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以人教版必修Ⅱ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为例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4KB
约5页
文档ID:486089361
——以人教版必修Ⅱ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为例_第1页
1/5

——以人教版必修Ⅱ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为例 一、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史料鉴于高一学生文科知识储备不足和阅读体验欠缺的短板,通过筛选后确定了如下三组史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史料1-1:当罗氏大选获胜预备就职的时候,正是全国金融界陷入绝境之际空前的恐慌笼罩在一切人的心头,尽管是百万的富翁,一下子说不定也会成为贫无立锥的穷小子真正的穷小子和中产阶级更不必说虽然没有飞机的威胁,没有大炮的恐惧,可是这生活问题的严重,当真比在前线还要恐怖些过惯了穷日子,今天不管明天,自然还能照样生活,这在繁荣尖端翻觔 ( 即“筋”)斗下来的美国人,的确是感到从未有的灾难了! ——孙慕迦编著《美国经济复兴与政策》,台湾,正中书局,1937年史料1-2:This great Nation will endure as it has endured, will revive and will prosper. So, first of all, let me assert my firm belief that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 nameless, unreasoning, unjustified terror which paralyzes needed efforts to convert retreat into advance(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3月4日,发表“无所畏惧”就职演说时的讲话:我们的国家过去经得起考验,今后还会经得起考验,复兴起来,繁荣下去。

因此,首先,允许我申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做的努力陷于瘫痪史料2-1:史料2-2: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主要是由社会总供给,也就是生产领域和社会总需求即消费领域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社会总需求是由个人消费、国家工程投资和对外出口三部分构成的国家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努力启动内外三大需求,通过扩大消费、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生产,最终的目的是使生产和需求两个环节大体相当,就不会造成以生产过剩为突出特征的经济危机,保证经济平衡健康地发展史料3-1:部分资本家在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史料3-2:罗斯福说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R”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二、 铺设场景 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教学中对情境的创设和理论脚手架的搭建尤为重要[2]何成钢 张汉林 沈为慧等著:《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95页2],这是因为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3]王传明:《浅议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北京:《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第157页具体到历史学科就是要通过历史材料引领学生进入历史场景中使学生感同身受的去思考历史问题史料1-1反映了大危机时期美国民众的心理状况,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这场危机的影响与破坏力与史料1-2相结合能更全面的反应危机时的美国社会状况,尤其英文史料的选取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三、 他山之石 借助已知与新知的重叠四、 多维视角 达到广度与深度的培养一、临危受命师:我们说罗斯福当选总统是“临危受命”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说出“危”的具体表现通过本问使学生在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在感受罗斯福总统“临危受命”的境况中为随后的新政措施理解打下基础二、对症下药师: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危机就是危险当中蕴含着机遇,今天学习本课正是因为罗斯福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扭转了危机局面。

请同学们完成图表并加以识记,限时10分钟图表设计解析:熟悉课本基础知识,强化记忆效果在完成课本知识梳理的同时承前面临危受命的设计,启接下来对凯恩斯经济主张的理解,达到承前启后的效果二战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症结突出表现为生产大于市场需求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就是要改变生产大于市场而为生产与市场需求大体相当其关键在于:运用政府的力量在启动需求的同时,还要抑制过热的生产师:请结合史料3分析图表中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小组讨论结束后,推选代表发言史料运用解析:从危机表现到新政措施再到凯恩斯经济主张,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论层面,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够有理有据,同时有助于理解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思考:“广泛的行政权”是什么含义?有学生思考回答:纠正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弊端,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教师指出:这也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补充:总统行政权力的扩大表现为联邦官僚机构的扩大原来美国并无总统办事机构,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为了应付日益庞杂的国内事务和国际危机,1939年获国会同意,正式设立总统办事机构,以协助总统履行义务总统行政权力扩张的另一种表现,是联邦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战后美国历届政府,不仅继承了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而且扩大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规模和内容,并使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由战前的针对严重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这种特殊条件下采用的非常手段,转变为经常性的制度。

