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 四、全国其它著名道观 21、青岛崂山太清宫 以太清宫为名的道观全国有六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辽宁沈阳市太清宫、青岛市崂山太清宫、内蒙古呼和浩特太清宫和湖南衡阳市太清宫其中以崂山太清宫创建最早也最有名崂山太清宫位于崂山最南端的宝珠山下崂山,古称劳山、牢山、辅唐山、鳌山,位于黄海之滨,主峰1133米,它拔海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自古被称为“神仙窟宅”“灵异之府”,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1982年,崂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名胜景区之一崂山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之说,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始建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距今2100多年的太清宫青岛崂山太清宫 最早来崂山修道的是西汉年间江西瑞州人张廉夫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张廉夫东来崂山,在老君峰下选择背山面海处建茅庵隐居修道,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名为三官庙并授徒祭拜,具备了宗教形式,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这比张道陵创立天师道的时间要早282年所以张廉夫被奉为崂山太清宫的开山始祖,而崂山也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张廉夫逝后,其弟子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等相继主持太清宫的庙事活动,据载当时太清宫的道士已多达90余名,规模相当可观。
崂山道教的兴盛开始于唐宋年间唐朝末年,崂山太清宫迎来了第一位受过朝廷敕封的高道李哲玄,他曾被后周太祖郭威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长寿道人,在世112年,最后羽化于崂山太清宫 五代时期,李哲玄的师侄华盖真人刘若拙为寻访其师叔李哲玄来到了崂山太清宫,并在太清宫东南山麓建驱虎庵居住据明末黄宗昌的《崂山志》记载,刘若拙“丹颜皓首,不自知其年,不履不冠,冬不炉,夏不扇”,具有很高的内功修养宋太祖赵匡胤久闻其名,所以在他建国后就召请刘若拙入京,任命他为“左街道录”,即朝廷掌管道教事务的官员,让他肃清道流《皇朝通鉴》中说刘若拙“善服气,年九十余而不衰,步履矫捷数年后,刘若拙思归崂山,宋太祖挽留不住,只好同意,并拨巨资敕建上苑宫为其道场,同时又敕建太清宫、上清宫作为他的别院,此为崂山太清宫敕建称宫之始 南宋金元时期,身为全真掌教的王重阳弟子刘处玄、丘处机相继东来崂山传教,使崂山各宫观正式归宗于全真派刘处玄入住太清宫讲道谈玄历时两年,因而使得太清宫成为刘处玄所创隐山派祖庭其后,作为全真掌教的丘处机又分别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和嘉定二年(1209年)两次登临崂山,推动了崂山全真道教的发展。
自成吉思汗召见丘处机后,全真道大兴于天下,全真七子的门人弟子纷纷来崂山建宫立院,使得崂山全真道教进入了全盛发展的时期嗣后,众多名道慕名而来,如明代张三丰、徐复阳、齐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宫居住修行,清代褚守持、王良辉、韩谦让等高道也都先后任太清宫住持 明代万历年间,太清宫旧道院曾倾圯,为佛教憨山和尚所占据,在宫前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海印寺从万历十七年开始,以耿义兰为首的太清宫道士在经过了十数年前赴后继的上告后,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万历二十八年(1600),朝廷降旨毁寺复宫,其后,又在万历三十一年重新勘定了太清宫的四至范围:东至张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海,北至分水河自此后,在朝廷扶持和官府保护下的太清宫逐渐成为崂山地区规模最大的宫观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道人赵复会重修太清宫,正式确定了分三官、三清、三皇殿为三个院落的格局该三院都建有围墙,各立山门,并有便门相通,使太清宫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明代以来,崂山太清宫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民国年间,太清宫开始修志太清宫监院周宗颐,重新整理太清宫历届住持及名道之回忆笔记,经广征博采搜集资料,历时两年多,始于一九四一年编纂成《太清宫志》一书,此为崂山道教首部志书,保留了大量弥足珍贵之历史资料。
