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秦始皇陵葬制的突破_张卫星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11.64KB
约7页
文档ID:46903470
试论秦始皇陵葬制的突破_张卫星_第1页
1/7

考古与文物 2009年第 5期试论秦始皇陵葬制的突破张卫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陕西 西安市 710600)秦始皇陵的陵园形制既有秦国传统的因素又有关东地区陵园的特点,还有一些新出现因素; 秦始皇陵的陵寝与秦代祖庙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先秦时期宗庙祭祀的框架, 体现了宗庙祭祀向墓葬祭祀的转折; 随葬制度之中的正藏内容体现了以墓主为中心的宇宙模式, 而外藏内容则是墓主日常生活的各种必要保障通过对秦始皇陵葬制 中陵园制度、陵寝制度、随葬制度的分析, 可以看出秦始皇陵所表现出的葬制特征既是对先秦以来高等级墓葬传统的继承, 也有突破继承的是先秦葬俗中的各种外在形式,但内涵上则突破了 传统的约束秦始皇陵葬制中所表现出的形式与内涵间的矛盾, 正是秦代皇权迅速发展在丧葬制度中的体现一、秦始皇陵的主要考古发现上世纪 60年代, 陕西省文管会对陵园进行了科学调查和钻探¹,自上世纪 70年代发现了兵马俑陪葬坑后, 考古工作者已经基本上探明了 秦始皇陵区的地上、地下遗存, 对一些建筑遗迹和包括兵马俑坑在内的大量陪葬坑进行了发掘,这些成果构成了认识秦始皇陵的主要材料基础秦始皇陵园的主要建筑被安置在两重城垣所 构成的长方形区域内。

地面遗迹主要有封土、两重城垣及其附属设施、寝殿、便殿、园寺吏舍、飤官遗址等秦始皇陵封土的为覆斗状台体,1962年测量封土的底边南北长 350 、东西宽 345 、 高 76米内外两重城垣都呈南北向的长方形, 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半部又由一道隔墙将其分为东西两区内城垣目前共发现 6座城门, 东、西、南三面各有一门; 北垣有二门, 内城东西向隔墙上有一门陵园外城基本上呈长方形,城墙局部经过了试掘陵园内城北部有大面积的地面 建筑, 分为三组其中位于始皇陵封土北侧、面积 3524平方米的一个遗存经过详细钻探, 推测为陵园的寝殿在寝殿之北,还曾发现大面积的建筑遗迹,20世纪 70~ 90年代分别进行了发掘º在西内外城间北部,1981年和 1995年曾分别发掘 了一处建筑群南端的部分建筑基址,出土的饮食器上刻有 /丽山飤官0 等陶文,据此判断该建筑群中应有飤官遗址秦始皇陵园内外主要的地下建筑有墓室、陪 葬坑、陪葬墓以及地下阻排水系统等关于地下墓室的钻探与发掘主要集中在外围的地下阻排水系统、地下宫墙、地下空间的确认等秦始皇陵地区的地下陪葬坑已发现 180余座迄今为止, 已经发掘和发现的陪葬坑被陵园园墙分为外城以外、内外城之间、内城以内三个相对区域。

其中陵园外共四处,有兵马俑坑、动物坑、上焦村马厩坑、K0007»;内外城之间西部有 49座小型 坑, 包括珍禽异兽坑、跽坐俑坑和葬仪坑, 另外还有曲尺形马厩坑和双门道陪葬坑¼,西南部还有 K0004 、K0005等,内外城之间的东南部发现K9801 、K9901 、K9902等陪葬坑½内城以内的陪葬坑位置一般紧靠封土, 北侧有 7座,西侧有 铜车马坑、长方形坑、K0003 ,南侧有 K0006 、K0002 、K0001 ,东侧有 K0204 、K0203 2002年在封土的北侧及东侧新发现一座由砖坯围成的特大形组合陪葬坑,包括 K0101 、K0201 、K0202 、 K0205¾秦始皇陵园内外发现的墓葬主要有 7处, 陵园内封土西北角甲字形墓¿、内城东北部的小城内及东内外城之间小型墓葬、上焦村墓葬À、兵马俑坑附近甲字形墓、西内外城之间墓#68#葬Á、砖房陪葬墓Â通过对以上秦始皇陵考古材料的分析, 可以看出秦始皇陵遗存的主要内容体现了陵园制度、 随葬制度、陵寝与庙制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这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看, 秦始皇陵虽然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陵园制度的传统, 但是从更多的方面来看则突破了先前的葬制规定, 从汉代帝陵的 考古发现看, 秦始皇陵确立了相当多的可属于制度层面的规范。

