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痰、瘀论治儿童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患,属于祖国医学哮 喘、哮证范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过敏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为气道 慢性炎症和气道的高反应性,提出以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作为预防和控 制本病发作的主要药物,颇有捷效,但副作用明显且远期疗效不理想 故从祖国医学中探求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对哮喘 病机的传统认识是正虚痰伏,外邪诱发笔者根据多年临床观察,提 出本病的发生发展与风、痰、瘀关系密切,并由此着手探讨儿童支气 管哮喘的病理机制,提出干预手段,临床应用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1.风、痰、瘀的形成与致病1.1风与哮喘风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即外感风邪,是六淫之一临床观察发现, 外感风邪是导致儿童哮喘的发生和反复发作首要原因外感风邪包括 异常气候、异物异味、粉尘、花粉、囁虫等,儿童哮喘每因外感风邪 所触发,发作前有鼻痒、眼痒、鼻塞、喷嚏、流涕和咳嗽的先兆症状, 此是风邪为病所致另外,哮喘可因情志急剧变化而引发,发作时呼 吸有声、气道挛急、胸闷如窒,且发作迅速,时发时止,符合风“善 行而数变”和“风胜则动”特点提示风为哮喘发作的重要病理因素风的产生与致病与肺、脾、肝、肾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其中,外风为 患,主要责之肺脾患儿肺脾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外风,若外感风邪 或进食海鲜发物,邪蕴于肺脾,引动伏痰,肺失升降可致哮喘发作 内风的形成主要责之肝肾因“肝主风”,患儿情志失调,郁恼伤肝, 肝阳化风,木火刑金,肝风引动伏痰,肺失宣降,风摇钟鸣而哮喘发 作如《读医随笔》曰:“凡病之气结……哮喘……皆肝气不能舒畅 所致也”另外,内风的形成又与肾相关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 本,内寄元阴元阳,主宰先天禀赋、生长发育哮喘患儿先天禀赋不 足,具有特应性体质,易生风化痰古代医家对此已有认识,如宋代 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述:“此症有苦至终身者,亦有母子相传 者”,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称哮喘为“幼稚天哮” o现代医 学亦发现,哮喘患儿及家族中常有湿疹、尊麻疹等病史,且有实验证 实哮喘患儿即使临床无肾虚症状,其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功能也 低下,潜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改变1・2痰与哮喘从病机上看,痰为哮喘之宿根,此为先贤普遍所共识如朱丹溪认为 哮喘“专主于痰”,《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 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王肯堂谓哮证“以胸中多痰,结 于喉间,与气相搏,随其呼吸呀呷于喉中作声”从临床哮喘发作特 点来看,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互搏,壅塞气道而致喉中 漉漉有声或痰鸣如吼,气息喘促,胸闷如窒,为外邪引动伏痰的结果 若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哮喘发病过程中,有大量炎性细胞、炎性介 质、细胞因子和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的产生,导致气道慢性炎症的形成, 而这一过程及该过程中所产生的多种物质皆可理解为中医“宿痰”的 形成宿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 伤,使肺、脾、肾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 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液蒸化故肺、脾、肾功能失常,均可 