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儿童文学资料整合 娄银娜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6KB
约25页
文档ID:16825508
儿童文学资料整合 娄银娜_第1页
1/25

第一章 儿童文学 一、儿童文学概貌: 1、 《伊索寓言》 (《农夫与蛇》 、 《狐狸和葡萄》 、 《龟兔赛跑》 ) 2、1658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世界图解》 ,标志着人们开始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特点 3、1697 年,法国学者贝洛《鹅妈妈的故事》 (《贝洛童话》 ) 4、1814、1815 、1822 年,德国语言学家和民间文学研究家格林兄弟《德国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格林童话》 ) 5、1835 年,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讲给孩子听的故事》 (《海的女儿》 《丑小鸭》 《豌豆上的公主》 《夜莺》 《皇帝的新装》 《坚定地锡兵》 《小意达的花儿》等) ,成为了现代童话创作的先驱者 6、1865 年,英国作家卡洛尔创作了第一部长篇童话《爱丽丝奇境周游记》 7、1922 年,叶圣陶在《儿童世界》杂志发表的《小白船》 ,是我国第一篇由作家原创的文学童话 8、1923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叶圣陶短篇童话集《稻草人》 ,成为我国第一本儿童文学作品集 9、50 年代,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 、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 、陈伯吹的《一只想飞的猫》 、洪汛涛《神笔马良》 10、60 年代, 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 、孙幼军的童话《小布头奇遇记》 11、80、90 年代,曹文轩的 《草房子》 ,秦文君的《男生贾里 》 《女生贾梅》 ,张之路的《第三军团》 ,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 ,郑渊洁的“热闹派”童话和冰波的“抒怀派”童话。

12、新世纪以来,幻想文学和成长小说 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 "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 (1)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能力 (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 三、 “儿童”释义 “儿童”泛指 0~18 岁的未成年人 (儿童≈未成年人) 乳儿期(0~1 岁) ;婴儿期(1~3 岁) ;童年期(6~12 岁) ;少年期(12~15 岁) 、青年期(15~18 岁)——这是儿童文学服务的范围 狭义的“儿童”指 6~12 岁的孩子(小学阶段) 1、本位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周作人、郭沫若、 ) 2、工具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 3、专为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提供和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四、儿童文学的范围 (1) 、经过收集理的民间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 、 《列那狐传奇》等 (2) 、经过改写,为提供儿童阅读方便的经典性***作品如《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燃烧的心》等 (3) 、内容新奇、有趣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 、 《鲁宾逊漂流记》 、 《巨人传》等 (4) 、非专为儿童创作,但为全世界所公认的优秀儿童文学读物,如《鹅妈妈的故事》等5) 、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如元代卢韶的《日记故事》明代萧汉冲的《龙文鞭影》 、清代程允升的《幼学琼林》等等; (6)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晴天有时下猪》 , 《水孩子》 , 《小布头奇遇记》 儿童文学:那些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及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五、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 相同点: 以语言文字为物质媒介 (具有文学的属性) 塑造生动、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评价、愿望 例: 邱勋《三色元珠笔》——对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曹文轩少年小说—— 以悲悯情怀表现未来一代的精神品格,重塑未来民族性格,如《草房子》 《弓》 《根鸟》 《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儿童文学与文学名著没有水准的区别。

区别的是儿童文学更有天真和梦幻,最简单地把深刻说完,最幽默地讨论了哲学,艰辛啦、危难啦、乃至生命的告终,都会诗意也好玩,不让你望而生畏,不让你觉得是高山和阻碍 (梅子涵语) 不同点: 1、目标指向的差异 童趣、游戏精神、神奇惊险纯真美、 定位于儿童能够并乐于接受上 变幻美、简洁美 平易、简朴、易懂、好玩 2、文化底蕴的差异 没有成人文学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表现出虚化的时空,淡化的背景,活泼的儿童生活3、社会功能侧重点的差异 重在教育功能 4、文学接受对象的差异 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儿童 六、儿童有什么心理、行为特征? 逆反心理、好奇心强、奇思妙想、好问、模仿、游戏 七、儿童文学有哪些明显的特点? 奇幻的想像、浅显具体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波折迭起的故事情节、简明易懂的道理、直接陈述的叙述,创作特色发展递进、强烈的游戏精神 八、儿童文学特定的表现内容: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想象世界 九、儿童文学三大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 1.1 母爱型: 内容: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作爱的传达,使孩子感受到爱的迷人和伟大 审美:审美感情的升华 审美基调:亲切温馨 爱的母题:通过作品来传达对孩子的爱,借此培养儿童的爱心 作品表现慈爱的母性,题材是母亲们感兴趣的话题,语言体现了母亲的慈爱。

(灰姑娘、白雪公主、女巫) 1.2 父爱型: 内容:直面人生,以现实的深刻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人生中的难题 审美:揭示人生难言与奥秘 基调:端庄深邃 爱的母题的意义:渴望母爱,寻求家庭和社 会的温暖,体现了人类现实性的一面,它起源于人的现实发展的需要 (小红马) 2、顽童的母题:张扬儿童活泼、顽皮、淘气的天性 内容:表现儿童的任性与调皮 审美:在意外的认同中获得审美的狂喜 基调:奇异狂放 顽童的母题的意义: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尽情翱翔的天地,体现人类的未来指向,是对现实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种深情的呼唤 (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梦游奇遇记、小飞人卡尔松) 3、自然的母题: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内容:以自然万物为表现对象 审美:在对自然的审美中形成超脱感和神秘感 基调:悠远率真 自然的母题的意义:给人带来超脱感,惊异感,亲近感使人感悟到在人类社会之外还有一个无比伟大的自然,感悟到自己与大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狼王洛波、黑鹿谜踪、猛狮爱尔莎) 十、儿童文学特定的表现形式 形式:“作家把反映在他主观意识中的客观存在表现出来的一种方法方式” 儿童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的组织构造或在物质显现(包含结构、语言、韵律、文体等) 。

