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岩石薄片鉴定(标准)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45KB
约22页
文档ID:4743617
岩石薄片鉴定(标准)_第1页
1/22

岩石薄片鉴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368-2000岩石薄片鉴定Thin section examination of rock2000-03-10 发布 2000-10-01 实施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发布目 次前言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设备与试剂 4 鉴定程序 5 鉴定内容 6 铸体薄片的鉴定 7 质量要求 附录 A(标准的附录) 染色试剂的配制和染色效果 附录 B(标准的附录) 碎屑岩胶结类型图版 附录 C (标准的附录) 自成粘结组构 附录 D(标准的附录) 自成粘结组构类型 附录 E(标准的附录) 常见矿物的化学换算式 附录 F(提示的附录 ) 残余组构的鉴定方法 附录 G (提示的附录) 裂缝的测量 附录 H (提示的附录) 碎屑岩薄片鉴定表格式 附录 J(提示的附录) 碳酸盐岩类颗粒岩薄片鉴定表格式 附录 K(提示的附录) 碳酸盐岩类生物礁岩薄片鉴定表格式 附录 L (提示的附录) 碳酸盐岩类粘结岩薄片鉴定表格式 附录 M (提示的附录 ) 岩浆岩 (变质岩或火山碎屑岩) 薄片鉴定表格式 前 言本标准将 SY/T 5368.1-89 《岩石薄片鉴定方法 变质岩》、SY/T5368.2-1995 《岩石薄片鉴定方法砂岩》、SY/T5368.3-89《岩石薄片鉴定方法岩浆岩》、SY/T 5368.4-89《岩石薄片鉴定方法火山碎屑岩 》和 SY/T5368.5-1995《岩石薄片鉴定方法碳酸盐岩》五个岩类的单项标准合并为同一标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修订:(1)将标准名称《岩石薄片鉴定方法》改为《岩石薄片鉴定》,将砂岩部分改为碎屑岩,并补充了泥岩、砾岩的内容。

2)使修订的标准岩石命名尽量与国际接轨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岩石命名问题,既考虑了国内多年来执行的岩石命名原则,又考虑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参考了福克的分类命名原则原地生物岩结构分类采用了邓哈姆 (1962 年)的部分命名原则 (3)修订了该标准的原则,精练了文字,删除了有争议的、没有实用价值或属成因探讨研究不成熟的内容4)将原标准章节及其文字进行了重新编排,将五个岩类有关储集空间的内容合并为铸体薄片的鉴定,将五个岩类的质量要求也合并为一章在本标准的修订过程中,本着普遍性和易操作性的原则,基本采用了国内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中岩石薄片的鉴定方法,并考虑了与国接接轨的问题,使本标准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标准于 1989 年 3 月首次发布,其中 SY/T 5368.2 和 SY/T 5368.5 于 1995 年 12 月第一次修订过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 SY/T 5368.1-89、SY/T 5368.2-1995、SY/T 5368.3-89 、SY/T 5368.4-89 和 SY/T 5368.5-1995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F、附录 G、附录 H、附录 J、附录 K、附录 L、附录 M 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提出本标准由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实验中心、四川石油管理局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石油管理局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长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本标准起草人郭宏莉 张荫本 胡迁勇 罗 忠 白新民 杨奕华 陈继高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偏光显微镜下岩石薄片的鉴定程序,岩石分类、命名和质量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天然气行业岩石薄片的鉴定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SY 5517-92 野外石油天然气地质调查规范SY/T 5913-94 岩石制片方法3 设备与试剂3.1 设备a)偏光显微镜:可配备机械台、计数器;b)显微照相系统3.2 试剂a)茜素红-S :分析纯;b)盐酸:分析纯;c)铁氰化钾:分析纯。

