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林姓的调查报告

lizhe****000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8.50KB
约31页
文档ID:46077258
林姓的调查报告_第1页
1/31

林姓的调查报告一.来源(一):1、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国神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此人就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2、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 720 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3、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

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林姓的发源地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二):林姓来历:周武王灭商建周,为比干封墓,赐比干之子泉为林名为坚,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比干之子林坚为林姓的始祖,殷商少师比干为林氏太始祖. 林姓在大陆人口为 1416 万,排在第 16 位,南方排在第 4 位,福建省全约 472 万,占全省总人口 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约 311 万,浙江省约 184 万,台湾地区约 200 万,韩国约 100 万,其他地区约 500 万,在全球约 2 千多万;人口密度最高为闽南、粤东 林氏郡望堂号:西河堂、济南堂、九龙(九龙十德)、问礼、下邳林(徐州林)、晋安林、南安郡、莆田唐九牧林、阙下林、长城紫金林、宋九牧等九牧堂“的来源: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9 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

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关于林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三).姓氏源流 林(Lí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以居地为氏 2、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开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东周时,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其后子孙以祖父字为姓,称之为林姓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在迁都之后,实行汉化,将本族原来复姓丘林姓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姓 (四):林坚商朝末年,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杀害忠良比干做为纣王的叔叔,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劝阻,纣王从来不听并且怀疑比干是否忠心,于是惨无人道地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比干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于是不顾怀孕在身,带着奴婢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汲县)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就在当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因常喝泉水便起名字叫泉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厚葬了比干,四处寻访比干后人的下落陈氏于是带着儿子泉去见周武王,周武王有感于比干的儿子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

从此,以周武王赐名林坚为标志,林姓正式诞生林坚从而就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 (五):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名林坚,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后,子孙世袭其爵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即榆林河,流经陕西榆林,注入永定河)避难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八十一代孙林颖之长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省)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省福州),民族英雄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禄之孙林绥始,林绥的十三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

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并且部分由于战争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百分之六十,为我国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到港澳与国外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林姓由三年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二.族谱1、 忠孝传家: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家喻户晓2、 重视教育:许多林姓家族中,不仅把忠、孝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甚而给人留下了“没有林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3、 尊祖敬宗:海外林姓近年到大陆的寻根活动,其寻根的地点除了祖居地外,又以到始祖比干墓地、闽林始祖林禄墓地、莆田九牧祠、湄洲妈祖庙等地的人为最多。

林坚子孙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秦汉时代,在鲁国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4.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quot;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 “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地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国家或地区。

5.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6.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三.历史名人林士弘(?-622),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义,攻占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师乞战死,代统其众,大败隋军于鄱阳湖,击杀隋将刘子翊,众至十余万次年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称帝,国号“太平”辖境北至九江,南至广州后为张善安袭击,退保余干(今属江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降唐不久又退保安城(今江西安福)山洞,病死,部众离散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

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生不仕,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卒谥和靖先生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咏梅诗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现存《林和靖诗集》四卷,《补遗》一卷,近三百首,有《四部丛刊》本林灵素,北宋末道士温州(今属浙江)人本名灵噩,字通叟徽宗(赵佶)信奉道教,他以方术获得徽宗宠信,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建上清宝箓宫为居处,徒众美衣玉食者多达两万人他设立道学、置郎等,欲尽度佛教,未几,又加号为“玄妙先生”、“金门羽客”徽宗赵佶宣和元年(1119),京城大水,他登城作法,被役夫举梃袭击,仓皇逃走徽宗始觉其虚妄,遂贬为“太虚大夫”徽宗宣和末死于温州林椿,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孝宗淳熙间(1174-1189)画院待诏工画花鸟、草虫、果品,师法赵昌,设色轻淡,善于体现自然的形态,所绘花鸟果品,小品为多,时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

传世作品有《梅竹寒禽图》册页(上海博物馆藏),《葡萄草虫》、《枇杷山鸟图》(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等林景熙(1242-1310),南宋诗人字德阳(一作旸),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上舍释褐,曾任礼部架阁,从政郎入元不仕其诗感怀故旧,追念宋室,风格凄怆有《霁山集》林鸿,明诗人福建福清人,字子羽洪武初,以人才荐,任将乐县儒学训导官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后辞官归乡论诗谓汉魏骨气虽雄,著华不足,齐梁以下但务春华,少秋实,唐则集大成为闽中十才子之首有《鸣盛集》林良(约 1416-约 1480),明画家字以善,广东南海人因善画而被荐入宫廷,授工部营缮所丞,后任锦衣卫指挥、镇抚,值仁智殿擅花鸟,早年画风工细精巧,多作设色花果翎毛后转师南宋院体中的放纵简括一路,而专事水墨粗笔写意题材也多为鹰、雁、鹤、鹭、孔雀、锦鸡以及苍松古木、寒塘芦荻等其画笔法劲健豪爽,沉着稳健,讲求法度用笔迅疾,有动势作品充满大自然的野逸之趣,在当时以艳丽工巧为时尚的宫廷绘画中独具一格,并影响到明代中期的花鸟画创作有《灌木集禽图》、《双鹰图》、《松鹤图》等传世林兆恩(1517-1598),明学者福建莆田人,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

为诸生,应试不第,转治儒家身心性命之学,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被称为三教先生嘉靖末,倭寇大举侵扰,曾撰《防倭管见》建议城乡举办团练御倭后居东岩乌石山,弟子不下数千博学能文,著述颇丰,有《林全子集》林润(1530-1569),明臣字若雨,莆田(今属福建)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临川知县授南京御史帝用邹应龙言,戍严世蕃雷州,其党罗龙文戍浔州,世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