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课程设计,江西冷水坑铅锌银矿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班级:090111学号:09011106姓名:方鹏高日期:2011-12-18,目录,一、区域地质概况1.1岩浆岩1.2构造1.3地层 二、矿床地质特征 2.1矿体形态及产状2.2矿石特征2.3围岩蚀变特征 三、矿床成因及探讨3.1成矿物质、流体来源3.2控矿因素3.3成矿模式 四、参考文献,一、区域地质概况,冷水坑银铅锌矿田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接带南侧, 武夷隆起带的西北部位于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外带, 武夷山银多金属成矿带北段矿田在区域构造上受华南褶皱系鹰潭 安远深断裂及鹰潭 瑞昌大断裂控制产于武夷隆起与饶南拗陷接壤处的月凤山火山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冷水坑银矿田出露的地层、岩浆岩、构造和矿床的地质特征分述如下1.1区域岩浆岩,加里东中晚期岩浆岩主要为混合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等, 为原地型或半原地型花岗岩燕山中期主要为浅成超浅成的侵入岩体, 岩性主要有花岗斑岩及石英正长斑岩燕山晚期则主要形成流纹斑岩和钾长花岗斑岩, 其岩体规模较小, 主要呈岩脉、岩墙、岩瘤或岩盆产出, 燕山晚期岩脉切割了较早( 燕山中期) 的岩脉与矿化关系密切的岩浆岩为花岗斑岩, 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 属于S型花岗岩。
含矿斑岩的岩浆结晶锆石LA-MC-ICP-MS U-Pb 加权平均年龄为155 Ma 左右, 说明与同期火山活动关系密切, 形成于中国东部陆内环境1.2区域构造,矿田北东向断裂主要有F1、F2 断裂( 图1) F1断裂分布于矿区南东角, 是区域性湖石断裂的中段部分沿断裂两侧有数米至数十米的挤压破碎带,裂带宽数米至数十米不等, 带内的构造岩有碎裂岩、角砾岩、碎斑岩、碎粉岩等, 构造透镜体发育F1断裂在晚侏罗世火山活动之前已形成, 控制了区域火山构造的边界断裂为逆断层, 具有先压后扭再张, 以压( 扭) 为主的活动特征F1断裂是冷水坑矿田重要的导岩导矿构造, 冷水坑矿田处于F1断裂的上盘, 到目前为止下盘尚未发现工业矿体F2 断裂分布于矿区中部, 为推覆构造震旦系上统变质岩被该断裂推覆至侏罗系上统火山岩之上( 图2) 带内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及构造透镜体发育糜棱 岩带多发育在断裂带较宽部位, 常见有炭质断裂破碎带中见有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及银铅锌矿化等F2断裂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鹅湖岭组火山岩喷发旋回以后、花岗斑岩入侵前花岗斑岩、流纹斑岩沿断裂带贯入花岗斑岩体与银铅锌矿体的产状均明显受到近南北与近东西向两组追踪断裂的控制, 从而显示F2断裂控制了岩体就位与储矿空间。
由于F1上盘震旦系上统变质岩的良好封闭条件, 含矿流体在屏蔽环境中得以进行充分交代、充填而成矿北西向断裂位于矿区北东, 分布于火山岩中, 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组成少数断层在平面上追踪呈“之”字形延伸, 显示张性或扭性特点该断裂形成时间相对较晚, 切割了鹅湖岭组地层、燕山中期花岗斑岩以及F2断裂等, 北西向断裂还充填 有燕山晚期流纹斑岩及钾长花岗斑岩脉体 层间断裂破碎带主要发育在矿区深部侏罗系上统火山碎屑岩夹铁锰碳酸盐岩、硅质岩等层位中层间断裂产状与火山岩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走向北东, 倾向南东, 倾角5°∽25°断裂破碎,带厚度从数米至40 m 不等, 平面上在130~ 136 勘探线厚度稍大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组成, 角砾成分主要有铁锰碳酸盐岩, 石英正长质角砾岩, 次为晶屑凝灰岩, 还见有闪锌矿交代长石(或铁锰矿物) 角砾形成闪锌矿“角砾”角砾形状有次棱角状 次圆状,少量见圆状等火山岩地层内的层间断裂破碎带为区内重要的控矿储矿构造1.3地层,区内基底地层是震旦系变质岩, 为一套巨厚的泥砂质夹火山碎屑物的复理石建造, 原岩经区域变质后形成黑云母石英片岩、石英黑云母片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变粒岩等。
盖层主要为侏罗系陆相火山杂岩, 局部分布有石炭系和第四系在矿区深部侏罗系上统火山碎屑岩夹铁锰碳酸盐岩层位中, 发育层间断裂破碎带, 为区内重要的控矿储矿构造, 层状铁锰碳酸盐银铅锌矿体即赋存于其中( 表1) 二、矿床地质特征,冷水坑矿田的成矿作用发生在碱性花岗斑岩及其围岩中, 矿化以银为主, 共生铅、锌, 伴生镉、金、铜、硫、铁、锰等组分经勘查全矿田资源量, 金属量银9800t; 铅锌385万t ; 伴生镉1.30万t; 金10.8t; 硫370.3 万t; 铁锰388.5 万t全矿田平均品位:Ag 176. 51 g/ t; Pb + Zn 2.55% ; Cd 0 009%; Au 0.078 g / t ; S 2. 47% ; Fe+ Mn 24%依据矿化特点与成矿作用的不同, 可以分出两种矿床类型, 即斑岩型和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这两类矿床在矿田内具有较为紧密的空间关系, 斑岩型矿化多在碱性花岗斑岩及其接触带内, 与碱性花岗斑岩分布相依, 而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化位于与碱性花岗斑岩接触的火山岩地层内, 隐伏在矿田深部两类矿床的主要矿化特征列于表22.1矿体产状及形态,斑岩型矿体包括银路岭、鲍家、银珠山3 个矿区( 图1) 。
