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臨秋的歌謠談舊曲新唱的詩樂藝術從李臨秋的歌謠談舊曲新唱從李臨秋的歌謠談舊曲新唱的詩樂藝術的詩樂藝術張窈慈 美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從李臨秋的歌謠談舊曲新唱的詩樂藝術從李臨秋的歌謠談舊曲新唱的詩樂藝術張窈慈摘 要一九三○年代為台灣史上台語歌謠蓬勃發展的時期李臨秋的台語歌詞創作經今人整理有近二百首之多,分別於戰前和戰後發表歌詞作品,他曾自稱他的作品為「七分俗,三分雅」 ,其內容涵括吟詠當時描寫愛情的苦澀,婚姻的不美滿,吟詠青春的美好,表現對人生的感慨,陳述離別的無奈,生活的剪影,對人物形象的描繪,闡述懷舊的情感等題材,頗具有反映當時的時代意義其歌曲則由鄧雨賢、王雲峰、蘇桐、姚讚福、廖欽崧、王塗生等人創作,或少數採以新詞舊調的方式演唱,或作為電影配詞與樂本文擬探討其詞作與樂曲的編配情形、歌手的詮釋,及詩樂流傳的情況,以說明李臨秋一九三○年代之後的歌詞創作與詩樂編曲的藝術關鍵詞:音樂與文學、台語歌謠、歌詞創作從李臨秋的歌謠談舊曲新唱的詩樂藝術Onthe poetic music of new interpretation of oldsongs through analysis of Li Lin-q i u ’ s s o n g sChang, Yao-tzuAbstractThe 1930s was an era in Taiwanese history in which there was rapiddevelopment of Taiwanese-language songs. Li Lin-q i u ’ s T a i w a n e s e l y r i c s h a v e b e e n organized and there are nearly two hundred songs, which were released before andafter the war. He once commented that his work s w e r e “ s e v e n t y p e r c e n t v u l g a r , t h i r t y p e r c e n t e l e g a n t . ”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h i s w o r k s d e s c r i b e d t h e b i t t e r n e s s o f l o v e , m a r i t a l problems, the beauty of youth, his weariness toward life, helplessness of separation,vignettes of life, images of characters, and nostalgia. These topics can reflect themeaning of the times. The melodies were written by Deng Yu-xian, Wang Yun-feng,Su Tong, Yao Zhan-fu, Liao Qin-song, Wang Tu-sheng, and others. Some of the songswere sung when new lyrics were attached to old melodies, or were used in film music.This paper seeks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lyrical works arranged with music,interpretation of singer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poetic music, in