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虽刘氏之所谓才学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61MB
约40页
文档ID:590186810
虽刘氏之所谓才学_第1页
1/40

第六章 史评、史考类史书 第一节 概 述 •史评与史考是不同于一切以历史叙述为主的史体形式•史评是指对史实、史籍或史学做剖析评价和研究,也称史论;•史考是指通过对史籍或史事的辨析考证,以求得到正确而明晰的记录或答案的一种史体•两种史体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以评价和议论为主,后者以注释和考证为主•但纵观史评及史考著述,大多是评价中有考订辨析,考订中又有分析评价,故此多数学者将二者统称为史评或史论 第二节 重要史籍介绍 •一、《史通》 •作者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高宗永隆元年中进士后任获嘉县主簿自武后长安二年(702)始任著作佐郎、兼修国史等史职达二十余年后官居崇文 阁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玄宗开元九年,为营救长子流配事而遭贬为安州都督府别驾,不久即去世•刘知几自幼笃好史籍,博览群籍,著述颇丰,但流传至今的,除少数散见于其他典籍的诗文外,仅有《史通》一书 刘知几与《史通》•刘知几在史馆任史职二十余年,因为人刚直而到处受制,使其史学观点和才能得不到发挥,便以余暇私撰《史通》以抒己见•他说:“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

《史通·序录》)《•史通》的编著时间,起于武后长安二年,至中宗景龙四年(710)成书其书名之为《史通》,是因受《白虎通》及汉求封司马迁子为“史通子”之启发而定此书名 《史通》•《史通》共20卷,分内、外两篇内篇10卷39篇,其中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有目无文;外篇10卷13篇,全书实存49篇 《史通》•综观全书内容体系:“内篇皆论史家体例、辨别是非;外篇则述史籍源流,及杂评古人得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几乎涉及到了历史学的各个方面,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见识与才能,成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 《史通》的贡献•首先,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总结唐代以前的史学成就作一全面而详细的史学总结–在六家、杂述、二体等篇总结了历史著作的类别、源流和体例;–在史官建置、核才、辨职忤时等篇总结了设置史官及官修史书的经验及教训;–在本纪、世家、列传、表 历、书志、断限、编次、载言、载文、书事、烦省等篇总结了纪传史与编年史的体例、内容及编纂方法等等–在这些有关史学各方面的总结中,都分别论述其情况,指出其得失利害,以供后人阅读和研究历史及从事历史著作的参考取资,对于促进史学的发展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史通》内篇 六家第一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

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于是考兹六家,商榷千载,盖史之流品,亦穷之于此矣而朴散淳销,时移世异,《尚书》等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 《史通》的贡献•第二,他在书中提倡直书、实录,揭发并斥责了歪曲和捏造历史的人•古代专制社会中,能真实记录史实的人不多尤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多次改换朝代的局面,使历史学家往往各为其所依附的政权服务,对本朝饰善讳恶,对敌国则诬篾诋讥•刘知几提倡直书、责录,并揭发和严厉责斥了歪曲、捏造历史的人 《史通》的贡献•第三,他在书中提倡疑古、惑经,启后世考证辨伪之风,此于史学之贡献极大•刘氏提出疑古、惑经之论,唤醒学人以实事求是之精神以寻求古人古事之真相•虽然刘氏推崇孔子,但他仍认为孔子亦有缺点,对孔子撰着的春秋,他亦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这种观点在当时责有很大的创意,且影响至宋的怀疑风气及清的考据学 《史通》的贡献•第四,他在书中对历史编纂提出许多重要建议,为后世修史者所依随–例如在内容方面,刘氏强调都邑、氏族、方物之重要。

