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王力语言学史(一)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91KB
约108页
文档ID:50767020
王力语言学史(一)_第1页
1/108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语言学一代宗师——王力王力 王力(1900-1986)字了一, 广西博白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 基人之一,杰出的语言学家、教 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诗人 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 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等 ,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 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 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 学等校任教授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 联系在一起的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五十 余年,先后开设过二十多门课程他写出来的讲 义,就是他的科研成果所以常常是一上完课, 他的讲稿就可以送出版社出版,而且多是高水平 的专著如《汉语音韵学》《中国语文概论》 (后改名《汉语讲话》)《中国现代语法》 《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诗律学》《汉语史 稿》《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以及他主 编的《古代汉语》等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这部书是我国 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是王力1962年在北京大学第一次担任这一门课所用的讲义上完课后,讲稿就在《中国语文》杂志上连载,随后由出版社出版在这个语言学著作层出不穷 的时代,这是一部有特色的语言学教材 它详尽地论述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及研究成就,对我国两千多年来语言学遗产给予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总 结,重点突出,资料详实。

我们语言学史32课时,此教材篇幅长短刚好适合前 言要点 1、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3、传统“小学”的含义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 史时期的语言学 先秦: 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 汉魏晋:文字学训诂学建立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清代: 古音、文字、训诂以及语法研究全面发展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 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的兴起; 修辞学的兴起; 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先秦: 只有零星的语言学方面的观点汉魏晋:文字训诂成就巨大有四部语言学专著:《尔雅》第一部语言学专著,训诂学之始《方言》西汉扬雄,方言学第一部著作,训诂著作《说文》东汉许慎, 古代第一部字典(字书),文字学之始《释名》东汉刘熙,第一部汉语语源学著作,声训专著,训诂著作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明代音韵学研究兴起;1、齐梁时代发现汉语四声;2、唐宋时代36字母的创制(声母);3、宋代等韵学(分析汉字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4、重要的韵书: 隋陆法言《切韵》193韵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206韵 第一部官修韵书,最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19韵,北音韵书的创始,对传统韵书大胆改革,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清代古音训诂文字以及语法研究都取得巨大成就:古音: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 、王引之、钱大昕等学者都取得辉煌成就 文字训诂:对《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等进 行校勘考证研究,使古代语言学著作得以发扬光大 语法:我国古代语法研究一直不成体系,只有一些片断 言论,没有专著清末马建忠著《马氏文通》,这是 我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建忠曾留学法国古文功 底好,又通拉丁语、法语西洋语语法完整系统,语 法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受西洋语法的启 发,马氏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五四以后五四以后的现代语言学一方面继承了古代语言学的 传统,另一方面,开拓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音韵学的突破:由于汉字不表音,依据反切,不能 确定某个字在某个时期真实音值在音韵研究方面, 还需要新的工具和方法五四时期,西方语言学理论 和研究方法开始大量流入中国以瑞典语言学家高本 汉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学家带来了“音标”,这对于中国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使得原本已经 到了“山穷水尽” 之时的古代音韵学研究,又让人看到 了“柳暗花明”的前路语法学、修辞学、方言学等的兴起在《马氏文通》的影响下,兴起语法学的研究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修辞学著作, 从此,修辞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比较全面地描写了吴 语的语音系统,并和古音、国音做了比较这样的方 言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影响很大十九世纪末就有西方传教士深入西南地区,开始了 对少数民族语文进行调查抗战时期,一些语言学家 迁移西南内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做了一些调查建国 以后,对少数民族语文的调查得到了更大发展二、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这是带有褒贬性的两个概念 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 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语言理论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方面的研究是语文学还是语言学,语言学界一直有争论由于古人总是把古代语言文字学 放在经部(古代图书分经史子集)之中,因此后人认为 它是“经学”的附庸,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人提 出19世纪以前,中国还没有语言学只有语文学的观点。

这种看法是受西方的影响产生的在西方的语言学史著作中,没有中国语言学史原 因在于:一方面汉字难学难认,使得外国语言学家很 少也很难研究中国的语言学史;另一方面,我国语言 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也很少,向国外介绍我国语言学 史的就更少了因此,欧洲语言学界认为语言学科建 立于欧洲19世纪初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 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的“语文学”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说:“中国在五四以前 所做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的范畴把中国 数千年的语言研究看作语文学,明显受西方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是语言学还是语文学呢?王力认为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对象是文字,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都属于语文学的范畴现代语言学界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成就非常大,如扬雄《方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 “通语”和“方言” 的概念;《说文解字》即使放到世界语言学史上去看,也是一部辉煌的语言学著作我国 语音研究也是比较早的从汉末开始,兴起了语音研 究古代语音学家分析出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 统清代语言学家顾炎武等人的研究方法比较科学, 成绩也是十分杰出的虽然自古有人认为古代文字研究是“经学”的附庸,而 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兴起是为解经服务的,这是事实, 汉代讲解儒家经典方面有许多问题,于是训诂学和文字 学就发展起来。