order to explain theart of lyrical creation and poetic music by Li Lin-qiu after the 1930s.Keywords: Music and Literature, Taiwanese-language song, lyrical creation壹壹、、前言前言一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李臨秋生於台北,大龍峒學校畢業,因進入永樂座服務而與影劇歌唱結緣,開始為流行歌曲作詞。
一九三○年代正為台灣史上台語歌謠蓬勃發展的時期一九三二年時,李臨秋初試啼聲,即一鳴驚人;次年,創作〈望春風〉時,呈現出日據時期當地人民的心聲於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二日病逝於大稻埕家中李臨秋的台語歌詞創作經今人整理有近二百首之多,灌錄成唱片者有一百八十多首 , 分別於戰前和戰後發表歌詞作品 , 他稱自己的作品為 「七分俗,三分雅」 ,其內容涵括吟詠當時愛情的苦澀,青春的美好,對人生的感慨,離別的無奈,生活的剪影,懷舊的情感等題材,頗具有反映當時的時代意義其歌曲則由鄧雨賢、王雲峰、蘇桐、姚讚福、廖欽崧、王塗生等人創作,或少數採以新詞舊調的方式演唱,或作為電影配詞與樂本論文擬探討其詞作與樂曲的編配情形,歌手的詮釋,詩樂流傳的情況,以說明李臨秋一九三○年代之後的歌詞創作與詩樂編曲的藝術貳貳、、三三○○年代的台語歌壇年代的台語歌壇一九三二年之後的八年間,唱片界興起一股台語歌曲的創作風,各家唱片公司紛紛聘雇詞曲作家,培養了一批文采豐富的創作者這群歌謠界的作詞健將,有出身文藝運動的陳君玉,來自永樂劇場的李臨秋、周添旺等,他們都由公學校、中學畢業最大的共通點,就是他們都出身於大稻埕、艋舺,俗稱「城外」 相對於日本人聚集的「城內」 ,是當時台灣人北上打拼叢集之處,商行往來,交陳本土與外來、傳統與新穎的都市特質,衝擊詞人各樣情思。
商賈洋行頻繁的大稻埕,林立著如古倫美亞、博友樂、泰平等唱片公司,幾乎掌握最新的流行訊息,許多歌詞裡的場景都是出自此地,大稻埕因而被稱為「台灣流行歌的發祥地」 ,不少第一代本土詞曲家都是在這裡被發掘的,他們大多是出身於大稻埕、艋舺的文藝作家,兼具都市與民間的文學性格,大稻埕也就成為三○年代的台灣文學聖地1當時的作曲家有鄧雨賢2、王雲峰、蘇桐、姚讚福、廖欽崧與王塗生等人1何明瑞製作: 《那個年代,那首歌台灣歌謠》 (臺北:光華傳播事業公司,2007 年 10 月)頁 23 2鄭恆隆、郭麗娟著: 《台灣歌謠臉譜》 「鄧雨賢,一九○六年七月二十一日生於桃園龍潭,祖籍從李臨秋的歌謠談舊曲新唱的詩樂藝術鄧雨賢作曲的樂曲,包括〈一個紅蛋〉 、 〈對花〉 、 〈你害我〉 、 〈我愛你〉其一、 〈慰問袋〉 、 〈四季紅〉 、 〈對獨枕〉 、 〈處女花〉 其中〈對獨枕〉 、 〈處女花〉為有目無詞王雲峰3所編曲的有〈蝴蝶夢〉 、 〈四季相思〉 、 〈城市之夜〉 、 〈一夜差錯〉 、 〈野玫瑰〉 、 〈無醉不歸〉 、 〈宋君詞〉 、 〈落花恨〉 、 〈自由船〉 、 〈不敢呌〉 、 〈歸來〉 、 〈漂浪花〉 、 〈人生〉其一、 〈補破網〉二首、 〈空穀開花〉 、 〈紅淚影〉 、 〈都會的早晨〉 、〈深閨怨〉 、 〈南國之春〉 、 〈有約那無來〉 、 〈黃昏嘆〉 、 〈無愁君子〉 。
其中〈紅淚影〉 、 〈都會的早晨〉 、 〈深閨怨〉 、 〈南國之春〉 、 〈有約那無來〉 、 〈黃昏嘆〉 、 〈無愁君子〉 為有目無詞蘇桐4編曲的則有 〈懺悔的歌〉 、 〈倡門賢母的歌〉 、 〈一身輕〉 、〈新女性〉 ,其中〈一身輕〉與〈新女性〉為有目無詞又姚讚福5編有〈送君曲〉 、 〈月給日〉 、 〈不願煞〉 尚且,廖欽崧先生編曲有〈愛你在心口難開〉 、 〈四時春〉 、 〈心酸酸〉 、 〈移花接木〉 、 〈雙腳踏雙船〉與〈街頭歌女〉 王塗生也有〈四季譜〉 、 〈團圓〉 、 〈相思海〉 、 〈小濟公〉 、 〈浮萍〉 、 〈桃花恨〉其一等曲的創作至於採舊曲新唱的部分,如下: 〈一夜恨〉其二,採〈落花恨曲調〉 ; 〈一個心肝〉採〈一個紅蛋〉原曲; 〈亂操操〉採〈思想起〉調; 〈嫁老尪〉採〈美人粧〉原曲; 〈天涯歌女〉採〈打花鼓〉調; 〈怎樣才會直〉採〈草暝弄雞公〉 ; 〈丟丟彈〉採〈丟丟咚〉調; 〈單思調〉採〈嘆花〉原曲; 〈閨怨〉採〈小白菜〉原曲; 〈四新竹芎林,是客家人,三歲隨父親遷居臺北,就此定居臺北九歲入台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 在學期間就展現才華,個性內向的他,常藉琴聲架設他與同學溝通的橋樑,曾隨音樂老師一條滇 一郎學習。
