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学校设立重点班的利与弊底稿

shaoy****197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50KB
约8页
文档ID:108007003
论学校设立重点班的利与弊底稿_第1页
1/8

论学校设立重点班的利与弊摘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对于高考,我们十几年的学习仿佛就只是为了一张试卷而服务作为高考的奠基石,中学时代举足轻重但在目前,中学存在的重点班制度不利于师生成长,违反了教育伦理原则该制度的存在主要源于人们对升学率的追求、对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因此,很多人认为要废除重点班制度,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同时,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对教师实行全员培训,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重点班、教育公平、因材施教、国外教育、 当前,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育公平,引而深入到社会公平的问题废除重点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呼声响彻云霄但是由来已久的重点班制度在许多学校仍然以不同形式存在着重点班又称“快班”、“冲刺班”、“实验班” 等它是学校领导根据学生的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考试成绩将考试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放在一个班级内进行教学同时为该班配置较好的师资和教学设备1、 国内中学教育概况1、教育思想封闭落后 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今天中国实行教育制度尽管比起封建时期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难脱其影响说起现在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自1977年恢复高考来,的确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但高考制度它的弊端我们应该是亲身体会的限定的科目,限定的内容,限定的答案,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本该自由发挥的文科也被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陷于困顿之中我们在高考之前的十几年的学习仿佛只是为了一张试卷而服务的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做不了,只能背书我们向往的事情不能想,只能埋头于题海我们的爱好被规定为只能是学习为什么当今中国人获得获贝尔奖的人少之又少?莫言是我们中华这么多年以来,第一个“本土”的获得者,但是杨振宁,李远析、李政道、朱棣文等几位美籍华人,生活在国外就老早获得了诺贝尔奖?问题在哪里?是什禁铜了我们的思维,束缚了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我想这正是教育思想的问题先进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己发现、总结看作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落后的教育思想主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先进的教育思想则主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引导学生去探索。

不无否认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教育历史,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在很多地方教育思想的目标还不是很明确,这不仅会影响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更会影响一个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定在今后的教育中每一个教育界人士都应明确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传统的学习方式将让位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则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指导或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国为了升学率,往往片面的进行应试教育 2、 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首先是小学,现在的小学生的考试题,就连一些大学老师也觉得非常的不合理难倒了一帮可爱的孩子们规定孩子们,从小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是错的!所有的一切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老师就是他们的“上帝”,老师发号的就是“圣旨”,从不会怀疑按照考试的考纲要求把每一个孩子都训练成了,一个一个的“模型”——考试模型更有甚者,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奥数竞赛班,音乐培训班,英语课,舞蹈课……这不仅仅加重的孩子的学习负担,孩子也没有真正的学习到东西,剥离了孩子最纯真的创造,质疑的能力 其次,是中学中学时代各种考试占据了学生所有的时间不仅仅在学校老师会有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还划分了重点班与普通班,并且是滚动式的,让学生很有压力!并且,让普通班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重点班的学生好,会有自暴自弃的感觉。

而重点班的学生也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让学生们产生了距离感,不易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最后,是大学,相对于美国“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中国则是“严进宽出”中国的高考更是一纸定江山,但是一旦步入大学,学生就像大功告成一样轻松了许多一般不至于太差都会毕业,这样大学的竞争就相对小了很过,竞争小了同学们的压力也就小了,从某中角度讲压力小了,动力也就小了但美国则不然,在美国只要中学成绩记及格能交得起学费,就有继续深造的机会但入学后他们相对来说必须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修足相对较多较难的学分才能毕业 3、家庭教育的不完善 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建立的亲子关系融洽力较差,很多家庭还存在过于溺爱孩子的现象,孩子处理困难面对挫折的能力较差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也有误区,比较囿于社会现实和传统观念没有鼓励和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特长大多家长认为似乎不哭不吵不闹才是好孩子,事实上孩子有时不听父母的安排有反抗心理这是正常的,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家庭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精神家园,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

但是现在家庭教育缺少主动性似乎只围着学校教育转,优秀的家长应把握这一好机会,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学到学校所不能学到的东西,毕竟学校要照顾到大多数孩子的思想水平家庭教育不要限制孩子太多的自由,要学会鼓励孩子的特长2、 设立重点班的好处在高中分重点班是利大于弊的,理由如下: 第一,分重点班有利于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理念都超越时代,被现在许多教育家视为至理名言,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在高中期间设立重点班,便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体现……有利于减少两极分化现象 第二,分了重点班有利于使个体的竞争力处在同一水平上,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竞争热情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社会心理学》一书曾指出,每一个个体都会有期望超越他人的冲动与愿望,但若是竞争力相差太远,冲动便会被压抑,因此分重点班将基础相近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帮忙和进步,而且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以重点班的同学为目标,发奋学习,一旦超越目标,便会有一种莫大的激励性 第三,分重点班有利于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讲课快,对差生不公,讲课慢,对好生不公,好的学生会有吃不够的现象,而成绩差的学生会觉得吃不下,而老师也是人,他是很难做到两者兼顾的,这不正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吗?这既是浪费了成绩好的同学来学习新的东西,也浪费了成绩差的同学得到更多的知识巩固! 第四,分重点班有利于教育公平,现在社会各界都提倡要教育公平,而高中生分重点班就是对教育公平的体现。