但是,任何一门学问的兴起,总是有它 的目的外国古代语言学的兴起也是为古典文献服务的 因此我国古代语言学的研究,开始是为解经服务,是为 了解决实际语言的问题,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应 该说是对的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成就,并认为我国古 代没有“语言学”而只有“语文学”总之,对于我国古代语言研究,我们既不能否认古代 语言学成就,也不能过分推崇,盲目夸大我们要历史 地去衡量前人的得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三、传统“小学”的含义在古代,小学一词的含义比较复杂西周时期:“小学”这个名称最初跟学校是有关 系的《大戴礼记》云: “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 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宫也又《汉书·艺文志》 “古者八岁入小学可见,“小学”是指初级学校,即 八岁以上的幼童读书的学校周代教育制度中,八岁入小学,老师教他们六书 许慎《说文解字》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 国子,先以六书周代小学教“六书”,也就是进行识 字教育书就是书写,识字 识字是小学里的事情, 所以周代把识字的学问称为“小学”汉代:把语言文字学叫做小学在汉代,“小学”这个概念产生了新的意义 识字成为专门学问,“小学”也就成为一门“学科”-文 字学的意思。

《汉书·艺文志》中“小学”自成一类,“小学类”只收 字书《艺文志》说:“凡小学十家,三十五篇小 学”己成为一“家”之言,其内容全都是蒙童识字课本 可见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本,也即语言文字方面 的学问小学附庸于经学,以经学为大学,故称语言 文字之学为小学汉代所说的“小学”实际上只限于文 字学,它的具体内容包括解释文字的形体结构,“通知 古今文字”,以及“正读”字音等 唐宋以后指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在《隋书·经籍志》中,“小学”这个概念又进一步扩大其内容除字书之外,还包括训诂、音韵等方面 的著作《旧唐书·经籍志》把《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等一系列训诂书全部列进“小学”一类,从此,“小学”的基本内容才确立下来,即通常所说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也就是古代语言学补充说明:清末章太炎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为“语言文字之学”,这就标志现代语言学的开始,而太炎先生则被公认为“语言文字之学”开山大师总之,“小学”就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研究对象是文字 因为每个文字具有三个部分: 字形、 字义、字音 所以传统“小学”分为三门: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文字学研究文字的形体结构-字形;训诂学研究文字的意义-字义;音韵学研究语音-字音。

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古代语言学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识字为明 经,明经为了致用汉代重视儒家经学,只有读好儒家 经书才能做官为了让学子正确理解经书,朝廷在太学 设立经学博士讲解经书,讲授经书必须正确,所以研究 词义的训诂学在汉代率先兴起第一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训诂的意义训诂学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训诂这个词很早就有最初单称为“诂” 或 “训”诂”亦作“故”汉代以后,才合称“训诂”,亦称“诂训”,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 、 “解诂”,就是解释古书词句意义训、诂分用,各有含义,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合用,都笼统地属于解释字词意义的工作所以近代著名学者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2、训诂的方法训诂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解释的方法 分为互训、反训、声训、形训、义训、递训等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的训诂方式如“宫谓之 室,室谓之宫”,先秦“宫、室”是同义词,互相训释 语言里有很多同义或义近的词,在训诂书里往往采用 这种方法解释词义,避免用繁琐的语句作说明如: 老,考也;考,老也。

更,改也;改,更也追,逐也;逐,追也 寄,托也;托,寄也这些都是互训的例子这种方法固然简便,但遇到 两者意义不完全相同,解释就不太准确所以现代辞 书尽量不用互训的方法,而代之以精确的说明反训,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有些字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义,如乱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如《尚书》:“乱而敬”, “乱,治也以治训乱,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即用反义词注释这种现象,在训诂学中叫做“反训 ” 其实这是由词义的引申、扩大或缩小导致的又如: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尚书》乱:治乱臣”善于治理政务的大臣事奉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敢:不敢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忍:不忍 声训,用声音相同或相似的字解释,如“衣,依也”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赫赫明明 《诗·大雅·常武》斤斤其明 《诗·周颂·执竞》 《尔雅》注:“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明察的样子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 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 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第一节 语言研究的萌芽本节要点 1、先秦文献中的文字解释 2、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 3、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1、先秦文献中的文字解释先秦时代有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应该是有的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因此造成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有隔阂,也就需要解释和疏通,训诂由此兴起训诂学 源远流长,它的萌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