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故《灵枢·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对腧穴的论述也指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因此,古代文献中对腧穴有“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孔穴”等不同称谓,俗称“穴位”腧”,从肉旁,作为腧穴的专用字而取代“输”字 腧穴既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门户,又通过经脉通道与脏腑之气相通所以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病理变化常可在体表相应的腧穴引起各种反应;反之,在腧穴施行的针灸刺激,也可通过经络通道内达脏腑、直趋病所发挥其补泻或调整作用而产生治疗效果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等基本知识,才能在临床上正确运用针灸治疗疾病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腧穴的发展 腧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并逐步总结积累的过陧中发展起来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一)“以痛为腧”阶段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身体某部位发生病痛时常会本能地用手按摩以减轻疼痛,进一步发现寒冷所致的疼痛可通过局部热熨、灼烤而解除,痈疡所致的疼痛兼寒热可用锐利的石片(砭石之前身)刺割以排脓、出血而收治愈之功。
但是,这些最初期的“砭刺”、“叩击”、按摩”、 “针刺”和“火灸”等治疗行为都是在病痛所在部位施行的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以痛为腧”的时期这个时期“针灸”施术的位点只以“痛’’为依据,并无固定的部位和名称,所以是腧穴发展初期的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二)定名、定位阶段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古人对体表施行“砭灸”治疗的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认识不断扩大,不断加深许多位置较为固定而且主治作用也较明确的“位点”被肯定下来,形成有定位的“砭灸处”,随着“砭灸处”的增多,乃有了命名的分化这便是腧穴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名、定位阶段 (三)定名、定位、归经和系统分类阶段 随着人们对腧穴主治功效认识的积累和不断深入,古代医家已逐渐认识到腧穴不单是体表的一个孤立的位点,而且与内部脏腑和远隔官窍组织均有内在联系,继而在对腧穴主治作用的归类及其与经络脏腑相互关系的认识、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过程中陆续将其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进而通过对许多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的发现、总结和归纳,乃有特定穴的分类及其应用经验与理论的产生,腧穴的发展又进入了系统归类的阶段 在《内经》中已奠定了腧穴归经的理论基础,全书论及单穴25个,双穴135个,共160个经穴。
至晋代, 《针灸甲乙经》中论及的经穴已达到349穴(单穴49个,双穴300个),而且对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作及其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归纳,对腧穴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所载经穴已达354穴(单穴51个,双穴303个)元代《十四经发挥》中所载经穴名亦为354个,并将各经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针灸大成》中所载经穴为359个,并列辨证取穴之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内容清代《医宗金鉴》和《针灸逢源》中所定经穴名为361个 至于各发展时期还有许多未归经的经验有效穴,或因其取法奇特,或位置特殊无从归经,或因“十四经穴”已成定局而后发现之新穴未便归经等,即形成了奇穴还有最初阶段的“以痛为腧”的治疗方法,因其实用价值而被保留,并由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最早记述为“阿是之法”用压痛敏感点定出的穴位,既无固定位置,也难命名,乃统称为“阿是穴”,也有称其为“不定穴”、“天应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灸临床应用范围不断得到拓展,并有许多“新穴”和“微针刺治疗系统”的发现与形成,从而大大增加了针灸治疗的位点,丰富了腧穴学的理论和内容,推动了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
二、腧穴的分类人体的腧穴很多,总括起来可分成三类,即: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一)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其特点是均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归经和相对固定的主治功用,而且多具有主治本经病候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随着人们对腧穴主治性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古代医家为了强调某些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或重要特性,在分经的基础上又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特定类别,乃有各种特定穴的出现和相应理论与应用方法的形成 (二)奇穴:是指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有固定名称和定位的腧穴(也包括近代发现并被认可的新穴)其特点是:有固定的名称、定位和主治,但无归经它们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有些穴位命名和取穴方法也奇特,故名经外奇穴也有一些奇穴在发展过程中被划归为经穴例如膏盲俞,原是施行灸法的奇穴,因其疗效显著,为 《千金要方》所详载,至宋代《铜人》等书已将其归人足太阳经而成为经穴 (三)阿是穴:又称“不定穴”(《玉龙歌》)、“天应穴”(《医学纲目》)、“压痛点”等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的位置和主治,而是以压痛敏感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这种“以痛为腧”的针灸治疗方法叫“阿是之法”,由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最早记载并流传后世,用此法所取的穴位统称阿是穴三、腧穴的命名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均有一定的依据和含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说: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千金翼方》中也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历代医家主要是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或主治作用,结合自然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为其命名的所以,了解腧穴名称的含义及其命名依据,对于熟悉和牢记其定位与主治作用颇有助益兹将腧穴命名的主要依据简介如下: (一)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主要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例如腕骨、完骨、大椎、耳门、耳尖、乳中、乳根、脊中、脐中、囟会、颊车、颧醪等穴名均是古代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腧穴恰在这些部位,就分别以其所在部位的名称命名所以,对这一类腧穴知其名称即可确定其所在部位 (二)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主要是根据腧穴主治功效的某些突出特征及其对某种疾病的特殊治疗作用而命名例如睛明、光明、四白均有明目之效;水分、水道皆有利水消肿之功;牵正治口涡;迎香通鼻窍;听宫、听会治耳鸣、耳聋;风府、风市祛风而有功对这一类腧穴,见其名称就可知道其主要的治疗作用。
(三)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主要是借用自然界的天体(日、月、星辰)、地貌(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的名称,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特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例如上星、日月、太乙、太白、昆仑、承山、大陵、丘墟、合谷、阳溪、水沟、尺泽、天池、极泉、小海、四渎等 (四)参照动植物形象命名 主要是结合腧穴所在部位形态特征或作用特点,采用相应的动植物形象比喻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鸠尾、鱼腰等穴是以动物形象喻义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特征;而攒竹、丝竹空、口禾醪等则以植物形象为其命名理解这些腧穴名称的含义,对准确取穴很有帮助 (五)借用建筑物命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特征或其作用特点,借用各种建筑物的名称形象为其命名如天井、玉堂、巨阙、库房、地仓、梁门、神庭、气户、屋翳、天窗、中府、劳宫等均属此类此外还有以乡、里、市、街、道、冲、会、合、交、迎、关、枢等命名的腧穴也归于此类 (六)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或其治疗作用的某些特征,结合中医阴阳学说以及脏象、经络、气血等有关理论命名例如心俞、肺俞等背俞穴均以脏腑名称命名;神堂、神门、魄户、魂门、意舍等则以脏腑的功能名称命名;阴交、阴都、至阳、会阳、阳池、会阴、阳交等穴多以阴阳理论命名;三阳五会(百会)、三阴交、三阳络等穴则根据经络学说中经脉循行与腧穴的特殊联系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