二、秦始皇陵葬制的继承与突破1 .陵园制度严格讲独立陵园制度是春秋战国新出现的高 等级埋葬形态,有别于此前贵族死后入葬于传统公墓地的集中公墓制赵化成将商周时期公墓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多代王墓集中埋葬,仅见于安阳殷墟侯家庄商代后期王陵;第二类,多 代诸侯国君及其夫人并穴而葬, 典型例证是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第三类是国君及其夫人宗族成员集中埋葬,见于三门峡虢国墓地、琉璃河燕国墓 地、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等 l v东周时期陵园制度的发展有两个系列, 其一是位于西方的秦国发展序列秦国的陵园制度最初萌芽于公墓制,最早出现于秦国的雍城墓地 整个陵区东西长约 12 、南北宽 3公里目前已钻探出的 49座大墓, 根据形制、布局和隍壕设施, 分为 14座陵园 l w除十四号陵园坐北向南外, 余皆为坐西向东 l x这些陵园的典型特征是外部以隍壕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区域秦东陵从陵园建制上看, 主墓形制有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大墓的形制、规模和凤翔秦 公陵园类同;亚字形大墓在方向、规模、深度、墓道设置壁龛、车马坑位于东墓道右上方以及设置隍壕等方面与凤翔秦公陵园相类 l y陵园发展的另一个系列是关东地区战国王陵。

在陵园标志上,关东地区国君级别的墓葬多以地面墙垣来作为陵园的界标,如平山中山王墓 l z、辉县固围村魏国墓 l {等中山王墓的地面上有封土、享堂等,地下有墓室、陪葬坑、陪葬墓等辉县固围村 1~ 3号墓是魏国王室的异穴合葬墓, 三墓并列,以最大的 2号墓居中, 地面上建有享堂、封土楚系墓葬中曾侯乙墓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大墓,时代在战国早期 l |;淮阳马鞍冢据推测是战国后期东迁楚王的墓葬 l }, 包山楚墓是战国中晚期另一组高级别的楚国墓葬 l ~,从这些材料结合其它大型楚墓的材料, 可以看出东周时期楚系高等级墓葬地面上也以封土为标志,地面下有大型的墓室、陪葬坑 秦始皇陵园是独立陵园制度确立的标志, 它体现出的形制特征既有秦国传统的因素又有关东地区的特点,此前多位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论 述, 如马振智在论述秦国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中有自己独特之处, 表现在陵区的选择、陵园布局和形制、陵园的防御设施和门、陵墓形制、封土的出现、墓上建筑等诸方面与关东诸国不尽相 同 m u; 此外 徐苹芳 m v、石 兴邦 m w、杨 宽 m x、袁仲一 m y、韩伟 m z、王学理 m {、刘士莪 m |、尚志儒 m }、程学华 m ~、张占民 n u、段清波 n v等也有过不同的论述。

我们现在看到的陵园建筑内容实际是陵园设计理 念的物质载体, 秦始皇陵的陵园制度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值得进一步深究第一, 陵园建制中具有都邑的特点在秦公 陵园的考古发掘中墓围沟是雍城秦公陵园的重要遗迹之一, 田亚歧认为墓围沟的使用可分为三种类型: 单围沟、双围沟和套合围沟, 围沟功用包括界域和护陵两方面而到秦芷阳陵则以自然河 沟环围陵园, 其使用与当地自然地貌相关 n w而到秦始皇陵园在地面上不再设置隍壕, 以地面上的两重城垣作为陵园的界标; 内城城垣具备基础、 墙体、门阙、廊芜、散水、角楼等建筑要素; 在平面布局上采取大城、小城、夹城的布局方式上世纪的研究中杨宽就指出陵园宏观布局 / 若都邑 0 ,布局中有秦都咸阳的因素 n x, 虽然这一论断还需从考古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但是秦始皇陵陵园中都邑因素是以前的陵寝中从未出现过的内容袁仲一曾比较了秦汉帝陵这一方面的异同 n y, 焦南峰也认为汉阳陵陵园的建设受到了汉长安城建筑布局的影响, 汉阳陵的陵园有可能象征和代表的是西汉王朝的都城长安城; 帝陵、后陵、/罗经石 0 遗址、外城分别是未央宫、长乐宫、礼制建 筑、城垣在阳陵的地下再现 n z。

