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土家族“打镏子”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5.12KB
约10页
文档ID:208376352
论土家族“打镏子”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1/10

论土家族“打镏子”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土家打镏子俗称“打家伙”,是土家族 一种独特的民间器乐打镏子用独特的演奏技术,模 仿出山的呼唤,水的流声,鸟的鸣喉,俦的驰骋等各 种自然声响,使人如临其境打镏子创意来自于大自 然,乡土气息浓,演奏奇特土家族人的打镏子反映 着土家族人浓浓的生活情趣,他们以自己这种特独的 艺术形式S示了 土家人乐观向上和热情奔放的大无畏 精神这反映了土家族的人们的聪明才智打镏子艺 术不仅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别样的音乐美,同时也为人 类的艺术史添上了其精彩的一笔将土家族的这种打 镏子艺术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将其绘声、绘神、绘 意的特点引入音乐课堂,这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 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情趣,都大有裨益, 同时,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增强了其民族自尊心 和爱国之心湘西位于湖南省西部的四省边区,是土家族和苗 族的聚居地,这里以优美的自然风景、朴素的民族风 情和丰富的民间音乐而闻名如土家族的“打镏子”“咚咚喹”、摆手歌;苗族的猴儿鼓、苗歌等土家族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土家人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但由于土家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在土家 族聚居的湘鄂川渝黔边区,大多数土家人已不会讲土 语,而唯有湘西龙山县境内的土家人,至今仍普遍使 用土语并保留着古老的土家生活方式及音乐传统,因 此这里的一切显得更加神秘。

本人是地道的湘西土家人,来广州从事中小学音 乐教育多年土家族古老的“打镏子”在中小学音乐 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及好 评著名的土家族曲牌《锦鸡出山》作品也在二十世 纪九十年代末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以下简称“白 云区”)闪亮登场,由神山教师代表队伍组成的“打锻 子”队伍,多次活跃在白云区民间艺术舞台,这丰富 的民族音乐和朴实的土家风情使白云人不能忘怀但 真正了解“打镏子”的内涵及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的人不是很多,为了推广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及促进 其在现代艺术教学中的应用,为了传承民间艺术文化, 实现文化发展多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论述土家 族“打镏子”的艺术特征及其在现代艺术教学中的应 用打镏子”简介及其艺术演奏形式由于土家人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原始的聚 众狩猎、刀耕火种的生活,在生活中土家先辈常用敲 击鼎罐、竹梆、大锣、小钹等东西来恐吓驱赶野兽、 守护庄稼,这种原始的敲打,便是“打镏子”节奏、 节拍的雏形后来渐渐丰实发展成为当地著名的打击 乐,在土家人传统的节日、娶亲、嫁女等活动中,它 是必不可少的民间喜乐当地人称“打镏子”为“打 家伙”,“家伙”是农用工具,是铜制器具的总称;“打 镏子”又叫“齐钹哈”或“五子家伙哈”,“哈”即“打” 的意思。

主要乐器有头钹、二钹、马锣、大锣等打镏子”分为三人镏子和四人镏子,其中三人 榴子由头钹、二钹、大锣三件青铜乐器组成;四人镏 子是在三人镏子的基础上加入马锣在演奏形式上, 头钹用嗑击方法领奏,点子多落在强音拍,有“七、 其”音色在演奏中与二钹一起担任主奏二者在演 奏中音色多变、速度快、节奏紧,配合默契二钹有 “闷钹、高钹、边钹、扣钹”等花样,点子均落在弱 音节拍上,有“卜、配、仓”等音色而大锣于反面 敲击,多用于加花、填句,并有单锣、花锣打法,有 “呆、丁”音色而马锣则有“边条、重打、轻打、 揉打”之分,有“仓、当”音色,多用于填句和定段 扫尾,有“镏子骨架”之称在演奏形式上,因打镏 子各个乐器节奏配合的声部关系,当地土家民间以其 艺诀形式对其间关系作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如“头钹 二钹对面讲话,大锣故意打岔,只有马锣狗跳猫跳, 到处找些空与来插”二、将“打镏子”的艺术表现特征与艺术教学相结合“打镏子”是土家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古老而优美 的打击乐曲牌,体现了土家人们的聪明智慧和审美情 趣,象征土家人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民族性格它以多 变的节奏、独特的音响、热烈的情绪而著称,把大自 然中的莺歌鸟语、俦叫虫鸣、山泉叮咚表现得淋漓尽 致。

这里分析的曲牌以四人镏子为主打镏子”曲牌 的音乐主题表现,一般集中在曲牌结构中的头子部分, 利用各种乐器的特定音响,描绘和模拟自然界各种各 样的景色以现存的近百个镏子曲牌的表现内容来概 括,“打镏子”的艺术特征大致可分为绘声、绘神、绘 意三大类在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中,重视的是教师的教, 而学生的学往往被忽略,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 地位在现在的许多中学音乐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 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更有学生反 映讨厌上音乐课,因为音乐课无外乎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我国音乐教育的中 心正从单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学 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祌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上在信息时代,尤其是多元文 化的兴起,我们必须坚持艺术的正直和高尚的核心价 值观作为艺术学科的教师,我们不能拒绝多元文化, 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把民间 艺术与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相融合,是教师们提高课堂 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打镏子”在音 乐教学中有以下三种应用:1. “打榴子”的艺术表现特征__ “绘声类”促 进学生学习兴趣特征一是以模拟和表现自然界动物的叫声和行为 声为乐思创作的曲牌,称之为“绘声”,此类曲牌代表 有《蛤蟆闹塘》《喜鹊闹梅》《锦鸡出山》《八哥洗澡》 等。