我们所说的教育公平,是指一种相对公平,正如社会资源的分配,只能是相对公平,针对一个人的能力,特色,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配置,而分重点班正是将一群……相近的学生分到一起,配置以相对应的教育,以满足各种不同个体发展的需求,这不是恰好符合教育公平吗? 在国内台湾地区,重点班的设立是很普遍的,人的学习,理解,记忆能力完全不同,虽然是说有教无类,但将高低程度的人集合在一起,对高程度的人来讲是痛苦,对低程度的人来说更痛苦,对老师来说会造成精神崩溃那不为过讲课速度快,较深的课程内容高程度的同学应付自如,低程度的就在那呆呆的看着黑板,听老师讲自己听不懂的课,讲课速度慢,较浅的课程内容,低程度的同学也是应付自如,而高程度的也是在那呆呆的看着黑板,听老师在讲你不教我也会的课而老师呢?每讲解一个课题就要用两种模式,两种速度来讲课,甚至是三种因此在台湾读小学要毕业时有时会做智力测验,升到初中时,做为智力方面的分配,要升初二时,再以学业成绩的高低来分高,中,低三种班,《先说明,有些聪明人不喜欢读书也会分到低等班,不代表他们笨,而是他们很多数不想升中学再考大学,他们想读技术培训中学又好混又可以学,毕业后想工作有基本技术,若想再升学可考四年制专科学校》,但也不是就此定型,初二至初三期间,有些同学奋起直追从低等班跳到中等班或从中等跳高等都可以,老师可以举荐上去,除非他不去,而高等的也有可能往下跳中再到低,这不需举报,因为由不得你不去,怕你影响大部分人的学习节拍,但你还可以往上跳,只要你不怕累。

对老师来说更是一种挑战,但轻松多了,依照教的班的等级来安排讲课的深浅与速度就好3、 设立重点班的不利影响 很多人认为,设立重点班虽然有好处,可以帮助学生,老师很好的安排学习计划,但是,却存在了很多的误区:1、认为“重点班”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快速提高学生成绩,进而提高学校知名度 不可否认,集中优势学生和最好的师资力量,提供最优化的教学设备,确实能在短时间内运用“攻坚”战术,快速提高学生成绩,尤其是优等生的成绩,进而提高升学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这也是一些人尤其是学校领导不支持取消“重点班”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的危害更大,绝非升学率的些许提升所能弥补1)首先,“重点班”的设立容易滋生教育腐败不少家长认为,重点班纪律较好,老师也相对过硬,优秀的学生多,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出于虚弱心,也以自己的孩子能进“重点班”为荣,否则就会在重点班学生的家长面前感到低人一等因此,家长为了让孩子进“重点班”,会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等各种手段拉拢、腐蚀学校相关人员,可谓机关算尽无孔不入据2008年8月27日《新京报》载:陕西省宝鸡市店子街中学违规组织300多学生进行升学考试,依据成绩分班只因300多学生都有关系,光领导的条子校长就收了3袋子,找校长、老师的更不计其数。

人情风、后门风之烈可见一斑加上一些学校借“重点班”之名,巧立名目,以信息费、资料费、小班费等名目乱收费,更是屡为社会所诟病,成为滋生教育腐败的一大毒瘤2)其次,“重点班”的设立有违教育公平原则新《义务教育法》提出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是公平的,包括教学设备、师资水平由于诸多因素,目前城乡学校的差距还无法消除,我们暂且不管可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却要面对不同的教学资源分配,享受不同的待遇重点班”里,拥有严明的纪律,本校最先进的教学设备,精挑细选的各科老师,学校提供的各种丰富资料,来自领导、老师、家长的殷切希望……这些明显有违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3)再次,它导致学校间的恶性竞争 在片面追求分数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学校把“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置换成了“升学率是学校的全部”,于是,分数凌驾于一切之上,别的什么都不再重要兄弟学校之间不是资源互补,互通有无的合作关系,而是势如水火,大打生源争夺战、师资争夺战、名次争夺战……2、认为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容量大、进度快,适合教基础好的学生;有的教师喜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适合教基础较差的学生。

因此,快慢班分别委以不同的老师,正是量才而用而事实上,这种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首先,教师教学行为虽然受其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技能与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但还与教学实践及智慧、所应对的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时密切相关给基础好的学生讲课,可以大容量、快进度,换了差生试试,一快他就懵了,你还能快下去吗?其实,正是在上述错误思想指导下的快慢班,使老师长期面对同一类型的学生,才导致了教学行为的单一可见,快慢班的存在对老师不仅不是量才而用,而是妨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其次,“重点班”的设立诱发了教师之间的矛盾重点班”的学生基础好、学习自觉,违纪现象较少,学校领导也比较重视,各种教学资源可以优先使用,容易出成果……总之,“重点班”的管理上省心,教学上安心,评先上放心,待遇上称心老师们都希望教“重点班”而不是“普通班”,在争夺“重点班”任教资格中,在评先的先后上,在付出与收获的不均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