从汉陵及秦始皇陵的考古成果看,秦始皇陵园建制这方面的内容应该具有源头性的特征69#第二,陵园在不同的区域设置不同陵寝设施, 这一特点也与陵园建制中都城的特点相对应秦始皇陵园内安置的主要陵寝设施有: 封土 与地宫,这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面积占绝对地位, 意义也是最重要的;祭祀建筑,不仅有寝殿、便殿,还包括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建筑如飤官、园寺吏舍等; 地下陪葬坑、陪葬墓,亦分置 于不同的区域;此外陵园还专门设置有保障陵园安全的设施及作坊、刑徒墓地、陵邑等这些遗迹被两重城垣分隔为外城外侧、内外城间、内城 内与封土间、封土下四个相对区域不同遗迹内容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目前尚未有系统的研究,但是离封土越近,陵园的内容越重要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再者从陵园设施的功能看, 不同区域的陵 园设施的功用既有丧葬功能,还有陵园使用后的祭祀功能,此外还考虑了陵园管理、安全、供给等功能要求这一特点是秦始皇陵园制度中独特的一面, 也为汉代陵园所继承 第三,陵墓选址上既独立, 又相对集中秦始皇陵园与其父辈、祖辈等先祖所葬的东陵虽同为骊山区域,但二者所处的小范围地理区域不 同, 距离亦相去甚远,更重要的是根据出土材料, 秦始皇陵已被单独命名为 / 丽山 0,所以学者认为郦山陵实际上与秦东陵处于不同的体系中 n {, 再者始皇陵的选址中也没有考虑到继任者陵地位置安排问题 n |,所以从陵园的选址到陵园功能的设置, 秦始皇陵确立了独立的设计意图。

但是这个独立还具有相对的特点目前尚没有发 现秦二世墓的具体位置,与始皇陵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工作的验证; 秦始皇陵园的西侧发现了四座高级别的墓葬,其中一座为中字形,南北方向, 附近发现有陪葬坑,袁仲一认为采用这种葬 制的应该是君王级别, 墓葬主人可能为秦王子婴或秦始皇后妃,秦王子婴的可能性较大 n },如此则秦代帝陵还是相对集中于骊山北麓西汉帝陵 陵园的设置与秦始皇陵的特点基本一致,既采用独立的陵园制度, 但还有相对集中的特点, 除霸陵、杜陵处于长安城的东南外, 其它诸陵仍集中于渭北咸阳原一带 2 .随葬制度目前国内发现最早有目的的随葬品出现于距今约一万年的山顶洞人葬俗中, 此后葬制的一项主要内容便是以各类物品随葬墓葬随葬习俗发展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步伐相协 调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原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等文明发达地区逐渐形成了前礼制社会墓葬随葬的基本理念, 并延续到了商周时期虽然随葬的实践从未终止, 但是对随 葬品分类的理性规定出现的相对较晚, 文献比较明确的如 5仪礼 #既夕礼 6 的记载:/陈明器于乘车之西,,0 在这些明器中特别说明无 / 祭 器 0,但是有 /燕乐器 0、 /役器 0 等。

虽然墓葬出土考古材料中包括有大量的器物, 但是这些器物的性质比较复杂,与文献内容虽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但是还应该从更宏观的范围来把握随葬 品的性质以及制度层面诸问题从考古出土物看, 先秦以来墓葬随葬品基本上可分为六类:第一类礼乐器, 第二类生活用器, 第三类威信仪仗用器,第四类镇墓辟邪用品, 第五类供献祭祀 品, 第六类明器春秋战国以前墓葬随葬品以第一类礼乐器为主, 兼有第二类、第三类用具,墓圹内埋藏人物、动物牺牲; 春秋战国动物牺牲持 续使用, 而人殉却被木、石、陶质俑所代替,第四类镇墓辟邪用品在楚墓中出现并得到发展 n ~随葬器物的变化正是社会制度转变的表现, 到汉代这种转变基本定型, 各种日常实用器、代表舒 适生活的各类俑人及车马居室等明器成为主要随葬品这种趋势反映了社会集体意识的转变:以礼器为主的随葬方式所强调的是死者生前所享有 的政治地位, 而以日常实用器为主的随葬方式则比较关心死者在死后世界的财富和舒适生活 o u除了墓室内大量的随葬物外,先秦墓葬中墓室外还有随葬物品迹象这些墓外随葬内涵包括 人、动物、车马、器用等,其性质可分为殉葬、祭祀、储藏等车马是墓外陪葬最重要的内容,车马陪葬的数量、规格代表着墓主人生前社会地 位、等级,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重视的是,战国晚期的中山王墓在车马陪葬坑之外还设置了杂殉坑、船坑, 开始突破传统的车马坑葬制 o v 秦始皇陵的随葬品分为墓内随葬和墓外随葬两个部分关于始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