如在曲出鸡婆下蛋后报信的叫声,其节奏如下II: 咯呆呆咯呆当?蚺?当?蚋刹凡?当卜七卜当卜七 卜当:II咯呆呆咯呆当卜七卜当:II此节奏酷似 鸡婆下蛋与鸡群交替打鸣的叫声,在不言不语中,烘 托出六畜兴旺的生活场景小学生都有好奇心,喜欢动物,模仿能力特强, 只要你把“咯呆呆咯咯呆”示范一次就能吸引大多数 的孩子,他们就会跟着模仿还会创新其他的节奏,此 时教师不需要讲太多,一些很复杂的节奏学生也能掌 握孩子们不是喜欢这些节奏学习,而是喜欢熟悉的 t鸡和小鸡他们不会忘记母鸡叫鸡崽崽原来也是有 音乐的,听后耳目一新,仿佛置身于土家山寨优美的 自然环境中,处在无拘无束、欢快和谐的美好生活中 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对音乐的学习兴2. “打镏子”的艺术表现特征__ “绘祌类”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镏子曲牌中,以人和动物或想象动物的一切神态、仪态作为创作动机而创作的曲牌,采用拟人手法 把人物的神态表现得非常逼真,故作“绘神”在上五 年级音乐下册第四课《人与动物的故事》这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让孩子们先观赏一下作品《野鹿叼花》,乐 曲是通过“打镏子”特殊的音响造型产生的音响组合, 象征某种远近前后的空间感,表现了人和动物的“神 态”,多变的节奏和交替节拍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2/4、3/4拍,如曲中的一句II七卜卜七卜卜?蚱叩?七 卜卜?虻辈返?七卜当卜七卜当卜II :当卜七卜当 卜七卜当卜七卜?虻辈返保骸?生动地刻画了喜鹊在树枝上锕娜多姿、弄花作舞的倩影欣赏完后,可以 把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进行改编演奏,学生尤为活 跃,创新出很多种表演形式又如“打镏子”代表作品《瞎子过沟》中细腻地 表现旧社会饱经风霜的贫苦盲人沿街乞讨的凄凉祌 态,当乐曲演奏到II: 丁可丁可丁卜卜?虿植菲卟凡 郑骸?用马锣短促的音色暗示盲人拄着拐杖在青石板 路上行走时突然遇到了沟而停滞不前的情景而在曲 终处的一句II 丁可仓拍丁可仓拍?蚨】? 丁可丁 可丁可?蚊《?可丁 II的节奏造型,把盲人跨过沟后 欣然而去的神态表现得非常清晰,有闻其声如见其人 之感整曲丰富的节奏层次、多变的音响造型,把盲 人的艰难步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产生 强烈的共鸣,催人泪下;其意境之深刻,给人臆想, 令人回味课文与这些代表作品的结合,使学生乐于 倾听,并愉快地参与“音乐节奏讲故事”的方式,建 构起学生个人体会,大大激励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 思维能力3. “打镏子”的艺术表现特征__ “绘意类”促 进孩子德育成长土家族“打镏子”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绘,着 重刻画人的内心世界,以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与美好 愿望的创作动机,故称“绘意”。

主要通过渲染热烈的 情绪气氛,烘托热闹的场景为主要内容,多以五人吹 打为主要演奏形式,即在四人镏子的基础上加入唢呐 吹打合一,其节奏明快、音响明丽,且吸引了汉族戏 曲打击曲牌的表现特征其气氛热烈、手法细腻,表 面为写实,其实是写虚(即写意),把大自然的美推向 写意化五年级下册第三课《多彩的乡音》就是很好的素 材,我们在了解我国常用的打击乐器教学中,通过欣 赏“打镏子”作品是最完美的选择,首先打、拨乐器 比较齐全,作品都贴近生活,都能打动人心,能震撼 孩子们的心灵,是我们了解民间艺术的最好途径,也 是我们学科教学的很好应用如曲牌有《吉祥如意》 《安庆调》《四门进》《双凤朝阳》等作品特别是《鲤 鱼飘滩》中描绘了一群鲤鱼逆水而上、劈波斩浪、勇 往直前的情景在前奏中的一句II:七其卜卜七其卜 卜??当卜七卜当卜七卜:II的钹音其运钹速度快 捷、音响清晰,与鲤鱼在急滩上激流勇进的拍水声无 异,渲染了 “鲤鱼跃龙门”的热闹气氛该曲牌从另 一侧面表现了土家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畏艰辛、 劲勇拼搏的民族精神我们在学唱不同民族音乐的同 时也了解民族音乐中的一些乐器及曲牌,土家族“打榴子”音乐的艺术特征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让我们的课 堂更为生动,是点燃孩子心灵的艺术火炬,让学生深 层次地体会真、善、美。

总之,土家族“打镏子”拥有丰实的内涵、别致 的风格,是土家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它的艺术特征一 直围绕在土家人的艺术思维和审美形态上自然的生 机蓬勃被它描绘得惟妙惟肖,充分展示了土家人的文 化底蕴和聪明才智,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的一块纯净 的瑰宝,也是土家音乐文化的精髓,将随着历史的发 展而源远流长将“打镏子”艺术应用到现代小学音 乐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的设计,把绘意、绘声、绘神 等特点引入音乐课堂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 自己民族的音乐,热爱自己民族的音乐让学生由情 感上升为审美,在趣味中建立学习兴趣民间艺术在 现代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探索性,也是我们全面落实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是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0的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形 式参考文献:[1]龙泽瑞.土家族打镏子[M]//保靖县县志办公室. 保靖县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2澎秀繁.土家族挤钹牌子[M].成都:四川民族出 版社,1987.(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罗岗村小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