态位的类型(Hutchinson)–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栖息的、理论上最大的空间–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空间• 生态位分化– 资源利用曲线– 生态位重叠导致种间竞争加剧,导致物种灭亡或生态位分离– 极限相似性7.3.2 捕食作用2)捕食的相关概念• 捕食 (predation):生物摄取其他生物个体(猎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的现象;• 广义的捕食概念:– 典型的捕食– 食草作用– 寄生和拟寄生– 同类相食2)捕食者和猎物的协同进化• 捕食者适于捕食的特征: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诱饵追击、集体围猎• 猎物逃避捕食的对策: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集体抵御3)偏利共生• 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的共生类型• 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如地衣、苔藓、某些蕨类以及很多高等的附生植物(如兰花)附生在树皮上,借助于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获取更多的光照和空间资源4)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的概念: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双方获利• 互利共生的类型:– 共生性与非共生性互利共生:植物与菌根、根瘤菌,植物与昆虫、清洁鱼与顾客鱼– 专性与兼性互利共生:地衣、珊瑚,植物与固氮菌、有花植物与动物– 防御性互利共生:黑麦草与麦角真菌、植物与蚂蚁– 动物体内的共生性互利共生:肠道菌群• 互利共生和进化– 互利共生可能来源于寄生物-寄主、捕食者—猎物关系或其他共栖者– 真核细胞来源于原核共生体 : 叶绿体、线粒体来自原核生物5)互利共生的不同类型• 行为上互利共生:鼓虾与丝缎虎• 种植和饲养的互利共生:切叶蚁与真菌• 传粉、传播种子动物与植物的互利共生• 高等植物与真菌—菌根的互利共生• 防御性互利共生:黑麦草与麦角真菌• 生活在动物组织或细胞内的共生体:白蚁与鞭毛虫。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