可分为银铅锌矿体、铅锌矿体、金硫矿体、铜硫矿体等, 以银铅锌矿体为主, 矿体呈规则透镜状产于花岗斑岩前缘带、主体带及接触带附近, 部分产于岩体近根部带及外带火山岩中, 产状与花岗斑岩产状一致, 走向NE, 倾向NW, 倾角10°~50°矿体的分布与矿区中心式多阶段蚀变矿化叠加分布模式相一致, 沿赋矿岩体中心向边部的内带 接触带 外带, 依次产出绿泥石绢云母化带中的铜硫矿体、绢云母碳酸盐化硅化带中的铅锌矿体和碳酸盐绢云母化带中的银矿体这个分带模式也适合含矿岩体倾斜方向2.2矿石特征,矿石结构构造有自形晶结构、它形晶结构及压碎充填交代结构, 以浸染状、脉状及块状构造为主, 少量角砾状及条带状矿石矿物主要有银矿物及银金矿物, 硫化物及氧化物三大类, 为辉银矿、深红银矿及自然银、自然金、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赤铁矿等,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2.3围岩蚀变特征,本区矿体发生蚀变分带,斑岩银矿体中的围岩蚀变以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为主, 次为黄铁矿化和硅化主要呈面型蚀变, 分带性良好以含矿岩体为中心, 自内向外依次为绿泥石化带、绢云母化带和碳酸盐化带绿泥石化主要发育于含矿岩体内部及深部; 绢云母化发育于含矿岩体接触带的隐爆相岩石中, 尤以上接触带为主; 碳酸盐化主要发育于含矿岩体外接触带的晶屑凝灰岩中, 部分见于含矿岩体边部, 呈浸染状、条带状及网脉状分布, 选择交代长石斑晶, 呈现长石假象。
晚期主要有绿泥石脉、碳酸盐脉等线型蚀变迭加蚀变与矿化作用有密,切关系, 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硅化与金铜硫矿化关系密切; 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与铅锌矿化关系密切; 碳酸盐化、绢云母化与银矿化关系密切但层状银矿体中除碳酸盐化广泛发育之外, 当银铅锌矿化叠加时, 仅局部有弱硅化、绢云母化A g主要赋存于方铅矿和闪锌矿中, 平均含量分别为1254.6*10^(-6)和1153.1*10^(-6)A g在铁锰碳酸盐矿物及磁铁矿中含量低, 且变化大, 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6.3*10^(-6)和42.9*10^(-6)三、矿床成因及探讨,3.1成矿物质、流体来源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来自斑岩岩浆体系, 部分来源于地层,尤其是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地层3.2控矿因素,本区地处近东西走向的信江凹陷与北北东走向的武夷断裂束的结合部, 或者说是位于三个板块(华夏古陆、华南古陆与杨子古陆)的交接处, 区内断裂及与华夏古陆边缘古裂谷带走向一致区内北东向断裂主要有F1、F2 断裂,对矿床形成有控制作用断裂为逆断层, 具有先压后扭再张, 以压( 扭) 为主的活动特征F1断裂是冷水坑矿田重要的导岩导矿构造, 不是主要的储岩构造, 岩体主要沿其旁侧的次级构造产出。
冷水坑矿田处于F1断裂的上盘, F2 断裂分布于矿区中部, 为推覆构造,提供导矿通道,F2断裂控制了岩体就位与储矿空间,其次火山岩地层内的层间断裂破碎带为区内重要的控矿储矿构造3.3成矿模式,冷水坑矿区主要发育斑岩型和层控叠生型两种矿床类型, 均与冷水坑浅成- 超浅成花岗斑岩有成因关系晚侏罗世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岩浆沿月凤山火山断陷盆地边缘大断裂快速上侵在区域性挤压作用下形成的矿区F2逆冲推覆构造和侏罗系火山岩地层层间构造, 为花岗岩岩浆浅成- 超浅成就位提供了空间并控制了岩体的形态岩体在上侵过程中由于岩浆的浅成- 超浅成就位形成花岗斑岩, 而此超浅成就位为大量大气水向岩体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随岩浆而来的含矿流体在岩体就位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等条件的改变以及大气水的加入而发生矿化作用四、参考文献,1、吴雄标.江西贵溪鲍家银铅锌矿成矿条件和矿床特征.中国银矿床(汇编),1990:148~159 2、黄振强.冷水坑银矿田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江西地质矿产局科技情报,1984(2):1~ 79 3、王长明等.江西冷水坑Ag-Pb-Zn 矿田碳、氧、硫、铅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2011.01 4、黄振强. 冷水坑碳酸盐型银矿床成因探讨. 江西地质, 1992 (1) : 1~ 8 5、林德松等. 江西银山矿床岩石稀土地球化学研究. 矿产与地质, 1991, 5 (5) : 349~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