宋郑樵之作通志,便有氏族略、都邑略;而马端临文献通考又别立土贡考,皆承刘氏之主张而增辟•刘氏又提倡删去天文、五行,艺文志则应祇胪列当代学者所著之书即可,不必重刊前代书目明史‧艺文志即只记有明一代之著述,不愎上涉前代可见其受刘氏之影响•刘氏倡断代史,贬通史,后世官修史多为断代史,通史地位日渐低落 《史通》的贡献•第五,他在书中提出合理的史学方法 •刘氏所提出的史学方法,甚有系统和全面,从史料的范围、史料的采辑、史料的鉴别、史料的区分,到篇纂的次序、史事的判断人物的评论、篇幅的剪裁、文字的修饰等,都有创造性的研究和规划,刘氐所提出的史学方法,对后世史家有很大的影响,把史学又向前推进一步 《史通》的贡献•第六,他在书中提出史家必须具备的条件•刘知几认为历史家要有科学的修养、公正的态度及实事求是的精神书中畅论史家必须具备「三长」,即才、学、识三个条件,所写的历史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上述之言为后世史家所公认,由此可见刘氏识见之高超 《史通》的贡献•第七,他在书中开辟史评的道路•史评包括两种,一是对史事的评论,一是对史书的评论,评事产生很早,有史书即有对史事的看法,如孔子春秋的褒贬书法,就是对史事之评论,后来各种史书都有著者的论赞。

•中国最系统有和全面的史评,首推刘知几的史通,后来才有宋吕夏卿的唐书直笔,吴缜的唐书纠谬直到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才开始把史评列为史部分类的一门,后来目录书也有称为史学的,所以说史通一书为中国一切史评书开了正确的道路 二、《文史通义》 •作者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清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自幼爱好文史,与当时的钱大听、戴震等名流学者结识来往,学识日进•在他三十五岁时即开始撰写《文史通义》,四十一岁时考中进士,未获官职,故生活穷困潦倒,常寄人篱下但撰写不断,著述颇多,《文史通义》是他的代表作他是继刘知几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是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多年对文学、史学研究的心得,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书始撰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成书于嘉庆元年(1796) 《文史通义》•全书内篇6卷共50篇,多数是史学兼及文学和经学的理论探讨;外篇3卷共70篇,主要是以序言题跋及与师友等书信随感的形式,来阐述文史方面的学术见解•有关方志撰写的理论及方法也集中在外篇 《文史通义》的贡献•首先,他在文史通义一书中提出反考据潮流,从而矫正考据学风的流弊 。

•他生当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代 他虽然肯定考据的作用,但也明白考据的流弊,认为考据家只作烦琐考证,并不发挥书中义理,没有通识、厚古薄今、脱离现实,因而提出「六经皆史」和「学问所以经世」的口号,同时又指出写史详近略远的原则 •他这种反考据潮流的革新精神,把学者从考据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向新的境界 ,可以说是开拓史学经世的道路 《文史通义》的贡献•第二,他在文史通义中划清了中国的史学体裁•历来学者多从形式区分史籍,较少从内容及功能来分析 直至唐代,刘知几才把史书分为史注(史料整理)及撰述(史学的著作) •章氏将前者称为「记注」,编撰者只有功力高下之分,例如南宋王应麟的《玉海》就只是一种大料汇编;后者为「撰述」,内含作者的观点创见,以能否成一家之言,作为判别高下的标准 这种分类,即是后来西方史籍之分类,可见章氏理论之先见 《文史通义》的贡献•第三,他提高了史学的地位 •汉代以来,经学在中国学术思想上高踞首位,尊经是天经地义的事,史学的地位是比较次要的 •然而,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指出「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说明六经亦是史之一部分 从此,大大提高了史学的地位 《文史通义》的贡献•第四,他在书中提出要扩大史料搜集范围 。

