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升中语文诗词文默写赏析与练习之鲁山山行

in****us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4.44KB
约4页
文档ID:189074108
小学升中语文诗词文默写赏析与练习之鲁山山行_第1页
1/4

鲁山山行 梅尧臣(北宋) 适与野情惬 , 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 , 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 , 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一、 知人论世 梅尧臣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 皇佑三年 (1051)赐同进士出身 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 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 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 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 于言外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 “苏梅”刘克庄在 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二、 注释 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 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幽径:小路 熊升树:熊爬上树 何许:何处,哪里 三、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四、赏析 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 “千山高复低” 按常理, 应该是 “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 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 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 “好峰”便是“千山” ; “随处改”,到处 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 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 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 第三联两句通过 “熊升树”、 “鹿饮溪” 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 “霜落” 如果说 “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 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 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尾联 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 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这首诗语言朴素, 描写自然, 其中情因景生, 景随情移, 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 情” 。

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五、练习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 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 B. 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 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情 C. 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象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 如临其境 D. 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2. 说说你对此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 赏析名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4. 说说此诗的写法特色 五、参考答案 1.D“南宋”改为“北宋” 2. 抒发了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情感 3. 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尾联 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 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4.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 其中情因景生, 景随情移, 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 情” 。

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