染色试剂的配制见附录 A (标准的附录)4 鉴定程序4.1 岩石标本的肉眼观察4.1.1 颜色根据岩石新鲜面进行描述,颜色的确定见 SY 55174.1.2 致密度a)致密:用手指不能搓下颗粒;b)中等:用手指只能搓下少量颗粒;c)疏松:用手指能搓下大量颗粒4.1.3 构造对岩石标本中能够观察到的构造,如层理、波痕、干裂、冲刷面、生物遗迹、印模、结核、气孔以及变形构造等进行描述4.2 岩石制片岩石薄片的制备见 SY/T 59134.3 偏光显微镜下鉴定将岩石薄片的鉴定内容填入鉴定表,其格式见附录 H(提示的附录)、附录 J(提示的附录)、附录 K (提示的附录)、附录 L (提示的附录) 、附录 M (提示的附录 )5 鉴定内容5.1 碎屑岩5.1.1 碎屑组分5.1.1.1 石英组分a)石英:描述主要特征如形态、裂纹、次生加大;b)隧石5.1.1.2 长石描述长石种类、形态、交代蚀变、风化程度、次生加大与溶蚀5.1.1.3 岩屑分火成岩岩屑、变质岩岩屑、沉积岩岩屑,分别进行含量统计还可将上述各类岩屑进一步细分和描述5.1.1.4 其它矿物组分a)云母、绿泥石;b)重矿物:含量小于 1%不作组分统计,重矿物类型及特征可在描述栏说明;c)白云石或方解石碎屑。

5.1.1.5 炭屑包括炭化的植物碎片、煤屑,仅目估含量和描述,不作碎屑组分统计5.1.2 填隙物5.1.2.1 杂基砂岩中小于 0.03mm 沉积时的非化学沉淀物,其主要成分为陆源粘土矿物、片状矿物、长英质、火山灰及碳酸盐微细碎屑颗粒5.1.2.2 胶结物胶结物是指岩石中碎屑组分和杂基以外的化学沉淀矿物或胶体矿物5.1.2.3 其它如重质油和沥青质,仅描述而不作统计5.1.3 结构5.1.3.1 粒度a)粒度分级见表 1;b)粒径以粒状碎屑长轴为准;c)表示方式:最大粒径和主要粒径区间5.1.3.2 分选性砂级碎屑颗粒的分选程度可分为三级:a)好:同一粒级含量大于碎屑总量的 75%;b)中:同一粒级含量占碎屑总量的 50%~75%;c)差:碎屑粒级集中趋势不明显当粒径跨粒级而主要粒径又接近粒级界限值时,仍以 “好” 或 “中” 表示分选性表 1 粒级分类表粒级 粒径,mm φ值砾石 ≥2 ≤-1巨砂 <2~1 >-1~0粗砂 <1~0.5 >0~1中砂 <0.5~0.25 >1~2细砂 <0.25~0.125 >2~3极细砂 <0.125~0.0625 >3~4粗粉砂 <0.0625~0.0313 >4~5细粉砂、泥 <0.0313 > 55.1.3.3 磨圆度磨圆度划分为棱角、次棱、次圆、圆、极圆五级描述,见图 1。

图 1 碎屑颗粒磨圆程度示意图5.1.3.4 支撑类型a) 杂基支撑型:碎屑颗粒彼此不相接触而呈游离状;b) 颗粒支撑型:碎屑颗粒彼此相接触,形成支架结构5.1.3.5 接触方式a) 点接触:颗粒之间呈点状接触;b) 线接触:颗粒之间呈线状接触;c) 凹凸接触:颗粒之间呈曲线状接触;d) 缝合线接触:颗粒之间呈缝合线状接触并有压溶5.1.3.6 胶结类型根据胶结物和杂基在岩石中的分布状况及它们与颗粒的关系和本身结构特征,划分为 9 种类型胶结物类型图见附录 B(标准的附录)5.1.4 显微构造描述镜下可见的构造,如颗粒排列方式、结核构造、显微粒序层理、微细纹理、微冲刷面、同生变形及生物扰动构造等5.1.5 砂岩分类与命名5.1.5.1 碎屑组合的命名砂岩分类见图 2 和表 2Ⅰ-石英砂岩;Ⅱ-长石石英砂岩;Ⅲ-岩屑石英砂岩;Ⅳ-长石砂岩;Ⅴ-岩屑长石砂岩;Ⅵ-长石岩屑砂岩;Ⅶ-岩屑砂岩图 2 砂岩分类表 2 砂岩分类表分类图位置 岩类 石英+燧石 % 长石/岩屑比I 石英砂岩 ≥90Ⅱ 长石石英砂岩 >75~90 >1Ⅲ 岩屑石英砂岩 >75~90 <1IV 长石砂岩 ≥3Ⅴ 岩屑长石砂岩 ≥1~<3Ⅵ 长石岩屑砂岩 ≥1/3~<1Ⅶ 岩屑砂岩<75<1/35.1.5.2 砂岩含特殊成分的命名a) 含火山碎屑:砂岩中含小于 2mm 的火山碎屑物> 10%~50%,可不按正常砂岩命名,统称为凝灰质砂岩;火山碎屑物>50% ,按火山碎屑岩分类标准命名(详见 5.5) 。