•他指出经金及谱传典、方志、图谱、诗歌、簿状等都属于史料的范围,甚至户口册、流水帐之类的东西,也是珍贵的材料 •他的主张,不但扩充史学研究的范围,也扩大了史料搜集的层面,拓阔了史家的视野,对史学发展有重要贡献 《文史通义》的贡献•第五,他提出要改革纪传体史书 •他认为纪传体史书已不符时代要求 他建议集合各种体例的优点,编写图文并茂,纲举目张的史书,为后世新史学的编纂开创先河 《文史通义》的贡献•第六,他提出了史家的标准,从此成为史家道德标准的模范 •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才、学、识三长,章学诚加上一个「史德」,作为一个良史必备的条件 •所谓史德,就是着史者之心术,章氏要求史家要客观地观察事物,不渗入主观偏见,更不可歪曲事实,要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 从此,大家都接受了一个良史应具备才、学、识、德四长 刘知几与章学城•《舊唐書.劉子玄傳》《舊唐書.劉子玄傳》•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无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柟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而家无楩柟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脱苟非其才,不可叨居所向无敌者矣脱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夐古已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史任自夐古已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文史通义《文史通义·史德》史德》 •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昔者刘氏子玄,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昔者刘氏子玄,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虽然,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虽然,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所凭者文也……非识无以断其义,非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有似之而非者也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有似之而非者也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为才也,击断以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为才也,击断以为识也,非良史之才、学、识也。

虽刘为识也,非良史之才、学、识也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夫刘氏以谓有学无识,如愚估操金,也夫刘氏以谓有学无识,如愚估操金,不解贸化推此说以证刘氏之指,不过不解贸化推此说以证刘氏之指,不过欲于记诵之间,知所决择,以成文理耳欲于记诵之间,知所决择,以成文理耳故曰:古人史取成家,退处士而进奸雄,故曰:古人史取成家,退处士而进奸雄,排死节而饰主阙,亦曰一家之道然也排死节而饰主阙,亦曰一家之道然也此犹文士之识,非史识也能具史识者,此犹文士之识,非史识也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文史通义》的贡献•第七,他在书中对卷帙浩繁的旧史,提出整理的法 •他建议编辑编年史和纪传史的《史学别录》,一如现在所用的「索引」,后人依这个方案发展,成为今天的各种目录及索引 •此外,对于纪传体史书征引的书籍及史料,章氏亦提出整理方法,他提出「因事命篇,」「人名事类别为编表」、「天象、地形、舆服、仪器,别绘为图」 后世学者,特别注意图表的运用,如清末杨守敬的<<水经注图>>,可说是受他的影响 《文史通义》的贡献•最后,他在书中提倡编写方志,建立了方志编修的系统 。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一书中强调地方志的编修,提出「志属信史」的口号,认为方志是编写国史的重要数据,价值应与正史等同 •他曾主修多种方志,写过多篇论述方志的论文,对修志、评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对当时方志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创见,如指出编修方 ,必须严谨考据方物地名,又主张仿效正史、典志和<<文选>>编写志,掌故、文征等「三书」,从而建立方志学的理论体系 《读通鉴论》和《宋论》 •作者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衡阳(今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于湘西之石船山,不问世事,专于著述,精通史学、文学和经学•《读通鉴论》和《宋论》是他的史论代表作,对后世学者影响极深•他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一生著述颇多,惜当时未能流传,今所见(船山遗书》18种,乃由其后代孙王世佺所刻 《读通鉴论》和《宋论》 •《读通鉴论》虽以《通鉴》所记战国至五代历史事件与人物为评论范围,但实际内容上及战国前,下延至宋元明三代,总计为三十卷每卷根据《通鉴》所列帝系,对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阐发了自己的评论分析,反映了作者的进步史观和政治主张并于篇末《叙论》部分说明撰写此书的观点 《宋论》•《宋论》为《船山遗书·史类》之一种,计15卷,大体以两宋帝号为别,除末卷外,每帝一卷。

每卷选择诸多事件、人物进行分析评论,对于具体的历史事实则略而不书 四、《日知录》 •作者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人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清之际的三大学者,杰出的史学家和思想家•顾炎武早年即与名士交往,讲学论道,留心时事,对社会问 题有很深的探讨研究,并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清兵南下时,参与反清复明活动,失败后终身不仕而专心治学,从事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并撰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晚年则笃志经史,全力撰写《日知录》他自三十岁后即潜心学问,凡读书必作笔记, “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篇,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 《日知录》 •《日知录》的体例是平日读书所得随时记下的读书札记因其以考据性文字居多,且大量篇幅研讨历史问题,故多数学者又将其归人史评、史考体•全书共三十二卷,不分门类,所记共一千零二十条,每条一个标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 学、宗教、经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数学及法律法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方面,极其广泛每论一事,必详加考证,凝聚了作者三十余年学习钻研的心得与认识•如其在《日知录·自序》所说:“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 业皆在其中。

