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课内现代文复习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50KB
约5页
文档ID:3684665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课内现代文复习_第1页
1/5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课内现代文复习《藤野先生》阅读1~2部分1、概括段意:写了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2、具体写了留学生哪些生活:赏樱花、学跳舞3、段中对留学生的外貌描写抓住了他们的特征(辫子) ,他们不同的装束反映了什么:既表示与清朝的决裂,解散辫子;又要学时髦,油光可鉴;还要表示忠于朝廷,只好盘起辫子4、对于留学生的描写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法?请举例说明体现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揶揄讽刺的口吻来描写例:“实在是 标致 极了” 、 “问问 精通时事 的人” 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嘲讽之情5、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作者往仙台从而见到藤野先生的原因阅读3段6、这句运用什么修辞:设问7、在文中的作用:过渡8、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失望、痛苦、愤懑和强烈的报国热情阅读4段9、这段写了什么:去仙台途中印象10、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因为看到“日暮里”使作者想到了“日暮途穷” ,从而联想到故国当时的处境,勾起了作者的家国忧思;而水户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的朱舜水客死之地,因为对他的敬慕,所以还记得。

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阅读5段11、这段写了什么:写了在仙台受到了优待以及生活条件的艰苦12、为什么要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的陪衬13、作者在仙台受到了优待是因为:日本人民的善良和友好可是作者认为是:物以稀为贵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认为是因为他是仙台唯一的留学生,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心酸,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阅读6~23部分14、这部分写了什么: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15、从藤野先生外貌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的学者16、留级学生对藤野先生的介绍,这是对藤野先生的侧面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艰苦朴素、不修边幅、平易可亲的人17、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几件事?每件事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①主动关心我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关心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诲人不倦②为我改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尊重学生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无微不至的关心学生④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对骨学的兴趣、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18、23段中如何理解“为难”?: “为难”即难过,作者觉得自己很无能, ,体现作者当时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

19、23段中如何理解藤野先生的“叹息”:他没有嘲笑,体现了他对中国女子的深切的关注和无限的同情阅读24~31部分20、这部分写了什么:回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思想感情21、有关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的事情有:①匿名信事件 ②看电影事件22、26段中“爱国青年”指谁: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这里作者有“讽刺”意味这里引号的作用表示:讽刺和否定23、作者写“爱国青年”的寻衅闹事是为了:反面衬托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24、29段中“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中“所以”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用“——没有因果关系,作者这样用的目的是: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25、29段中“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体现了作者:受侮辱后的心酸和愤懑26、31段中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说明那些人精神已经愚昧麻木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表现了作者极其沉痛的情感27、31段中如何理解“无法可想”?:说明了中国群众的愚昧麻木,体现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28、31段中“特别听得刺耳” , “刺耳”的意思是声音令人不舒服。

为什么?:因为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损伤29、31段“但在那时那地,我意见却变化了” “那时”指看时事影片时, “那地”指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讲堂里;“意见”指学医救国;“变化了”指的是弃医从文;我意见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因看电影事件,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改变中国,就要用文艺唤醒麻木愚昧的民众人阅读36~38部分30、这部分写了什么: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影响31、37段“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句话,藤野先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因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公正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帮助32、38段中“良心发现”的含义: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33、38段中“增加勇气”的含义:指长期遭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使自己增加了勇气34、38段中“正人君子”指谁?:指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这里运用什么手法?:反语、讽刺35、结尾一句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36、结尾的作用是什么?: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37、全文的线索是: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弃医从文) 全文的中心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水调歌头》一、语解释把(    )酒问青天  天上宫阙(    )  今夕是(     )何年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                 )  何似(     )在人间何事(      )长( )向别时圆    千里共婵娟 (      )二、翻译①明月几时有,把把酒问青天:明澈的月亮何时出现?手举酒杯,问询苍天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尽管月中翩舞,清影随身转,又怎比得上温暖的人世间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④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月亮该不会有什么恨和怨吧?又为何总在人们分离时显得格外圆?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总会有悲有欢、有离有合,月亮总会有阴有晴、有圆有缺,这类事情自古就难周全。

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都能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三、简答或填空:1、作者   代     家      ,号       , “        ”之一2、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词的下片主要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3、全词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我的母亲》1、作者    ,选自《       》 ,2、阅读1~3①概括段义: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同时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②1段中“野蛮”的含义:指身体健康、淘气、敢于在游戏中冒险,隐含着作者羡慕、惋惜之情 “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这句话作用:很好地表现了孩童受到大人调侃时的心理反应③3段中“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句中划线的词语的作用:“不能不” ,使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使得语气不绝对 “一点儿”体现了作者谦逊的品质3、阅读5~12①本段写了母亲几件事:1、写母亲对我“教之严” 、 “爱之慈” 2、写母亲当家的艰难3、写母亲不受人格侮辱,捍卫自己的名节②6段中母亲“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体现了母亲保护孩子的自尊母亲重罚我时, “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是因为母亲重罚孩子,是为了惩戒孩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③7段写了母亲几件事:1、母亲因我说轻薄话惩罚我2、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④8段写了除夕时,母亲不仅要料理日常的家务,还要打发大哥的一大群债主从中体现了母亲是一个宽容隐忍、仁慈温和⑤9段写了面对大嫂、二嫂的斗气,母亲处处容让,从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忍辱负重、仁爱宽厚、善良4、阅读最后一段①“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中的“混”和“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中“一丝一毫”有什么作用?“混”这里是“闯荡”的意思,“一丝一毫”形容自己的好脾气的少,从中体现了作者的谦谦君子风度,从而表明了母亲对我潜移默化的教益②最后一句中的“如果……如果……如果……”句式的作用:是一种假设,体现了作者一种不自夸、谦逊的风度《列夫 托尔斯泰》第1段:本段描写的内容:须发;它的特点是多毛、浓密第2段:本段描写的内容:面部轮廓、面部结构;它的特点是失调、崎岖、平庸、粗鄙第3段:本段描写的内容:面部表情第5段:本段描写的内容: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本段着重渲染他在拜访者心目中的印象与见到后的巨大反差的目的:突出了长相的粗劣,令拜访者感到失望第6段:本段描写的内容:犀利的目光。

句子赏析: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里玻璃:运用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目光锐利、敏锐第7段:本段描写的内容: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句子赏析: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低的全方位的洞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第8段:本段描写的内容:眼睛的威力句子赏析: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的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成为时代的代言人②当这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他的笔锋几乎向社会的各个方面,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等无不给予深刻地揭示第9段:段中说“能够看清真相的人,他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可为什么说“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前句说明其很幸福,后者说明其不幸福,其实并不矛盾。

我们说,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往往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因为看透了暴政的丑恶、虚伪和苦难,他想尽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第一单元文学常识:《藤野先生》作者     ,选自《        》 《我的母亲》作者    ,选自《        》 《我的第一本书》作者        《列夫 托尔斯泰》作者      ,选自《        》 ;托尔斯泰是   国作家,主要代表作是《        》 、 《        》 、《       》 《在塑生命》作者是   国         ,选自《         》 第一单元字注音:绯红(    )不逊(    )诘责(    )油光可鉴(    )翳(   )繁衍(   ) 文绉绉(    )奥秘(    ) 黝(    )黑 滞(   )留  愚钝(   ) 禁锢(   ) 轩(   )昂  犀(   )利 尴尬(    )纳垢(   ) 迁徙(   ) 正襟(   ) 危坐  颔(   )首  黯(   )然  广袤(   )无垠(   ) 锦簇(   )  搓捻(    )冥(   )思遐(   )想   期期艾艾(   )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