b) 含碳酸盐、磷酸盐等盆屑:含量≥10%~< 25%,相应命名为含××砂岩;≥25%~<50% 时,为 xx 砂岩;含量≥50% ,以相应碳酸盐岩、磷酸盐岩命名(详见 5.2) 5.1.5.3 填隙物参与命名原则a) 某一种填隙物含量>10%~≤25%,命名为“ 含”;b) 某一种填隙物含量>25%~≤50 ,命名为“质” ;c) 同类填隙物的不同矿物可合并参与命名,如碳酸盐质等;d) 特殊胶结物成分不受上述含量界线限制可直接参与命名,如浊沸石长石砂岩、海绿石石英砂岩等5.1.5.4 粒度命名原则a) 砂岩中单粒级含量大于 50%时定主名,> 25%~≤50% 定副名,含量小于 25%的粒级不参与命名 (指分粒级相对百分比);b) 砂岩中三个粒级或以上含量均在 25%以上时,命名为不等粒砂岩;c) 砂岩中砾石含量>10%~≤25%时命名为含砾砂岩,含量>25% ~<50%时命名为砾质砂岩;d) 砂岩中粉砂含量≥25%~<50%时命名为粉砂质×粒×× 砂岩5.1.5.5 砂岩综合命名采用填隙物、粒级、碎屑成分的综合命名格式,如灰质细粒长石砂岩5.1.6 泥岩、粗粉砂岩、砾岩的鉴定与命名5.1.6.1 泥质岩a) 要求目估大于 0.03rnm 的碎屑总量,含量在>10%~≤25%时,在主名前冠以“含 xx”;>25%~≤50%时,在主名前冠以“××质”,如含细砂泥岩,或细砂质泥岩;b) 泥岩描述的主要内容:岩石的碎屑组分、自生矿物、生物化石、炭屑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岩石的结构构造,重质油、沥青质的含量与分布;c) 泥岩中碎屑组分含量≥10%,将其粒度参与命名。

5.1.6.2 粗粉砂岩粗粉砂岩基本上按砂岩鉴定程序进行描述、鉴定和命名,不统计碎屑成分5.1.6.3 细砾岩细砾岩的粒级范围为≥2~≤4mma) 薄片鉴定时仅统计碎屑、填隙物、孔隙的相对含量,不统计碎屑成分的含量;b) 描述碎屑组分、填隙物成分、岩石结构和构造、成岩作用特征;c) 命名采用填隙物和粒级的格式,如灰质花岗质细砾岩;如含有特殊成分时,命名参照砂岩命名原则;d) 砾岩中砂质含量>10%~≤25%时,命名为砂质砂岩;>25% ~≤50%时,命名为砂砾岩5.2 碳酸盐岩5.2.1 矿物成分与含量常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白云岩和粘土类矿物含量按面积百分比统计凡属交代矿物,都应计入矿物百分比中,但裂缝或空洞内任何充填矿物均不计入常见矿物的化学换算式见附录 E (标准的附录)5.2.2 组构组分碳酸盐岩的组构分为颗粒(粒屑)、骨架、晶粒和自成粘结四大类,及其相应的残余组构或单一晶粒结构5.2.2.1 颗粒 (粒屑)结构颗粒结构由颗粒、亮晶和泥晶三种组分组成,以三角图表示,并分为四区,见图 35.2.2.2 颗粒组分a) 内碎屑:按粒状颗粒的长轴分为五级,见表 3表 3 内碎屑粒级粒级 粒径,mm φ值砾屑 ≥2 ≤1砂屑 <2 ~0.125 >1~3极细砂屑 <0.125~0.0625 >3~4粗粉屑 <0.0625~0.0313 >4~5细粉屑—泥屑 <0.0313 > 5Ⅰ-泥晶结构;Ⅱ -颗粒泥晶结构;Ⅲ-泥晶颗粒结构;Ⅳ-亮晶颗粒结构;图 3 颗粒结构分类b) 生物碎屑和生物化石。

c) 鲕粒 :粒径小于 2mm 的为鲕粒,大于 2mm 的为豆粒d) 球粒 :球粒指球形或椭球形的颗粒,多由均一的泥晶碳酸盐集合体组成,富含有机质,色暗,圆度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