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食叶害虫,组员:丰涛 邵景超 吴让 杨晶莹 杨楠 周丹华 蒋怡冰 耿舒萍,园林植物食叶害虫种类,鳞翅目:蛾类(蓑蛾、刺蛾、斑蛾、尺蛾、枯叶蛾、舟蛾、灯蛾、夜蛾、毒蛾等)、蝶类 鞘翅目:叶甲类、金龟子、草食瓢虫 膜翅目:叶蜂类 直翅目:蝗虫 双翅目:潜叶蝇 软体动物:蜗牛、蛞蝓,蓑蛾类,蓑蛾亦称袋蛾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蓑蛾科昆虫雌雄异性,雄蛾有翅,雌蛾无翅幼虫吐丝造成各种形状蓑囊,此虫终生不出护囊例:大袋蛾、白囊袋蛾等刺蛾类,鳞翅目刺蛾科昆虫幼虫蛞蝓状体上具有瘤和枝刺例:扁刺蛾、黄刺蛾等斑蛾类,鳞翅目斑蛾科昆虫主要有:梨星毛虫(梨叶斑蛾)、榕树斑蛾、大叶黄杨斑蛾等尺蛾类,鳞翅目尺蛾科昆虫主要有:国槐尺蛾、木橑尺蛾、丝棉木金星尺蛾等毒蛾类,鳞翅目毒蛾科昆虫主要有:舞毒蛾、黄尾毒蛾等夜蛾类,鳞翅目夜蛾科昆虫主要有:银文夜蛾、斜纹夜蛾等天蛾类,鳞翅目天蛾类昆虫主要有:霜天蛾、豆天蛾等枯叶蛾类,鳞翅目枯叶蛾科昆虫主要有;天幕毛虫、马尾松毛虫等灯蛾类,鳞翅目灯蛾科昆虫主要有;美国白蛾等舟蛾类,鳞翅目舟蛾科昆虫主要有:杨扇舟蛾等蝶类,鳞翅目锤角亚目昆虫主要有:柑橘凤蝶、蛱蝶,灰蝶等。
叶蜂类,膜翅目叶峰总科昆虫主要有:蔷薇叶蜂等叶甲类,鞘翅目叶甲科昆虫主要有杨叶甲、榆兰叶甲、柳蓝叶甲等草食瓢虫,鞘翅目瓢虫科草食瓢虫亚科昆虫主要有茄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瓢虫金龟子,鞘翅目金龟子科昆虫主要有:铜铝金龟子,华北大黑鳃金龟子,朝鲜黑金龟子等蝗虫类,直翅目蝗虫科昆虫主要有短额负蝗,东亚飞蝗,沙漠蝗虫等潜叶蝇,双翅目潜蝇科昆虫主要有:麦黑潜叶蝇,豌豆潜叶蝇等蜗牛,蜗牛指腹足纲,柄眼目,蜗牛科动物常见的有:灰巴蜗牛蛞蝓,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昆虫食性杂,但取食植物叶片园林食叶害虫危害特点,繁殖能力强,发生量大,能主动迁移扩散,扩大危害范围; 大多裸露生活,虫口密度变动大; 取食叶片,消弱树势,进而导致次期性害虫大发生,造成树木死亡; 具有突发性和潜伏性美国白蛾,科属:鳞翅目灯蛾科 分布:在国内分布于辽宁,天津,河北,山东,上海等地原产地:北美洲 识别特征: 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
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根据幼虫的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型 蛹:体长8-15毫米,宽3-5毫米,暗红褐色雄蛹瘦小,雌蛹较肥大,蛹外被有黄褐色薄丝质茧,茧上的丝混杂着幼虫的体毛共同形成网状物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成虫:成虫白色,体长12~15mm雄虫触,角双栉齿状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虫触角锯齿状,前翅纯白色危害特点: 1、食性杂 可危害300多种植物; 2、繁殖量极大 一头雌蛾年均繁殖后代3000万头,最多高达2亿头以上; 3、适应性强 四龄以上幼虫具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15天不取食仍可正常繁殖; 4、传播途径广 一年四季均可随各种货物、交通工具等做远距离传播; 5、危害性严重 四龄以上幼虫具有暴食性,一夜之间可吃光成片的林木和绿色植物; 6、严重扰民性 老熟幼虫有进入居民家中以及公共场所寻找食物和化蛹场所的习性发生规律: 世代:美国白蛾一年发生2~3代 越冬:以蛹越冬 生活史:4月达15℃以上时,羽化后在喜食树种的叶片背面产卵,每片200~500粒,气温越高孵化期越短5月幼虫孵化,结网取食叶片,行群居生活,网幕随龄期增大而扩展。
11月中下旬以后,老熟幼虫集中化蛹综合防治措施: 1. 营林措施:改善树种结构,在四旁造林和城市绿化中,多栽植美国白蛾厌食树种; 2. 人工物理防治:剪除网幕,围草诱蛹,灯光诱杀; 3. 生物防治:对4龄前幼虫喷洒苏云金杆菌; 4.性信息素引诱; 5.幼虫3龄前施昆虫生长调节剂; 6.天敌:麻雀,赤眼蜂、姬蜂、茧蜂、寄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30多种蔷薇叶蜂,科属:膜翅目叶蜂科昆虫 分布:分布东北、华北、内蒙古、河南、青海、陕西、山东、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安徽、四川 危害特点:为害月季、玫瑰、蔷薇、白玉棠、黄刺玫等是玫瑰、月季重要害虫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该虫常数十头群集在叶片上,可将叶片吃光,仅残留叶脉雌虫把卵产在枝梢、致枝梢枯死,影响生长和质量识别特征: 卵:淡黄色,椭圆形,末端稍大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3mm头部黄色,其余均为黄绿色至黄褐色胴部等2节至11节 各有3排黑色毛瘤 蛹:头部、胸部褐色,腹部棕黄色 成虫:体长7.5mm,翅展17mm头部、胸部、翅和足均为蓝黑色,具金属光泽腹部黄色雌虫腹部末端具产卵器,不用时藏匿起来发生规律:北京1年生2代,6月份进入1代幼虫为害期,l代幼虫7月上旬入土作茧化蛹,中旬1代成虫羽化。
2代幼虫于8月8月中、下旬进入发生高峰期 防治: 1.人工捕捉:当幼虫低龄群聚为害时,摘除有虫叶片 2.喷药防治:当虫量较大时喷药防治,可使用20%灭扫利(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0%速灭杀丁(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2.5%敌杀死(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