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麻醉发展史 第 1 节麻醉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一、 麻醉的基本概念 二、 麻醉概念的发展 三、 麻醉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 麻醉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五、 麻醉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 2 节 古代麻醉发展史 第 3 节 近代麻醉发展史 一、 全身麻醉的发展 二、 局部麻醉的发展 三、 特殊麻醉方法的进展 四、 复苏及危重医学的发展 五、 麻醉专业组织的发展 第 4 节 我国麻醉学的发展与成就 一、 麻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二、 麻醉专业的成就 三、 麻醉队伍的建设 第 5 节麻醉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一、 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二、 医学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 新科技在麻醉的应用第 2 章 麻醉医师成长 第 1 节高尚的医德 第 2 节精湛的医术第 3 章 麻醉与脑 第 1 节 脑的解剖简述 一、 脑干 二、 小脑 三、 大脑 四、 脑室与脑脊液 五、 脑神经 六、 脑血管 第 2 节 脑生理学概况 一、 脑血流及其调节 二、 脑代谢 三、 脑血流与脑代谢的监测 四、 颅内压 第 3 节病理状态下脑生理的改变 一、 脑缺血阈值的概念二、 脑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 三、 创伤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 四、 脑酸中毒—过度灌流 五、 昏迷和癫痫 六、 颅内高压 七、 脑缺血引起的血脑屏障功能异常 第 4 节麻醉药物对脑血流和脑代谢的 影响 一、 吸入性麻醉药物 二、 静脉麻醉药物 三、 肌肉松弛药 第 5 节麻醉药物的脑保护作用 第 6 节全身麻醉药物作用的分子学机 理第 4 章 麻醉与呼吸 第 1 节呼吸系统的解剖 一、气道 二、肺与肺泡 三、胸廓 第 2 节肺的通气 一、呼吸动力 二、胸和肺顺应性 三、肺泡表面张力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四、气道阻力 五、呼吸功 第 3 节肺循环生理 一、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差异 二、调节肺血流和阻力的因素 第 4 节肺容量及肺功能检查 一、肺容量 二、肺通气功能参数及其意义 三、用力呼气流量受限的机制 四、肺泡通气量和无效腔量 第 5 节气体交换 一、肺血流的分布 二、肺泡的气体分布和闭合气量 三、肺的换气 第 6 节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氧的运输 二、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第 7 节呼吸的调节 一、呼吸的中枢调节 二、通气的反射性调节 三、呼吸的化学因素调节 第 8 节麻醉对呼吸的影响 一、呼吸的控制 二、呼吸的力学 三、通气血流灌注比 四、气体交换和运输 五、围术期肺功能检查 第 9 节肺的非呼吸功能 一、酸碱平衡 二、代谢功能 三、过滤功能 四、防御功能第 5 章麻醉与循环 第 1 节心脏 一、 心肌超微结构 二、起搏传导系统 三、心肌动作电位 四、心肌收缩原理 五、心肌代谢 六、心动周期 七、心排血量 八、心室功能 第 2 节冠脉循环 一、解剖 二、生理 三、冠状循环的调节 四、心肌的氧平衡 第 3 节微循环 一、结构 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吸收作用 三、 微循环的调节 第 4 节心血管的调节 一、中枢神经调节 二、植物神经调节 三、心血管反射 四、体液调节第七章麻醉与肝脏第 1 节肝脏解剖与生理 一、肝脏的解剖 二、肝脏的血液循环 三、肝脏的神经 四、肝脏的代谢功能 五、肝脏的药理学作用 第 2 节 麻醉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一、 P450Ⅰ家族 二、 P450Ⅱ家族 三、 P450Ⅲ家族 第 3 节 麻醉对肝血流及肝氧供氧耗的 影响 一、 吸入全麻药 二、 静脉麻醉药 三、 局部麻醉药 四、 麻醉对肝氧供、氧耗的影响 第 4 节吸入麻醉药与肝功能 一、 概述 二、 氟烷的肝毒性机制 三、 其他卤族吸入麻醉药的肝毒性作用 第 5 节静脉麻醉药与肝功能 第 6 节 外科应激与肝功能第 8 章麻醉与肾脏 第 1 节肾脏的解剖生理 一、肾脏血液循环生理特点 二、肾小球结构与功能 三、肾小管结构与功能 四、尿液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 五、老人和孕妇的肾生理功能的变化 第 2 节肾功能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一、肾脏产生的激素及生理作用 二、肾外激素对肾脏的作用 第 3 节肾缺血和肾毒性的损伤 