致水液代谢障碍,聚湿停滞于肺而成痰如《内经》曰:“肾为生痰 之本,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又如陈修园之总结“痰之本, 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 肺” O1.3瘀与哮喘唐容川《血证论》中云:“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气 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又云“瘀血乘肺,咳逆喘促”哮喘患儿 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瘀血征象:从临床表现来看多有面色黎黑,口唇乌 黑,眼周发青,爪甲紫滞,指纹紫暗,舌青或有瘀点,舌质紫暗,舌 下脉络暗而怒张,胸闷、胸痛等症。
从血液流变学检查发现,患儿血 液粘滞,凝聚性高,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从病程来看,反复 发作,经年不愈,则“久病必瘀” o所以,瘀血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关 系密切,是导致哮喘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另一重要因素中医认为“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除赖 心气的推动作用外,尚与肺主治节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肺为气之主,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患儿哮喘反复发作,气 道挛急,肺气宣降失常,肺气不利则不能布津行血而致血行不畅,瘀 血内生而肺络血瘀日久,阻滞气机,影响津液正常输布,又致津液 停滞而成痰,痰伏于肺为外邪所触即成哮病综上所述,在哮喘整个病程中,风、痰、瘀既是该病的病理产物,又 是致病因素就三者关系而言,痰可酿瘀,瘀可致痰,风可使喘反复 发作,加重痰瘀,痰瘀互结又导致风有可乘之机,且三者能互化互生, 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成为哮喘慢性持续存在的重要病理因素 所以在哮喘的治疗过程中,针对风、痰、瘀的干预措施应贯穿始终2•从风、痰、瘀论治2. 1治风治风有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之别外风袭肺,邪在上焦,外感风寒, 痰饮伏肺者治当祛风散寒,化痰平喘轻者用三拗汤加减,重者用射 干麻黄汤加减。
外感风邪,痰热内蕴者治当清热宣肺,化痰平喘,轻 者麻杏石甘汤加减,重者定喘汤加减其中合并过敏性鼻炎见鼻痒、 喷嚏等症状者酌加辛夷、苍耳子、细辛;合并过敏性皮炎有皮肤瘙痒 者酌加地肤子、白鲜皮、徐长卿、苦参;合并咽喉不利者酌加蝉蜕、 制僵蚕;若风动气道挛急较甚,可选用干地龙、制僵蚕、钩藤,再甚 者则选用炙蟆蚣、炙全蝎以增熄风解痉缓急之力若风哮久作,气道 挛急持续难平,可酌加白芍、钩藤、五味子、甘草以平肝缓急理肺2. 2治痰哮喘治痰的原则是发时蠲除有形之痰以利肺气,平时杜生无形之痰以 断哮根哮喘发作期除有形之痰的方法有温化寒痰、清化热痰、燥湿 化痰、涤除顽痰之分寒喘痰壅,胸高喘满,痰涎稀白,舌苔白滑, 形寒肢冷者可选用杏仁、尊话子、苏子、白芥子、莱離子、干姜、旋 复花以温化寒痰;热哮痰壅,胸高喘促,痰液黄稠,身热面赤,腹胀 便秘,舌苔黄厚可选用胆南星、天竺黄、化橘红、浙贝母、瓜萎皮、 枇杷叶、黄苓、鱼腥草以清化热痰;痰湿壅滞所致喘息胸闷,痰多色 白,苔腻可选用法半夏、制南星、陈皮、茯苓、桔梗、枳壳以燥湿化 痰;反复咳喘、胸闷、痰液浓稠胶结,咯吐不爽可选用皂荚、稼石、 海浮石、海蛤壳、鹅管石以涤除顽痰。
哮喘缓解期应注重补肺健脾益 肾,使肺卫固、脾运健、肾气充实,则无生痰之源,达到预防哮喘的 目的2. 3治瘀《血证论》指出:“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则痰水自消 故在哮喘治疗中,及早体察到血瘀之征,灵活运用活血化瘀药物,不 但能在发作期,改善肺循环,促进血行,消除支气管黏膜水肿,减少 阻塞,起到很好的平喘作用,防止疾病的延续和转化,同时能够在缓 解期使气血流通,脏气平调,从而有效防止病情反复发作哮喘治瘀 之法,发作期用药宜偏清,缓解期用药应偏补病初瘀轻可单用虎杖、 郁金、川苛、降香等药,病久瘀重可联用上述药物或加当归、桃仁、 红花、丹参、川牛膝、刘寄奴,甚者可加三棱、莪术、蛰虫等破血逐 瘀之品另外,治瘀应不忘理气,可酌加青皮、陈皮、枳壳等,可使 “气行则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