本庙老道人赵泰昌暨门人黄友琴、孟宗绍、于惟东于一九四四年为该书校正完稿一九六二年,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宗教处作为资料将其书稿油印,惜数量有限,且经文革浩劫,大都已被销毁、流失 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太清宫仍有道士十三人,殿宇房舍一百五十余间,并有土地六百余亩文革中太清宫的庙碑、神像、文物、经卷、供器等均在“扫四旧”中遭到彻底毁坏,道士均被遣散,太清宫变为部队家属宿舍文革结束后,1979年市园林局从部队手中接管太清宫,对宫内房舍进行了修缮,由市文化局负责重塑神像,接回遣散的部分道士1985年7月,市园林局将太清宫移交给市宗教事务处,并由市道教协会筹委会自行管理1989年由政府拨款对三清殿、东华殿和王母殿进行了修缮,重塑了四十七尊神像2001年,崂山太清宫开始扩建:在前、后区内增建了山门、钟鼓楼、元辰阁、元君阁、混元殿、文昌殿、财神殿等殿堂建筑,并新塑了神像至此,崂山太清宫内的殿堂总数达到了十三座,供奉神像达一百一十八尊之多今天的崂山太清宫就建筑规模而言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2001年新建的崂山太清宫山门 崂山太清宫见观两千多年来,高道辈出,最著名者有: 张廉夫 字静如,号乐山,崂山太清宫始祖。
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人,汉文帝九年(前171)七月初十日诞生景帝中元三年(147),举文学茂才,得一等,官至上大夫精研玄学,厌于世俗因得罪权要,弃职入终南山修道,数载后遨游天涯,来到崂山在崂山之阳,渤海之滨,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名为三官庙自称乐山居士,开荒种地,自食其力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又建筑殿宇,供奉三清神像,题额曰太清宫张廉夫在建设庙宇的同时,栽植各种树木,成为崂山地区有史可考的人工植树开创者他所亲植的两株桧柏至今生长状况良好,为崂山古树之冠张廉夫在崂山道教的功绩不仅仅是开创庙宇,而在于他屡次南下北上,来往于中华大地的各处道教庙宇之间,推进了各地道教经书典籍、经韵曲牌的交流,充实了崂山的道教典籍张廉夫在宫内修持五十五年昭帝始元二年(前85),委弟子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等继续庙事,自己回江西鬼谷山三元宫潜修,这时张廉夫已是85岁高龄这之后他多次来崂山,以近百岁高龄往返大江南北,这在交通相当便利的现代都是不容易的,据称他年逾百龄,精神不衰,仍鹤发童颜,行路如飞,后不知其所终 李哲玄 字静修,号守中子,河南兰义县人,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二月十七日诞生据《太清宫志》:出生时其母梦房间失火警觉而生出。
此时赤光盈室,许久方寂为人赋性聪敏,诵读不忘,十五岁场试中选,旋登进士第惟性好清淡,无意仕进,喜阅道书,厌处世俗,遂弃家云游,访求至道,多年未遇,不懈初志后邂遇罗浮道士,系得桐君之传,数百年容颜不衰者,引入罗浮山中,传授大道,潜修多年,得其玄妙因欲度世,乃于昭宗天佑元年(904)东游至崂山太清宫,与张道冲、郑道坤、李志云、王志诚诸公相契合,遂留此不他往旋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曰三皇庵李哲玄精于园林设计,建三皇殿期间,植树、修路、建庭院、载花圃,使太清宫的园林布局形成正规的寺庙园林风格,从而奠定了崂山道教庙宇园林建筑的基础五代周太祖广顺三年(953)五月,久旱不雨,灾疫流行,李哲玄咒符治病,着手者无不立愈,神医之名,遍颂朝野上闻之,诏命祈祷,得大雨,灾疫顿息上喜,礼貌有加及问玄术,应答称旨,厚赐之,辞不受,敕封道化普济真人,遣使送归宫后自居山庵,不言不食,日阅黄庭经以为常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八月十二日,本观许道人在路上遇李真人李从囊中取出黄庭经一卷授于许,曰:“我今远游,归期难定,可将此经带回,传言诸道众,见此经,如睹吾面言讫恍然而去许道人回观,见公闭目垂眉,端坐草塌,盖已羽化矣道众始知公已仙去,遂用坐馆装殓,葬于宫后东山之阳,至今有墓在焉。