一、缺血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 二、肾毒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 4 节麻醉用药及方法对肾功能的影响 一、麻醉用药与肾功能相关的意义 二、麻醉用药对肾功能的作用 三、循环、呼吸、代谢改变与肾功能 四、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 第 5 节肾功能的评估一、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估 二、肾小管功能的评估 三、肾血流量测定 第 6 节肾功能的支持 一、营养代谢支持 二、药物支持 三、肾脏替代治疗 四、生物人工肾小管装置第 9 章 麻醉与应激反应 第 1 节 应激反应的定义 第 2 节 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功能系统的变化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的调控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的影响 三、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第 3 节 应激反应对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的影 响 一、神经系统 二、内分泌系统 三、免疫系统 四、网状内皮系统 五、凝血系统 第 4 节 麻醉应激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一、麻醉前 二、麻醉方法 三、麻醉技巧 四、麻醉药物 五、非麻醉类药第 10 章 麻醉与免疫 第 1 节 免疫学基础知识 一、免疫器官和组织 二、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和作用 四、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 五、免疫病理和免疫性疾病 第 2 节 麻醉、手术中的超敏反应 一、麻醉、手术中超敏反应的药物和 物品 二、超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三、超敏反应的预防和治疗 第 3 节 麻醉、手术对免疫的影响一、麻醉药、镇静药和镇痛药对免疫 的影响 二、创伤、手术对免疫的影响 三、麻醉对应激反应的抑制 四、免疫应答与应激反应的相互作用 五、麻醉药和麻醉方案的选择 第 4 节 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与麻醉 一、自身免疫病与麻醉 二、免疫缺陷病与麻醉第 11 章 麻醉与遗传 第 1 节 医学遗传学基本知识 一、遗传学基础 二、遗传方式 三、遗传变异 第 2 节 遗传基因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一、胆碱酯酶变异 二、生物氧化酶多态性 三、脱氢酶的多态性 四、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UDPGA)不足 五、单胺氧化酶遗传多态性 第 3 节 遗传因素对药效学的影响 一、卟啉症 二、恶性高热 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四、受体遗传多态性与药物效应 第 4 节 麻醉用药对遗传物质的麻醉特点 一、致突变性 二、致畸性 第 5 节 某些遗传性疾病的麻醉特点 一、肌肉疾病 二、骨和结缔组织疾病 三、皮肤病 四、其他遗传性疾病第 12 章 自主神经系统生理 第 1 节自主神经系统的解剖 一、 交感神经系统 二、 副交感神经系统 三、肠道神经系统 第 2 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一、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 二、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 3 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一、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二、 老年人的自主神经系统改变 第 4 节麻醉对自主神经系统功 能的影响 一、 吸入麻醉药 二、 静脉麻醉药 三、 麻醉性镇痛药 四、 肌肉松弛剂 五、 椎管内阻滞第 13 章 神经肌肉兴奋传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神经肌肉传递的解剖与生理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功能 二、神经肌肉兴奋传递 三、神经肌肉兴奋传递异常 第三节、肌松药作用机制 一、竞争性阻滞 二、非竞争性阻滞 三、终板膜外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第 14 章 体液和电解质平衡 第 1 节 体液和电解质基础知识 一、体液的总量、分布和组 成 二、机体对水、电解质的调 节 第 2 节 水、电解质平衡与管理 一、水和钠 二、钾 三、钙 四、镁 五、磷 第 3 节 手术病人的体平衡与管理 一、体液状态评估 二、液体的种类与选择 