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远古三代军事史之西周的军事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9.94KB
约27页
文档ID:16292843
远古三代军事史之西周的军事_第1页
1/27

远古三代军事史之西周的军事 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501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西周的军事商朝的统治在武丁时达到鼎盛,而自祖甲继位后,开始衰落《史记?殷本纪》和《国语?周语下》分别有“帝甲淫乱,殷复衰” 和“帝甲乱之,七世而陨”的说法,由此可知商灭亡之源,起于祖甲之时祖甲传七世至纣王帝辛时,由于商积弊已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加之纣王荒淫无道,“戮无辜,劳民力,冤酷之令,加于百姓,■悽之恶,施于大臣群下不信,百姓积怨”(《 韩诗外传》卷五),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甲骨卜辞中有人殉、人祭、酷刑、奴隶逃亡和暴动的记载,便是现实的反映此外,纣王的倒行逆施,又加重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据《战国策?赵策五》和《史记?殷本纪》载,纣王杀比干,醢鬼侯,脯鄂侯,且不听谏阻,一意孤行,不仅“微子去之”,而且其属下有些官吏,先后弃商投周如“殷内史向挚,见纣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吕氏春秋?先识览》),“太师疵,少师疆抱其乐器而奔周”(《史记? 周本纪 》)正如《管子? 形势解》所评论的一样:“ 大臣不亲,小民疾怨,天下之叛之而愿为文王臣者,纣自取之也”,纣王已处于众叛亲离的危险局面之中。

正当商王朝岌岌可危、行将崩溃之时,渭水流域的周族迅速兴起经长期积蓄力量,在武王的领导下,以周军为主的西方诸侯联军大举东进,于公元前 1027 年,经牧野之战,纣王军土崩瓦解,纣王逃回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占领商都朝歌,商王朝宣告灭亡一)西周军事概说武王灭商之后,建立了周王朝,周朝以平王东迁为界分为西周、东周在西周(约公元前 11 世纪—公元前 771 年)二百余年里,中国奴隶制达到鼎盛周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因其实行分封制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分封制相适应,周天子已成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奴隶制军事制度在这一时期更加完备,主要表现为周天子不仅拥有强大的王室军,而且掌握着组建和指挥诸侯国军队的权力,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国家管理军队的最高官员——司马军队的编制也更加具体系统,兵种发展出现新的内容,车兵的地位不断上升,骑兵萌芽由于车兵的发展,其编组和作战形式有了变化,促进了作战技术的进步而就武器装备而言,青铜兵器已完全占居主导地位,兵器种类除传统的戈、矛、刀、箭外,已出现了戟和剑等新的兵器此外,为巩固统治,周王朝较注重国防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国防的措施,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国防体系由于周初周公所制订的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社会安定,国家兴盛,除周公东征之外,战事较少。

而从昭王以后,由于周边的戎、狄、蛮、夷的发展壮大,与中原华夏族摩擦增加,周与边疆各族间的战争连续不断随着上述诸因素的发展变化,军事思想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不仅出现了像吕尚这样杰出的军事家,而且产生了专门化的军事著作——兵书西周军事是中国奴隶制军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兵制、兵器、兵法等的发展经验,大多为后世所继承仿效,影响极为深远二)西周的兵制——奴隶制军事制度的完备自夏代形成奴隶制国家以后,经夏、商两代的发展,至西周达于全盛,其疆域空前扩大,为了对广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周代实行了分封制周王室据有领地千里,即“规方千里以为甸服” ,“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国语?周语中》)一般而言,天子领地的面积往往是诸侯领地面积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所以天子在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上对诸侯都有强大的支配力量,这就完全改变了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天子不再是诸侯之长,而是诸侯之君(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10),这就是说权力日益集中于天子之手与政治制度相适应,周天子成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总揽全国军事权力,形成一种以天子为核心的军事体制,即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周天子握有强大的王室军据周代一些铭文载,周王的军队有“西六师”、“ 殷八师”、“成周八师”三种名称。