公享世寿百十有五 刘若拙 蜀人五代唐庄宗同光二年(924),自蜀来崂山太清宫访名道李守中子,相谈契合,遂留住焉自修一庵,额曰“驱虎”,供奉老子圣像,潜修于中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赵匡胤诏至京都,谈玄称旨,敕封华盖真人,遂留京布教后经奏准,奉敕回山,重修本宫殿宇,永为修真之所四方士人闻风求道者踵至,遴选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后因来崂山访道者络绎不绝,刘若拙不胜其烦,晚年时便离开崂山,避居于即墨的高真宫为人冬夏不冠履,寒暑不炉扇,仅以蔽布遮体,怡然自适而其庞眉皓齿,面如渥丹,道貌伟岸,人望之莫不畏敬焉问其年,答以不记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十月十二日仙逝,今有墓仍存即墨高真宫 刘处玄及随山派 字通妙,号长生子,山东掖县武官庄人,全真道始祖王重阳七大弟子(后世道教徒才称之为“七真”)之一,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七月十二日侍母至孝,夙愿修道,以母在,不敢违然清静固守,视外物全不介意,是其性也至孝宗乾道五年(1169)其母弃世,遂拜王重阳为师乃后乞食炼形,离人远物孝宗淳熙元年(1174),溷迹京洛,毁身忘形,水侵不顾,人馈则食,人问始答,如是数年,迁洛阳得井,知为三生前修炼处,道志益坚。
后二年,世说毁谤,被系于狱,终日犹似熟睡狱吏惊骇,以所见白上官,方悟为有道者,急表奏蒙释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刘处玄与邱长春等王重阳门下“七真”,由宁海之昆嵛山来崂山太清宫讲道传玄,宏阐教义,道众大悦,各受戒律邱祖住未久,留诗二十一首,同他道侣西去刘祖独留,讲解经典,创“随山派”一年多以后方转至莱州灵虚观,太清宫道众由此归宗于刘处玄的随山派金卫绍王大安元年(1209),邱丘处机由胶西重来太清宫说法阐教,居数载始回莱州昊天观临行时,复留诗十首 宁宗嘉泰三年(1210)二月初六日,刘真人鸣鼓集众,诫诸徒曰:“我欲赴仙师之約,尔等勿懈修真”遂绦然而解,飞升于武官庄灵虚观,享年63岁著有《仙乐集》、《太虚集》、《盘阳集》、《安闲集》、《修真文》等,及《道德经注》、演述黄庭、阴符经介,留传于世,元世祖敕封刘为辅化宗玄明德真君全真道“北七子”之一刘处玄 王嘉禄 字无休,于元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年二十许来崂山太清宫隐居数载据《太清宫志》:为人面如重枣,挽双髻,披衲衣,登草履,负书囊,常游崂山头遇道士教以五禽之术,久遂不食,但以石为饭,或食松柏叶,渴饮涧水,久之遍身生毛,长寸许一日思其母,归家复火食,毛尽脱落,但食石如故。
常囊石自随,映日视之,即辨其味著齿无声,如粢糕饵后母死,复入崂山,遍游各处,有樵者遇之,盘石倚松,目光如电,顶有赤光,高数丈遂求玄术,传僻谷之方,樵者回家,传授多人,皆寿活百余岁,后不知其所终 张讳通 号三丰,有关传记见《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一)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春,南至武当,调神面壁,九载而道始成复来崂山修持数年,于元惠帝至正初(1341—),回辽阳省墓讫,复至燕京,拜邱长春为师 耿义兰 字芝山,号飞霞,又号灵应子,山东高密人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九月十八日诞生,幼而聪敏,专务儒业,登嘉靖进士第性清廉,喜淡泊,好山水,慕玄风,适有劳山太清宫道士高礼岩者,访华山路经高邑,耿义兰遇之,相谈投缘,邀至家拜为师,道名义兰留住月余,谐师同至华山,住庵十余年,得赵静虚真人传道,修行数载辞师入都,住白云观丛林,参访道理未几即回劳山,隐居慈光洞、黄石宫等处耿义兰在太清宫去僧复观上贡献颇大:万历十三年(1585)僧人奉旨将太清宫道士刘真湖等逐出,打死住持张德容,改太清宫为海印寺,又白占山场数处耿义兰会同太清宫道士贾性全、刘真湖、张复仁、覃寻先等,协力抗争至万历十九年,耿真人获朝觐,直接向万历帝抗诉,于二十三年始得提审判。
二十八年蒙降旨复宫,颁道藏经,敕封耿义兰为扶教真人于万历末年十月十五飞升,世寿一百一十岁,葬于太清宫三皇殿前 徐复阳及鹤山派 字光明,号太和子,又号通灵,莱州府掖县人,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二月十四日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