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尧有 10 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监明早亡《史记》云:“舜年二 十以孝闻 ,三十而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 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 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 、少康 刘氏姓源远古,根据古籍记载主要有四支,现分述于后:第一支 唐尧后裔 最早记载刘姓为尧帝后裔的书籍,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 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明确记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 此后, 无论儒家经传、正史,还是姓氏学经典和各类刘姓谱牒,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 法《元和姓纂》说:“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裔孙刘累.....”, 《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 名 《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上的记载,帝尧的后裔有刘累,世称刘氏 而《千家姓查源》上也记载,刘姓出自远古时期的帝王陶唐氏,后裔封于刘, 其后世子孙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刘氏《史记》、《汉书》都说刘累是陶唐氏 的后裔,《汉书·高帝纪赞》在载明“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之后,还明 确记载说:“汉帝本系,出自唐帝同样的记载也见于《潜夫论·志氏姓》、 《帝王世纪》、《通志·氏族略》以及各家刘姓族谱。
根据许多史料和刘氏族谱记载,中国的刘姓绝大部分来自唐尧帝之后,这是刘 姓之主流唐尧帝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首领,姓伊祁,名放勋,(因生于伊祁 山而得名)居于山西平阳(今临汾县),他是黄帝的五世裔孙,即黄帝—玄嚣—乔 极—帝喾—尧因尧帝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清政廉洁,累德施仁,被称为 典范之仁君,晚年不将帝位让于其子而让位虞舜,将自己的儿子丹朱源明(有称 监明,建明)封在刘地(河北唐县),开贤明君王“禅让”之始,后来被封刘地的 裔孙,便以地为姓,始得姓刘了直到下传十八世祖刘累,正值夏朝十三代王 孔甲时,适得二龙,不明饲养,而刘累自幼跟豢龙氏(董姓祖)学得养龙之本领, 被孔甲招贤饲龙,深得夏王欢欣,封其为相.并赐姓御龙氏,刘姓始得显贵, 后因一龙死,惧逃河南鲁山,后展转流落于沛(今江苏沛县)卒葬沛地据传, 自刘累以下,几十代皆繁衍生息于丰沛、彭城一带,此地亦有“古商大彭氏” 之称据刘氏族谱载:“自累公,传至七十三世祖荣公(即刘邦的祖父,丰公刘 仁号的别名)定居在丰,以至七十五世祖邦公,亦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由此 可知自累公以后,世居丰沛故徐、丰、沛乃刘氏之古籍居地 史书和大量刘姓谱牒都记载,尧帝共生有 10 个儿子和 2 个女儿。
如《吕氏春 秋·去私》载:“尧有子十人《求人》篇也说:“尧传天下于舜,妻以二 女,臣以十子《孟子·万章》和《淮南子·泰族训》则都说“尧使九男二 女事舜”第二支 周姬后裔姓刘第三支 少数民族从刘姓 匈奴或其他少数民族从汉姓姓刘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东灭东胡,西破 月氏,进占河套地区,威胁新建的西汉政权是时,汉武帝时,国势渐盛,武 帝多次对漠北用兵,攻击匈奴,匈奴人屡遭打击,势力渐衰汉宣帝时,匈奴 发生内乱,呼韩邪率部归汉,此后六、七十年间有许多匈奴人迁居内地东汉 光武帝初年,匈奴人再次分为两部.一部留居漠北为北匈奴,一部南下归汉, 为南匈奴,后来南匈奴和汉共击北匈奴,使其远逃西方,遂建立小国,据说欧 洲的匈牙利国,即为北匈奴所建据史学家林剑鸣教授去苏联讲学时,见到一位“金发碧眼女郎”,她说她是匈牙利人,据其父辈说,她的祖先原是中国人, 姓刘,说是刘邦之后人,约在东汉时期,因犯罪被判流行,发配到西域,后又 随匈奴西迁到欧州去的 魏晋南北朝汉政权的建立者刘渊,原本是匈奴人,其父刘豹,为匈奴左贤王, 汉末曹操分诸侯余部为王,以刘豹为左部帅,豹死,刘渊继位,拜北部都尉, 后乘晋八王之乱,离洛阳归左国城,自称大单于,起兵反晋,永兴元年称汉王, 永嘉二年改称汉帝,开五胡乱华之首。
