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文学与审美第一节文学是审美的艺术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 、雕塑等艺术活动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要在具体的语言 组织中显示特定社会生活的种种情状 •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Ø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Ø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文学的审美性质是艺术地掌握世界 的本体性质,没有审美性质,不成其文学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是由任何审美活动 必然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社会结 构中进行这一根本事实所决定的审美活 动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进行,必然具有意识 形态性质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存在于其审美特性 之中,审美的文学也必然是意识形态的文 学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 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 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 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阿·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 论》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 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 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 在一起的。
文本赏析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 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 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 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 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 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 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 扑鲁鲁鲁飞远了——汪曾祺:《受戒 》作家汪曾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构成审美意识形态由文学的基本艺术特征所 构成 • 文学以描写人的方式来表现社会 • 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从生活走向艺术的过程 • 审美意识形态以审美情感为中心,审美情感 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的 • 文学活动是审美意识形态出现和实现的场所 •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 ,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即是无 功利的,但是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某种 功利意图,即由于文学在其话语结构中显 示了现实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与深刻变化, 因而间接地也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 一功利目的勃兰兑斯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 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 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 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 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 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 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 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鲁迅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 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 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 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 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 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文本赏析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文本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2)形象与理性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即文学的文本 结构处处呈现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象, 这样的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 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但是,审美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 学的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常常以来理 性的力量更进一步讲,文学的艺术形象 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 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
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 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 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卡西尔:《人论 》 文本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陶渊明陶渊明文本赏析饮 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本赏析鸟鸣涧王 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3)情感与认识文学富于审美情感性审美情感是凝聚 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是一种超越个 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但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不仅要表 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要表达客观理智 认识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 间接的理性认识雨果:《巴黎圣母院》读者可以从对形象的直觉中体味 出来: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尔达是外 美与内美的美的化身,敲钟人卡西莫 多外丑内美,卫队长法比外美内丑, 主教克罗德外善内恶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 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 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 文本分析文本赏析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文本赏析我爱这土地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小结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阿多诺 –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 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 ,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阿多诺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 它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 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属于这个社会 网络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 :它始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 会现象的——阿多诺:《美学理论 》 二、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1、情感性指文学表达情感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 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1)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2)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2、形象性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 社会生活的特性 (1)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2)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 的形象3、超越性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 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1)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2)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3)对人自我的超越第二节中西文学的审美化历史一、中国文学的审美化历史(一)魏晋以前——文学审美含义的混沌阶 段 1、文学最初指关于文献典籍的学问 2、文学被理解为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 作品 3、对“文”的评价虽然包含审美因素,但是 重点放在伦理观念和作者人格方面 4、侧重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二)魏晋时期——文学审美含义的独立阶 段 1、南朝宋文帝设立“文学”、“儒学”、“ 玄学”、“史学”等“四学”,使文学的 审美含义获得独立发展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强调“诗赋欲丽 ”,把文学的语言形式提到了首位 3、范晔在《后汉书·文苑传》强调文学“情 志既动,篇辞为贵”,突出文学创作的审 美体验和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 4、从审美角度看待文学成为一个固有传统三)魏晋以后——文学审美含义的发展阶 段 1、清末以前坚持文学审美规律的探寻 王国维:“有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 2、现代参考西方美学观点,强调文学的非功 利性 鲁迅《摩罗诗力说》提倡文学艺术的“无用 之用” 3、当代吸收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化作用,把 文学定位为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 艺术。
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一)18世纪之前——文学审美含义的混沌 阶段 1、把文学与其他实用技艺混同 亚里斯多德把诗歌创作称为“技艺” 2、注重文学的实用功能 贺拉斯的《诗艺》提出“寓教于乐”(二)18世纪时期——文学审美含义的独立阶 段 1、1747年法国学者查理斯·巴托在《论美的 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确立七种 “美的 艺术”,把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 、建筑、修辞等列入其中 2、德国启蒙美学家建立“美学”{学科,第一 次为审美艺术活动确立心理基础 3、康德将“美的艺术”与纯粹自然物、科学 活动、手工艺活动区别开来三)19世纪以后,文学审美含义的发展阶 段 1、文学研究的对象更多限制在具有审美性质 的文学作品中 2、黑格尔强调艺术的心灵化,建构了一个空 前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论述各种艺术门 类,奠定现代艺术的分类体系 3、韦勒克和沃伦合著《文学理论》,把文学 的基本特征概括为虚构性、创造性和想象 性附录: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 法式,谓之文学—— 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字论 略》 韦勒克、沃伦论文学研究和文明史研究“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 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
在他们看来,只要 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 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 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第三节文学审美性在文学作品 中的表现形式一、文学反映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一)审美关系的界定审美关系属于价值关系的一种,它是主 体对世界,特别是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的 审美体验、评价和表现,体现出人类社会 会生活的审美价值 (二)文学反映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特殊性 1、这种审美关系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 2、审美关系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与非审美价值 是辩证统一的 (三)要正确认识文学反映的审美关系二、文学作品的审美性(一)文学作品的“格式塔质”文学作品的格式塔质往往表现为超越具 体作品因素的整体氛围、意境和韵味等 (二)文学作品的审美场文学作品的审美场是文学艺术的整体结 构关系中所生成的新质,它反映的是文学 艺术各种因素之间的整体联系第四节文学审美主体的 审美把握(一)历史对“美”的误解 1、美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 例: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 2、美是理念 例:柏拉图认为美的理念先于具体的事物 ,是不依赖于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而 且具体事物的没只有分享了“美”本身才 能成为美的东西;理念的美是绝对的、永 恒的,不包含任何杂质。
一、审美价值在审美把握中产生3、否定美的存在 例: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们往往把对事物的形 容等同于事物的某种性质,这是错误的 美”仅仅是人们对对象的形容,不是对象本 身,它和伦理学一样是超验的,不可言说的 ,因此“美的本质”是不存在的二)审美价值的产生条件 1、审美对象的存在 2、审美主体的存在 3、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把握总结:审美对象只有在审美主体的视野中才 能出现,审美价值只有在审美把握中才能产 生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经过心灵 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 出来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的创造 活动产生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成其为 艺术作品——黑格尔二、审美主体的心理机制1、以情感为中心,一切心理机能自由和 谐运动 2、以审美对象的感性形象为对象,具有 鲜明的主体情感体验性 3、以审美愉悦为表征,往往完成悦耳悦 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个层次的转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