而联邦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在总统领导下进行的,从而正式确立了总统对经济的领导权在罗斯福“新政”以前,立法权基本上掌握在国会手中从罗斯福“新政”起,特别是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由于权力和责任日益集中到总统身上,国会的重要议事日程基本上由总统决定,总统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预算咨文”、“经济报告”和各种专门咨文成为国会立法活动的指南补充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坚持适度的原则,增强防范意识,避免过度行为新政”议评:结合史料5、6回答如下问题:1、 所谓“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2、 “旧民主秩序”是指什么?3、 由此可见,新政的前提是什么?4、 新政的实质是什么?5、 如何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史料5、6设计意图:对新政本质形成正确认识,提升学生的对比归纳能力,为本课小结奠定基础课堂小结:罗斯福新政背景:大萧条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内容:财政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特点: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影响:经济/直接-政治/间接-制度/深远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课外阅读: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材料1 批评家往往说他是独裁者,是个革命家,是会彻底推翻美国现行政治制度的有的人把罗斯福比作希脱勒、蒙索里尼、斯大林,右派的人说他是个社会主义者,是个共产党,而左派的说他是投机家,是伪君子。

……这些批评,都不很客观罗斯福总统配不上做个社会主义者,他不愿做个独裁家罗斯福至多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新政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续命剂……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及挽救美国传统的私有制度及竞争制度……他承认现行社会制度中的病点,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没有希望把它全部扑灭后再来建造新政并不是为某一个特殊阶级谋利益,也不是要把资本制度,连根倔起,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新中华》,4卷17期,1936年9月材料2 诚然,新政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但是,不要忘记,12年来美国的工人阶级和黑人从罗斯福总统手中所得到的经济保障和政治权利比从美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总统手中所得到的都多,这还不够说明罗斯福总统的对内政策是一种高度民主进步的政策吗?——乔冠华《民主的巨星坠了》,《新华日报》,1945年4月20日材料3 我们得感激罗斯福,因为他找着一个最温和而且代价最小的来解决现代社会秩序中矛盾的方案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他特殊的传统、特殊的问题,在答复共同的时代课题时,也必然有他特殊的方式。

可是若是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不虞威胁,不虞匮乏,信仰和言论有充分的自由,则我们不能不承认,不论各国解决这共同的课题的方式怎样不同,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费孝通《20世纪的危机与罗斯福》,《新中华》(复刊),3卷7期,1945年7月材料4 新政所表现的是联邦集权趋势的加速进展,但我们不能说联邦集权已经减灭了各州或地方政府的地位,甚至说美国脱离民主政治而倾向独裁有人抨击罗斯福是个独裁者,这正如过去有人说杰斐逊、林肯和威尔逊都是独裁者一样,简直不值一笑罗斯福总统运用的权力远较宪法制定者所计划的权力大,较世界上任何民主国家元首的权力也无逊色但我们不能说这些权力已被他一意孤行地运用,或者说美国人民的自由不像别人执政时那样有保障罗斯福是运用他争取来的权力去确保他的“居中偏左一点”的政治立场,去实行他的自由主义的“新政”给予美国的改变和扩充,较以前150年间的改变和扩充更多更大,可是这种扩充和改变都是向着民主自由的路上迈进的——陈光泽《居中偏左一点——罗斯福新政12年》,《新中华》(复刊),3卷7期,1945年7月【材料解析】上述三则材料涉及时人对罗斯福新政的几种不同评价,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肯定者中,其评价的角度也不尽相同。

比如,马星野从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乔冠华则从社会民主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民主行为;而费孝通把罗斯福新政置于世界历史之中来评价,主张全人类在解决所面临的类似问题上,都应从中汲取政治智慧与其他几则材料不同,最后一则材料从罗斯福的政治立场方面来评价新政这几段材料的选取是为了便于学生全方位地看待罗斯福新政因以上所选的史料与材料,面广量大,其目的是供读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及学生的学力水平与学习兴趣故作为课外阅读提供给学生教学反思】基于丰富的核心史料的课堂教学,既可以高效落实历史课标的要求,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显著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历史学家,能够依据一定的史学理论进行历史现象的分析,应该是历史教师不断的追求进行史料教学,因此本课主要通过史料的呈现为学生提供可以发挥的思维空间,同时力求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进而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的根本变革但史料搜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备课时总觉得已有的史料资源很难满意教学设计的需要,因此,仍需不断努力去完善教学资源库史料的运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要提升教学效率的,选取上一定要突出不同的角度,通过多元化的史料才能增强说服力,增强信度。

在对比中,符合学生认知常识的情境中自觉升华对知识的把握,达到历史教学深入浅出的目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