西六师,又称“ 六师”,古文献中多有记载,与金文相证,可知周王室有“六师”无疑至于“殷八师” 与“成周八师”,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二者是各不相同的两个军事组织,“殷八师在故殷(即卫) ”①,而“成周八师” 是独立于“西六师”和“殷八师”以外的另一军事系统①,也就是说周王室同时有上述三支军队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成周八师”与“殷八师 ”实际上是指同一支军队,只是由于“殷八师经常驻扎在成周,故也称成周八师”②,也就是说周王室的军队只有“六师”和“ 八师”陈恩林在《先秦军事制度研究》一书中对此说作了进一步说明,此结论似不应再存疑异如前所述,西周实行的是以天子为核心的一元化军事领导体制,无论是“西六师” ,还是“成周八师” 均为天子统帅,而具体的管理指挥则由两大军区的最高军事首脑负责如武成时代西六师归召公指挥,成周八师归周公指挥在西周尚未建有“军”的编制,因此,“ 师”是最大的编制单位按周初承商制,每师约一万人,以 14 师计,王室军兵力达 14 万余人,这是一支十分可观的打击力量,是周朝廷统治的坚强柱石,加上各诸侯国的军队,西周的军事力量是十分强大的也正因西周具有强大可恃的军事后盾,才能有效实施“刑不祭,伐不祀,征不高”,而维持了数百年较安定的局面。

①  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见《考古学报》1959 年第 3 期①  见蓝永蔚《春秋时代的步兵》,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109 页②  于省吾:《略论西周金文中的“六■”和“八■”及其屯田》,见《考古》,1964 年第 3 期2.周天子掌握组建和指挥诸侯国军队的权力在商代方国军亦称诸侯军,但商代由于商王朝统治势力的局限,对诸侯军没有有效的控制权因此,诸侯军队往往因商王朝的盛衰而叛服不常,对商王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最终导致商王朝的灭亡西周统治者以商的灭亡为借鉴,加强政治统治,建立了以分封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统治;在军事上则在增强王室军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削弱诸侯国的军事力量,使其完全服从于王室,这样就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一元化军事领导体制正如《国语?鲁语下》所说:“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诸侯有卿无军,帅教卫以赞元侯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帅赋以从诸侯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很明显,周天子掌握了诸侯军的组建权和指挥权,使诸侯军成为王室军的附庸周天子对诸侯军的组建主要表现为诸侯军的统帅由天子委任和规定诸侯军的限额周天子委任诸侯军的统帅源于周代的“命卿”制度,根据周代的分封制,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从上引《鲁语》可知,王室军由“公帅之”,至于元侯之师则由“ 卿帅之” 元侯,又称方伯,其地位仅次于“公”,可以说是诸侯之长,如西周初年的卫、齐、鲁、晋四国即是又据《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之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礼记?王制》载周代命卿制度: “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命于其君”又《周礼?夏官?司马》上说“ 军将皆命卿” 可见诸侯国的军队均由“ 命卿” 或诸侯统帅,而“命卿”和诸侯又直接受制于天子,从而强化了天子对地方军的控制诸侯军在编制上也是由天子掌握的,诸侯军队的数额均有限制,对此,后世说法不一韦昭《国语?鲁语下》注说:“元侯,大国之君师,三军之众也”,也就是说“ 元侯” 可建立“三军”另外《周礼?夏官?司马》也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而何休《公羊传?隐公五年》注说:“天子六师,方伯二师,诸侯一师”,意为“ 元侯”所建军队仅有“二师”以当时的历史事实看,前一说是靠不住的,因为西周时期尚无“军”的编制单位《左传? 襄公十一年》说“春,季武子将作三军”,杜预注云“ 鲁本无中军,惟上下二军,皆属于公”而《公羊传?昭公五年》说鲁“ 舍中军”是“复古 ”,这里的“古” 自然是指西周时期。