一九二五年畢業後被分派到臺北日新公學校擔任教職三年後辭去教職,將妻子和兩 歲的長子留在台灣,獨自前往日本東京音樂學院深造,不久之後,返回台灣,擔任台中地方法院 翻譯官不到一年,鄧雨賢又離開了台中地方法院,創作音樂的心思和熱情,時時挑動著他的心 弦」 (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2 月) ,頁 69-70 3鄭恆隆、郭麗娟著: 《台灣歌謠臉譜》 「王雲峰,一八九六年生於台南,本名王奇,祖父曾考上 清朝的進士,父親在他出生前即過世,成了遺腹子,十歲喪母,十一歲來臺北來臺北後經常到 由日本人所組成的樂團排練現場駐足聆聽,此舉引起樂團樂師岩田好之助的注意,在瞭解他的身 世後,對他生起憐愛之情,並發現他對音樂有極高的熱愛,於是傳授他音樂知識,更在他十七歲 時,非常有戲感的王雲峰,返台後在永樂座戲院內擔任『辨士』 ,發揮另一項長才曾擔任共樂 軒西樂隊指揮,亦曾組永樂管弦樂團」 ,頁 54 4黃信彰著: 《傳唱台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 「蘇桐(1910-1974) ,本名蘇同,被稱為 台語流行歌壇作曲四大金剛之一,不過由於他性格較為內向保守,又不善與人交往,因此從戰前 到現在,歌壇人士與研究者對他的瞭解都不多,遺留的個人資料也頗為貧乏。
」 (臺北:臺北市 政府文化局,2009 年 5 月) ,頁 121 5鄭恆隆、郭麗娟著: 《台灣歌謠臉譜》 「姚讚福,一九○七年生於彰化,幾經遷徙,一九二四年 舉家遷至臺北松山定居 十四歲就被父親送往廈門英華學院讀書 , 畢業回台後進入臺北神學校 (今 臺北神學院) 就讀,一九三一年畢業當時,神學院除教授宗教課程外,音樂一科就有音樂概論、 視唱聽寫、和聲對位、音樂史等,另外,風琴、鋼琴也是必修樂器;紮實的音樂訓練,埋下日後 姚讚福捨宗教而獻身音樂創作的契機據一九三四年自臺北神學校畢業,現年已九十高齡的吳永 華牧師憶述:姚讚福的父親姚再明是臺北松山長老教會的長老,一直希望姚讚福也能從事傳道的 工作,但姚讚福對傳道工作似乎沒有什麼興趣,在神學校就讀時,一有空閒就在琴房裡練習鋼琴 這位早他三屆的學長,沉迷於練琴的熱情,讓吳永華牧師印象深刻」 ,頁 105季渡〉採〈桃花過渡〉原曲; 〈月照窓〉採〈五更鼓〉 ; 〈人生〉其二,採〈人道〉原曲; 〈想舊情〉採〈春花望露〉原曲; 〈花前月下〉其一與其二,採〈南風謠〉原曲; 〈黃昏窓〉採〈桃花泣血記〉原曲; 〈思想起〉採〈仕枝〉調; 〈紅顏恨〉採〈一夜恨〉原曲; 〈迎春天〉採〈八月十五賞月光〉調; 〈幽谷蘭〉採〈城市之夜〉原曲; 〈桃花恨〉其二,採〈桃花泣血記〉原曲; 〈狗吹螺〉採〈留傘調〉 ; 〈一隻鳥仔〉採〈丟丟咚〉調。
此外,林綿隆的〈瓶中花〉 ;邱再福的〈人道〉 、 〈飄風葉花〉 ,其中〈飄風葉花〉為有目無詞;王雲的〈怪紳士〉 ;林河東的〈六月茉莉〉 ;林二的〈小陽春〉 、 〈半暝行〉與〈相思海〉 ;林詩達的〈白茉莉〉 ;周添旺的〈礦夫〉 ;張福原的〈彈琵琶〉為有目無詞此外,林綿隆的〈瓶中花〉 ;邱再福的〈人道〉 、 〈飄風葉花〉 ,其中〈飄風葉花〉為有目無詞;王雲的〈怪紳士〉 ;林河東的〈六月茉莉〉 ;林二的〈小陽春〉 、 〈半暝行〉與〈相思海〉 ;林詩達的〈白茉莉〉 ;周添旺的〈礦夫〉 ;張福原的〈彈琵琶〉為有目無詞總而言之,以上皆由李臨秋先生所作詞,編曲者則為數眾多依據歌詞的內容,分為以下幾類: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