三、术中液体补充 四、术中常规补液方案第 15 章酸碱平衡及其失常 第 1 节基本理论 一、 酸与碱的概念 二、 酸碱平衡 三、 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式 四、 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 2 节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的关 系 一、 基本定律 二、 血浆阳阴离子对照图 三、 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的关系 第 3 节酸碱失衡的诊断 一、 分类与命名 二、 各种酸碱失衡的特点 三、 诊断和分析方法 第 4 节酸碱失衡的治疗 一、 代谢性酸中毒 二、 代谢性碱中毒 三、 呼吸性酸中毒 四、 呼吸性碱中毒] 五、 复合型酸碱失衡 第 5 节常用测定指标及临床含义第 16 章体液的渗透平衡和失常 第 1 节有关渗透的一些概念 一、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二、 血浆渗透克分子浓度的单位 三、 渗透克分子浓度和渗透压 四、 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五、 有效渗透分子和无效渗透分子 六、 渗透浓度的测定与计算 七、 等张溶液和等渗溶液 第 2 节渗透的生理 一、 ICF 与 ECF 的渗透平衡 二、 血浆与组织间液(ISF)的渗透平衡 三、 血浆渗透克分子浓度的调节 第 3 节体液和渗透状态失常 一、 低渗透状态 二、 高渗透状态第 17 章临床药理学基本原则第 1 节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 房室模型 二、 细胞膜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三、 药代动力学的速率过程 四、 药物的吸收 五、 药物的分布 六、 药物的消除 七、 药物的时量关系 八、 静脉注射时药代动力学分析 九、 静脉滴注药代动力学分析 十、 效应室药物浓度 十一、计算机辅助输注 第 2 节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 药物的基本作用 二、 药物的量效关系 三、 药物的构效关系 四、 受体学说以及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第 18 章 全身麻醉原理 第 1 节概述 一、 吸入全麻药强度的测定方法 二、 影响全麻作用的必然因素 第 2 节全麻药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一、 对大脑、脑干和脊髓的作用 二、 对外周神经的作用 三、 对突触传递的作用 第 3 节全麻药对中枢神经介质的影 响 第 4 节全麻药与细胞膜诸成分的相 互作用 一、 疏水区作用学说 二、 亲水区作用学说 三、 容积膨胀学说 四、 全麻药与膜脂质的相互作用 五、 全麻药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第 5 节全麻机制的神经生化和遗传 学研究 一、 偏食喂养研究 二、 耐药性研究 三、 遗传学研究 第 19 章 吸入全身麻醉药第 1 节概述 第 2 节吸入麻醉药的理化性质 一、 克分子容量 二、 溶解度 三、 饱和蒸气压 四、 蒸发热 第 3 节吸入麻醉药的肺泡气最低有 效浓度 一、 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的概念 二、 MAC 与药理学原理 三、 影响 MAC 的因素 四、 MAC 的应用意义 第 4 节吸入麻醉药的生物转化 一、 吸入麻醉药的生物转化(代谢)方 式 二、 各种吸入麻醉药的代谢 第 5 节吸入麻醉药的副作用 第 6 节几种吸入麻醉药的药理作用 及特点 一、 氟烷 二、 恩氟烷 三、 异氟烷 四、 氧化亚氮 五、 七氟烷 六、 地氟烷第 20 章 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与吸收 第 1 节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与吸收 一、 麻醉药的肺泡气浓度 二、 吸入麻醉药的摄取 三、 浓度效应 四、 第二气体效应 五、 有效血液浓度 六、 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 七、 经血脑屏障向脑细胞内的扩散状态 第 2 节吸入麻醉药排出第 21 章 巴比妥类与非巴比妥类药 第 1 节概述 第 2 节巴比妥类药 一、 硫喷妥钠 二、 甲己炔巴比妥钠 第 3 节非巴比妥类药 一、 氯胺酮 二、 丙泊酚 三、 依托咪酯 四、 羟丁酸钠 五、 其他静脉全麻药 第 22 章 镇静安定药 第 1 节概述 第 2 节苯二氮卓类及拮抗药 一、 地西泮 二、 咪达唑仑 三、 其他苯二氮卓类药 四、 苯二氮卓类拮抗药—氟马西尼 第 3 节吩噻苯类 一、 氯丙嗪 二、 异丙嗪 三、 其他吩噻苯类药 第 4 节丁酰苯类 一、 氟哌啶醇 二、 氟哌利多 第 5 节其他镇静安定药 一、 甲丙氨酯 二、 羟嗪第 23 章 麻醉性镇痛药及拮抗药 第 1 节概述 一、 构效关系 二、 阿片受体 三、 麻醉性镇痛药分类 四、 临床应用 五、 耐受性和依赖性 第 2 节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