其后裔在隋唐时期衍为中原大族了五 代后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知远.本为沙佗族人,沙佗是西突厥族的一个别部,而 西突厥也是古代匈奴族的别种刘知远先世居太原,冒姓刘,叫刘唐明刘知 远在后晋时辅晋高祖石敬塘立功,被封为太原王晋亡后刘知远称帝,却有意 在汉皇故里的丰县,为汉高祖刘邦修建了高皇庙,流传至今此外,鲜卑族的 后裔亦有改姓刘者公元 494 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率领鲜卑族众 100 多万人, 自山西大同南下,迁国都于洛阳,入主中原为了稳固对中原地区汉人的统治, 就实行汉化政策,将鲜卑族人改用汉姓,率先将自己的‘拓跋”氏改为元姓, 将独孤氏改为刘姓,共改了 140 多姓其实独孤的祖先也姓刘,是光武帝刘秀 的后裔刘秀有个儿子刘辅,封为沛王,其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败没于匈 奴,曾被囚于独山下辽宁海城县),后来刘进伯与少数民族通婚,生子名尸 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六世孙、罗辰,随魏孝文帝迁洛阳时改姓刘 其后裔亦遂姓刘其他少数民族的刘姓有:宋元时期,被汉族同化的回族刘姓, 蒙古族刘姓、满族刘姓,朝鲜族刘姓,维吾尔族刘姓等.至于台湾的高山族刘 姓则出现较晚.清朝乾隆二十三年,朝廷曾赐给高山族七个姓(他们原无固定姓)即 卫、金,钱、廖、王、潘,黎,光绪末年,台湾被日本人侵占,直到抗日战争 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高山族人纷纷依托于当地有势力的汉人;其中有刘姓 者。
总之,一些少数民族,由于政治的原因,经济的原因,或天灾人祸,或仰 汉,惧汉等原因,而改姓刘者为其多数第四支 大赐之姓刘 自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以后,刘姓成为皇室国姓,人们以姓刘为荣,故一些有 功之臣或其他异族人,皆以皇恩赐姓为贵如项羽的叔项伯,在鸿门宴上以身 翼蔽,救刘邦脱险,后来高祖封项伯为列候,并赐姓为刘氏,其后裔遂之姓刘 《史记》载;“项伯秦末下相人,名缠,字伯,楚霸王项羽叔父,任楚国左尹 项伯与刘邦谋士张良友善,项羽人关,从范曾言,欲杀刘邦,项伯闻之驰告张 良,刘邦幸免于难刘邦至鸿门赴宴,范曾命项庄舞剑,欲席间杀邦,项伯拔 剑对舞,以身翼蔽刘邦,便得脱险刘邦即帝位后,封项伯为射阳候,赐姓为 刘《项羽本记》载:“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江苏 怀安)还有桃侯(山东汶上),平皋侯(河南沮县),玄武侯(南京),皆项氏之赐姓 刘 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考知:娄敬齐人,以戌陇西过洛阳,劝说汉高祖 建都长安,高祖赐其为刘姓,拜为郎中,号奉春君,封建侯据《姓氏考略》 载:“汉高祖赐娄敬、项伯为刘姓除以上两支外,因其他原因而改姓刘者, 亦不在少数东汉舞阳人王常,曾起兵反对王莽政权,后参加了昆阳之战,立 有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氏。
三国时蜀将刘封,原来姓冠,因是刘备的养 子,也改姓刘五代时北汉国主刘继恩,原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养子,也改姓 刘以上为中国刘姓之几个主要的起源,当然还不止这些,然而最主要的算是唐尧 帝之后裔特别自汉以后,汉王朝达四百多年之久,且又有刘邦的“非刘姓不 称王之盟约”,而且各王侯妻妾亦不止一个据说光中山靖刘胜就生了 120 个 儿子又分封各地另外汉武帝时,还实行推恩法,允许各王国分封城邑给自己 的子弟,于是大王国又分成许多小王国与大封同姓王的同时,汉代还采取优 待皇帝同姓的政策,凡与皇帝同姓者,均可免全家的一切徭役在西汉末年, 可以免除徭役的同姓,可达 10 万余人故平民百姓的刘氏人口,也得到很大的 发展兴旺总之其他刘姓,除姬姓刘之外,多少都与汉宗室有着一定的关系,共享皇恩特 权之荣耀因而也多说成自己为汉皇后裔当是非常自然的故汉以后的刘姓急 剧地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之大姓而遍布全国各地 刘姓和其他姓氏的互动关系由于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原因,刘姓也可能改为其 他姓,别姓也可能改为刘姓比如刘改唐姓、杜姓、范姓、士姓者刘改金姓 者,最早的算是刘邦的曾祖刘清,原为魏国大夫,秦灭魏,徙丰(江苏丰县)因 避难改姓为金,虽后复姓刘,其后裔迁出者亦有金姓。