•《日知录》一书,内容丰富,考证翔实,较为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史学思想,对后世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 五、《廿二史考异》 •作者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称竹汀居上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土,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大清一统志》和《三通》馆纂修官,颇得乾隆赏识,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四十八岁时丁父忧辞官不仕,从此潜心学问,不求仕达累主讲钟山、娄东、紫阳书院二十余年•钱大昕年青时以诗文知名,继而襞中治经,属惠栋为首的吴派,后转向考史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音韵学家、金石学家,在多方面均有创获,但其主要成就在史学清代后期的元史学、年代学、谱谍学和西北地理学均受过也研究成果的影响但其过分夸大史料作用并过分强调顾惜古人,这不仅使其成就局限于史料学,而且影响到乾嘉末流盲目崇与复古的倾向,以至形成乾嘉考古学•他的著作除《廿二史考串》外,还有《潜研堂文集》等三十多种,三百余卷《廿二史等异》的成书,据其自编年谱说,自十八岁起,即着手史事的考正,四十岁时,开始将自己多年考史所得,进行系统的编次,七十岁时全书最后完成,几乎尽其一生精力 《廿二史考异》 •《廿二史考异》是仿照司马光《通鉴考异》的体例,用三十余年时间写成,计一百卷。

本书所考二十二史,是指二十四史中除《旧五代史》和《明史》以外的二十二部“官定正史”•这是一部以考订、校勘、训诂见长的史学名著除校勘文字、考订史实外,还进行训诂及笺释等工作,对地理、职官、氏族、名物、年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考证考证方法基本采用互校、本校和他校的方法 《廿二史考异》•本书的价值表现在钱大昕以其渊博的知识考订出二十二史中的诸多错漏之处,他不仅能以史证史,还能以经证史,以金石铭文这些考古资料订正正史的缺误,甚至用音韵学知识识读史书的文字,为我们从事历史研究提供了比较可靠的资料,避免了因史实错误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对后世史学工作者研究历史帮助颇大其与《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同被称为清代三大考史名著 六、《十七史商榷》六、《十七史商榷》•作者王鸣盛(1722~1797),字风喈,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累官至礼部侍郎等职42岁丁母忧休官不仕,闭门读书,卖文为生•著述颇丰,尤以《十七史商榷》和《尚书后案》两书著名,前者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被称为清代三大考史名著 《十七史商榷》《十七史商榷》•本书系考史著作,计100卷,以读书笔记形式考订、评论了上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共19种“正史”,称十七史乃沿用不计《旧唐书》、《旧五代史》的旧称。

•本书考订内容极为广泛,主要是文字校勘和典章制度做考证,同时也评论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及史书的优劣、体例得失、作者之高下等•本书的价值所在是王鸣盛以汉学的考证方法治史,校正了本书的许多错漏之处,考证了重要的史实,尤以考订舆地、职官和典章制度见长,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史书、人物或事件的评论,对后人更具启发作用,是一部既有考订又具评论的史学名著 七、《廿二史札记》 •作者赵翼(1727~1814),字云崧,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市)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广西镇安知府等职遭贬后以奉母为名辞官家居,不复出仕,专事 著述讲学四十余年•赵翼博学多才,工于诗文,尤长史学著述颇广,仅史学著作就有《廿二史札记》和《陔余丛考》等名著 《廿二史札记》 •《廿二史札记》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计36卷,因以考证正史为主,属史考体例所考之史从《史记》到《明史》的全部二十四史,因其时《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列入“正史”,沿用明人所称“二十一史”的习惯,又加《明史》,故称“廿二史”•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二十四史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价,从编修人员、成书经过及时间、史料来源及其真伪,以及编修方法的优劣、史料价值的大小等,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评述。

本 章 结 束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