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华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39KB
约2页
文档ID:542646610
中华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_第1页
1/2

中华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一、孔子对创新思维的意义给予很高的评价 众所周知,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其内涵把故与新辩证地联系起来, 不仅强调了新的意义,而且客观地、历史地处理故与新的关系,明确了温故的目的在于求新 《老子》也指出,洼则盈、敝(陈旧)则新(第二十二章可见,传统文化对创新的这种哲 理认识是很深刻的,是创新思维的基本问题同时,孔学把学习与思维内在地结合起来,指出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危 怠)(《论语·为政》)只学而离开创新思维,必是教条主义,学思结合是创新思维的 前提孔子抓住这个根本,在《中庸》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 些都是对创新思维的描述,也指出了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与要求博学之要求广泛地学习, 知识面广了创新思维的空间才能扩展;审问之,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正如爱因 斯坦讲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慎思之、明辨之,是创新思维过程的要求;笃行之, 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新知,使创新思维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可见,认 为儒学(孔学)忽视创新性是不对的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实践与成就就是传道解惑。

因此,孔子 对教育的看法必然也更具深刻性、权威性他指出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为政》),不仅是他的切身体会,而且为教师定下了最基本的要求与标准,即当教师必须是一 个温故知新者,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的人,才符合当教师的条件,才是个合格的教师孔子 作出这样的判断、要求、表述,说明了孔学对创新思维意义高度的肯定与推崇二、老子对创新思维的开展作了精彩的论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学,对创新思维也作了深刻详尽的论述这主要表现在《老子》《道 德经》)有关悟道的章节中下面试作分析《老子》指出古之善为土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认识把握道(规律)的过程又可称 为悟道过程,与儒学讲的格物致知(研究事物达到认知),意思相近就是说,领悟与探求客 观事物内在规律,是优秀的士者、道者(学者)的本能,其难度是很大的,处境是玄妙的, 成果是深奥的因而需要艰苦的思考,高级的思维《老子》还进一步论述了为什么会这样的 老子认为,道(规律)有夷(看不见)、希(听不到)、微(摸不着)三者合一的特点,是无 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的模糊状态因此,要认识它就要执古之有,以御今之有,能知古 始,是谓道纪(运用已有知识,信息去把握当前的现实,要能从历史上,因果关系上去思考, 才能认识客观规律)。

《老子》第十四章),这与儒学的温故知新意思是一致的正如当代学 者王蒙说的,要悟道,就必须细心体察、深入感悟,活跃你的想象力,思辩力、感受能力, 调动精神的敏锐&&这实质指出了,悟道、格物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老子》描述了创新思维的心理素质要求指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 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第十三章就是说,人要悟 道,展开创新思维,要有豫(从容)、犹(斟酌)、俨(庄重)、涣(舒展)、敦(朴实)、旷(开 朗)、混(兼容)这七种心理气质《老子》还运用充满想象力的形象思维,对这些心理要求 作出描述:像冬天跋涉江川,像对四邻的尊重,像接待贵客,像冰雪消融势态,像原木那样 朴厚,像谷地那样低而开阔,像江河那样清浊兼容(如楚辞的水清可濯缨,水浊可濯足从 而把创新思维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讲得更形象更深入,更能让人触类旁通使人明确了, 在这样条件下去开展思维,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有创新成果《老子》接着提出静之徐清,动之徐生,夫惟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有版本为蔽不新成, 任继愈先生认为,古代篆文不与而字形很相近,故可能弄错)(第十三章),这是对创新思维 过程的一种描述。

静之徐清,思考时要有耐性,切勿急躁,促使潜思维发挥,求灵感涌现; 动之徐生和风细雨地反复思考,焕发生机,进入佳境由于不求满盈(夫惟不盈,)所以有无 限的思维空间,从而在困惑中徐徐产生新的认知(蔽而新成)三、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在《周易》中已有体现《周易》被誉为传统经典之首,国外学者荣格称之为智慧宝典,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 茨认为,它是二进制数学之始当代学人鲁洪生(首都师大教授)是研究《周易》的专家, 他认为,类比联想思维与整体思维的互补,建构了《周易》的思维框架而这正与创新思维有 着内在的联系《周易》的类比联想思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推天道明人事,即以天事喻 人事的思维特点类比思维虽然逻辑性较弱,但思维空间广阔,给思维飞翔以无限性,这正 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条件举例来说,以松树为思维认识对象,植物学家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去 认知,会得出,是一种常绿乔木、叶子针形,花单性、雌雄同株、结球果的认知而我国传 统以天喻人的类比思想,则能看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以从松树中感悟到伟人的 品格类比联想思维具有模糊性(朦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这正是创新思维所需要的 模糊性给想象力以广大的回旋余地;灵活性让思维的变通度大大增强;开放性突破禁锢与束 缚,使思维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与诠释。

这些传统类比思维的优点,也是开展创新思维的基 本要求从《周易》的整体思维特点去看,就是从整体出发,最后回归整体上来的思维方式鲁 洪生教授分析《周易》的整体性思维时,叙说了其时空的整体性,包括整体历时性与整体共 时性,这都与创新思维相一致的比如,整体历时性,可举出在《周易》卦辞中以龙为喻体 的,有潜龙(静待时机)、见龙(开始活动)、龙飞跃在渊(活动增强)、飞龙在天(辉煌时期)、 亢龙(飞得太高,过了头)、群龙无首(多元相对均衡时期)这些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就 有相应情景可能性和吉凶而整体共时性,是指同一时间同一时段,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 各种力量在同一时间形成合力历时与共时的分析,把时间与空间关系辩证地结合与表达出 来《周易》的这种思维方式,鲁洪生教授认为是生生同日新,与时变通的时中精神,是最高 的生存智慧(《周易的智慧》第12 页)就是一种创新变通,时中智慧这亦是与创新思维的 要求相一致的对传统文化,一是要取其精去其糟;二是研究它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现代与未来,这 些已是共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印证了创 新思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那种把传统文化整体地误认为保守的,认为是妨碍 人们创新思维的,笔者不敢苟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