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刘 姓,为避免越王钱缨名讳,多改姓金元代大学者金履祥,祖先本姓刘,后改 姓金,其后裔皆衍姓金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虽功高震主,但晚年却冤死乡 下后裔亦有隐世去刘之卯、刀而仅存金字而为金姓此外,因寄养有恩,封 地的变迁,同一祖源的传统,同甘苦共患难的义气兄弟之后代同一郡望的密切 关系等原因,如侯姓、黎姓、钱姓以及关、张、赵、马、黄等姓,往往有一定 关系,他们同用一个排行字辈,同在一个祖庙祭祖,如台北市的龙岗亲义会, 就是世界性的多姓氏亲义组织,来源于三国时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续 赵子龙,直至五虎大将的马、黄两姓再如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代键将,刘 大白先生,原姓金,名庆琰,由于经考据后,决定改名换姓为刘靖裔,号大白, 笔名汉胄刘姓是根据古时刘、金两姓互动关系,他的祖先可能原来姓刘,后 改姓为金,靖裔者,即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汉胄者乃刘汉王朝之世胄,号大 白者,即表明他的血缘真象,大白于天下而已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出自祁姓的刘氏,“事 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周宣王灭杜伯之 子隰叔逃到晋国,任士师之职,以官命氏为士氏,其曾孙士会到秦国,后又归 晋,但有儿子留于秦,复先祖姓为刘氏。
这一刘姓的第十三世孙,战国时在魏 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孙刘清,又迁居沛(今江苏沛县 东)清生仁,号丰公仁生煓,字执嘉煓有四子:“伯、仲、邦、交”, 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分封国姓于各地,其后支派 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姓彭城(治 所在今江苏徐州)刘氏出自汉宣帝刘询的儿子、楚孝王刘嚣;至后周,有后州 刺史刘懿又分出一支为京兆武功(今属陕西)刘氏东汉章帝子、河涧孝王刘 开,世居乐城,十世孙刘通迁居尉氏(今属河南)形成尉氏刘氏东汉光武帝 刘秀子、广陵思王刘荆的五世孙刘述,为东平太守述生建,为晋永城令,世 居临淮(今安徽盱眙西北),为临淮刘氏;刘建的儿子刘会,历琅邪内史,随 东晋元帝渡江,居丹阳(今江苏江宁东南)南阳(今属河南)刘氏,出身汉 长沙定王之子刘彤,袭封三世,徙沮阳(今河北怀来南),裔孙刘乔,为晋太 傅军咨祭酒,传三世为刘柳,任徐、兖、江三州刺史,又徙江陵(今属湖北)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子赵敬肃王彭祖,彭祖的儿子为 阴城思侯刘苍,刘苍死后,其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广平肥乡曹州南华(今山东 东明东南)刘氏,出自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因避祸字彭城移居南华。
此外,信都、 平原、范阳、濮阳、宋州、并州、河南(今洛阳)、雍州等地的刘氏,也都是 大族《中国文化大博览》说:“刘氏建立两汉王朝,历 18 世、24 帝、408 年, 大封同姓,以镇天下故刘氏家族早已遍布长江以北地区,华言郡望,已有彭 城、沛国、弘家、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河、 河南、天水等 14 处之多随后迅速向南播迁,并在南方各地繁衍为名门望族 ”兴宁《刘氏宗谱》记载:“汉兴,大封同姓,以镇天下综西汉之室,皇子 而封为王者三十余人,封为侯者四十余人,卯金之裔,由是遍天下矣文帝、 景帝继承大统景帝八子中山靖王胜,出郡彭城(进江苏徐州),胜五子贞, 封涿县(今河北涿州)传十世而生昭烈皇帝,定鼎西蜀先子次子 永公魏咸熙元年(264 年)东迁洛邑,遂家焉晋祚播迁,衣冠南徙,永 公之裔,亦迁江南唐僖宗乾符见(874~879 年间)居民流离转徙,斯 时有翰林学士视察使天赐公,弃官奉父祥公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之石壁洞,后 世遂以祥公为宁始迁之祖迨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 年)河南宣 抚龙公之弟七子讳开七公官于广,子孙遂居于兴邑,瓜绵椒衍,支派益繁,几 遍天下。
据《客家姓氏渊源》记载:“刘氏源出帝喾高辛氏苗裔帝喾子帝尧生 十子,第九子源明受封于刘,称刘氏,故源以明公为刘姓始祖源明公 18 世孙 累原姓伊祁氏,又号御龙氏,名显天下,故后世刘姓有以累为刘姓始祖者历 夏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