儿童文学特定的语体色彩 ——浅显明白、具体形象、准确规范 叙述人语言:简单句、色彩感、儿童口语 人物语言:体现儿童惯用口头语,真实再现儿童的心理、性格、年龄特点 例: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小头爸爸躺在长椅上,呼噜噜,呼噜噜睡大觉,大头儿子在公园的草地玩,太没劲了他走过去推小头爸爸,可小头爸爸动也不动哼!气死我了!大头儿子朝地上看了看,忽然拿起一只大皮鞋,走到树下,卟,扔进树下的废物箱里;还有一只拿出来,把它挂在树上嘻嘻,大头儿子开心了,他回到爸爸那里使劲推,这下终于把爸爸弄醒了 十一、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儿童情趣:就是作品中所反映的儿童特有的行为、动作、心理、性情、兴趣、喜好、思想、感情等其根本特征就是儿童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感知外部世界 1、儿童情趣具体表现: 1)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都像人一样有眼、耳、口、鼻,能说话、行动、思考 2)很 Q,活泼可爱,顽皮捣蛋,鬼主意特多,扮鬼扮马,表情丰富,异想天开 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法则和思维方式,希望能融进大人的世界但大人又别想他们会跟你一样,也别跟他们讲深奥复杂的大道理 2、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 (举例说明儿童文学的各种美学特征是怎样表现的 P7) 纯真 ——童真美的表现。

稚拙 ——稚气、拙朴的、综合化、艺术化表现,稚拙美通过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来体现欢愉 ——“儿童文学是欢快的文学” 营构欢愉的手段:幽默与夸张、滑稽与变形 欢愉的美学效果 ——笑剧色彩 变幻 ——幻想、荒诞、动态美 质朴(《一个被劈成两半的子爵》 、 《田鸡卖泥塘》 、 《进城怎么个走法》 ) 第二章 儿童作家与儿童文学 第一节 儿童文学作家 (一)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 成人作家与儿童文学作家都必须遵循创作规律进行创作,具有较强的文学能力 1、讨论:如何理解儿童文学作家? u 他们作品的读者对象是儿童而不是成人 u 他们的创作活动必须以尊重儿童的审美特点及接受能力为前提 u 他们的作品必须得到儿童的确认 u 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儿童的历时性阅读中确定 2、儿童文学作家除了应该达到文学创作的一般要求以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 1)独特的精神气质 审美感知的独特性 ——儿童视角看世界 审美情感的独特性 ——儿童的情感和对儿童的热爱 审美想象的独特性 ——想象活动契合儿童的想象特点 2)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历 对儿童生活独特的敏感、有独特的生活经验、有独特的感受力 3)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审美想象力、幽默感、诗意及讲故事的才 (二)儿童文学的作家队 1、作家队伍的总体构成:成人、教师、儿童自身 2、儿童文学作家分为两群体、六种类 自觉型 :教育型、社会使命型、娱乐型 自发型 :童心型、儿童崇拜型、童年回忆型 (三) 、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创作 小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接近儿童的职业上风,同时加强对生活素材的认识和挖掘,努力突破教育者的固定角色,抓住儿童的天性特征和情感需要,去创造出真正走进儿童心灵、富有想象力和独特审美趣味的儿童文学作品 (四) 、儿童与儿童文学创作P30 刘倩倩(9 岁)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田晓菲《绿叶上的小诗》 、 《欢快的小星》 ,吴导(11 岁) 《有太阳真好》 、 (12 岁) 《我喜欢长大的世界》 ,郁秀《花季雨季》 ,韩寒《三重门》 ,蒋方舟(12 岁) 《正在发育》 ,窦蔻(6 岁) 《窦寇流浪记》……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接受 (一)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 儿童文学的主要接受对象是儿童,成人读者也是儿童文学的接受对象 成人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 ①角色需求(出于“身份”或“职业”的需要走向儿童文学) ; ②潜在童心的阅读选择(在阅读天性上、在文学心灵的深处与儿童、儿童文学有一种沟通、默契和认同感) 。

(二) 、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具有年龄的阶段性 1、儿童的年龄阶段划分: 婴儿期(0——3 岁) 、 幼儿期(3——6 岁) 、童年期(6、7 岁——11 、12 岁) 、 少年期:少年前期(13——15 岁) 、少年后期(15——18 ) 每一阶段的儿童都有相对一致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这种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儿童在文学接受中具有了相对一致的期望视野,接受能力,接受方式和理解能力 2、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接受的特殊性,把儿童文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儿童文学) 、少年文学 3、各年龄阶段儿童文学的特点: 1)幼儿期文学:游戏性、趣味性、直观性 内容方面:叙述话语的色彩感、动态描述,给读者直观感画面感 形式方面:图画故事、玩具化图画书、有香味的书 2)童年期文学:浅显性(主题浅显、语言运用浅显) 、故事性、趣味性(表现浓郁的童趣)3)少年期文学:真实性(本质的真实) 、深刻性(主题深刻) 、艺术性(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4、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具体条件的限定性 主观条件:阅读兴趣、艺术感知力、知识积累、文学能力 客观条件:文本对儿童的吸引力 5、儿童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 语言层:通过感官可以感知 语象层:借助语言描述,通过想象,复现文本形象。

语义层:文本的意蕴所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