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②铣〔*iǎn〕:光脚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阅读训练】1.解释以下划横线词语①鲁人身善织履〔 〕 ②或谓之曰〔 〕③履为履之也〔 〕 ④而越人被发〔 〕⑤以子之所长〔 〕 〔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答复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自己 ②有的人 ③穿 但是,表示转折 ⑤凭、用2.略 3.略4.此题答案较为开放如:①不可徙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方案,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展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2.*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译文】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
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承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4. 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略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对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3.*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选自"礼记·学记"〕【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缺乏,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发奋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知困 〔4〕教学相长也2.翻译〔1〕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2〕故曰:教学相长也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说明了___的道理参考答案】1.〔1〕味美 〔2〕即使 〔3〕困惑 〔4〕增进,促进2.〔1〕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2〕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3.教 学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4. *樊重树木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选自"齐民要术"序〕【注释】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顿的啊!俗谚说:“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说的就是这件事呀!【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然积以岁月 〔2〕向之笑者 〔3〕咸来求假焉2.翻译(1) 时人嗤之2)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参考答案】1.〔1〕但是 〔2〕从前 〔3〕都 2.略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5. *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典范〕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答复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蚤死 〔2〕孔子哭之恸 〔3〕门人益亲2.翻译(1) 弟子孰为好学?(2) 不迁怒,不贰过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1〕早 〔2〕极度悲哀 〔3〕更加 2.略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6. *王充博览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译文】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天长日久,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乡里称孝 〔2〕师事扶风班彪 〔3〕一见辄能诵忆 (4) 遂博2.翻译家贫无书,常游**市肆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参考答案】1.〔1〕赞扬 〔2〕以……为师 〔3〕就 〔4〕就 2.略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⑤〔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译文】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了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懊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为好〔况且〕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注释】①吕蒙正〔994--1011〕:宋代政治家②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 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⑤量:肚量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不喜记人过 〔2〕佯为不闻 〔3〕令诘其官位** (4) 遂止之2.翻译(1)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
2) 不问之何损?3.上文赞美了吕蒙正在怎样的品质?【参考答案】1.〔1〕过失、过错 〔2〕假装 〔3〕责问 〔4〕制止 2.略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选自"百喻经"〕【注释】①嗔恙:责怪自己有病②唐:空,徒然译文】比方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了假设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因其饥故 〔2〕食六枚半已 〔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2.翻译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3.这个故事挖苦了怎样的人?【参考答案】1.〔1〕原因、缘故 〔2〕停顿 〔3〕假设 2.略3.挖苦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9. *反裘负刍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①而负刍②。
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假设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译文】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文侯说:“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而背柴火?〞路人答复说:“我爱惜它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则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注释】①裘:皮衣②刍:柴火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反裘而负刍 〔2〕胡为反裘而负刍 〔3〕假设不知其里尽2.翻译假设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背 〔2〕为什么 〔3〕你 2.略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10. *管庄子刺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