又《谷粱传?昭公五年》说鲁“ 舍中军 ”是“贵复正”,所谓“正” 很显然是指“ 二军”一句话,“二军” 是“古” ,是“正 ”,为西周“古制 ”,而西周有“师”无“ 军”,这里所说的“二军”,在西周时就是“二师” 再如《黄石公三略?中略》说:“圣王御世,观盛衰,度得失而为之制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 又前引《礼记?王制》关于命卿制度中次国“ 二卿命于天子 ”可知诸侯惟有“二师”,因为诸侯能组建几个“ 师”的军队,天子才委任几个“命卿” 因此,我们认为何休的说法是比较符合事实的至于《鲁语》所说“诸侯有卿无军”,韦昭注谓“ 诸侯,谓次国之君有卿,即有命卿,三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这似乎与上面所述相牴捂,我们认为韦注是有错误的因为“ 元侯”方能称为次于上公之国的“次国”,而这里的“诸侯” 很明显是指一般的诸侯,他们是不能称为“次国”的,当是“ 小国”,小国只有一卿,所以《鲁语》谓其“有卿” 而“ 无军,”在这里“军”不是指军事编制单位,而应理解为诸侯没有独立进行军事征伐的权力因为《鲁语》“诸侯有卿无军”的下一句“ 帅教卫以赞元侯” 则是对“无军”的补充说明,即一般诸侯遇有战事,只能帅所教武卫之士辅助元侯。

  周天子对诸侯军队组建权的控制还表现在不允许附于诸侯的伯子男拥有军队,这主要是为了防止诸侯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存在“二师” 以外的军事力量,以扼制其潜在军事力量的膨胀所以“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帅赋以从诸侯”,“ 无卿”即“无命卿”,也就是“无师” 伯子男虽然不能组建自己的军队,但却有“军赋” ,遇有征伐,其必“ 出兵车、甲士以从大国诸侯” 他们“不达于天子”,是诸侯的附庸综上所述,西周在组建军队上,力图强化王室军而控制诸侯地方军,使伯子男以下小国成为诸侯的附庸,而一般诸侯又受制于元侯,元侯又直接由天子所控制,这样层层箝制,形成一个本大末小、强干弱枝的局面,军权完全集中于天子之手从中不难看出,西周军队组建具有明显的等级特性,这是与分封等级制相适应的周天子对诸侯军队不仅有组建权,而且还有绝对的指挥权,这与殷商王室军和方国军之间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如前所述,周朝按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诸侯常备军在诸侯大国有三师或二师,小国有一师这些依制而建立的军队,在具体建设和管理上是分散的,但使用军队从事作战的指挥权却是集中于天子的周天子作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各诸侯国的军队完全听从其统一调动指挥,即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各元侯作为王室的藩属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可代表天子镇坐一方,享有征伐大权,但这种权力必须由天子赐予,只有当天子命令授权其征战,其军队方可调动投入战争如《礼记?王制》所说:“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斧钺,然后杀”周代金铭文《虢季子白盘》所载周夷王亲赐虢季子弓矢斧钺,使之 “用征蛮方”即是例证因此,诸侯军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如擅用军队,则要受到惩罚,直至用武力征服西周军事指挥权的集中,保证了天子对诸侯军队的统一指挥和统一行动,军事力量空前强大,这为其政治统治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从而奠定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局面3.军事管理最高机构的建立—司马西周的军队除王室 14 个师外,各大小诸侯还有三师、二师或一师,其军队是相当庞大的为了对全国的军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军队的职能,完善一元化的军队领导体制,西周还设有全国最高的军事管理机构—司马司马的设立,是周代奴隶制军事制度完备的又一重要标志关于司马这一官职,最早见于《尚书?牧誓》有学者认为其源于商代卜辞中的“马亚” 、“多马亚”、“马小臣”等军职①此说有一定道理,但“ 司马”与商代“马亚”、“ 多马亚”、“ 马小臣”等的职能与作用则完全不同。

从《牧誓》中我们看到,“司马”列于冢君、御事、司徒之后,而居司空、亚旅、师氏之前,足见其地位之显赫远胜于“马亚” 等职,关于“ 司马”的职掌,周代金文及先秦古籍均有记述据西周金文《师■鼎》铭文载:“甲戌,王在周师录宫,旦王格太室,即立(位)司马共右师 ■入门立中廷”,《■盨》铭文载:“隹四年二月,既生霸,戊戌,王在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