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九九六年第六期 文 史 新 证曹雪芹家世考实周汝昌( 一) 曹氏家世为何需考?曹寅的门人郭振基为《 楝亭诗钞别集》 作序, 有“ 公家世华胄, 位望通显” 之语; 然而曹寅向康熙帝奏报公私诸事时, 却常常需要点出他先人是“ 包衣老奴” , 自身是“ 包衣下贱” , “ 包衣” 即满语“ 奴仆” 之音义及雍正夺位, 还骂曹? 是“ 下贱小人” 以至曹雪芹, 特在小说中托于赖嬷 嬷之口而道出一句: “ 你知道那‘ 奴才’ 两个字是怎么写的?! ” 此之谓刻骨痛语这就是说: 家世华胄的曹家, 却不幸沦为旗奴, ——由先世的“ 位极人臣” 而变为“ 其贱无伦” 了( 满洲旧俗, 待奴婢严酷之极, 由家计、 婚配、 行止⋯⋯, 直到生命的处置, 都由旗主一言决定, 故无自己的“ 命运” 可言) 那么, 这种特异的家世实际, 必然会影响到曹雪芹的思想感情, 反激他的精神灵智 所以要对他的家世作一番讨寻研索, 理解认识, 就成为我们文化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 “ 家世华胄” 的内涵郭振基的这四个字, 文词甚简, 内涵至富。
极其简略而言, 这门家世是由几个大的历史标记写定的——( 甲) 周武克商, 分封诸侯, 封六弟叔振铎于山东济水之阳的曹地, 是曹家以国为氏的肇始 乙) 传至第二十代, 有曹? , 身列孔门七十二贤, 位亚颜、 曾, 唐、 宋皆有封号, 配祀文庙 丙) 由? 再传第八代, 有曹参, 是为汉代开国名相, “ 萧曹” 并称的“ 画一之政” 的贤臣, 有惠于民, 封平阳侯( 其后裔又曾八次袭侯) , 为十八元勋之第二位 丁) 曹参的第四十代孙, 名曹彬者, 即是宋代开国元勋, 官至枢密, 封鲁国公, 追封济阳郡 王, 卒谥武惠世称武惠王, 河北灵寿人曹雪芹这一门, 就是武惠王的后代这一史实, 除了我早年所考, 近年又发现了康熙间所修《 江宁府志》 与《 上元县志》 ( 俱藏北京图书馆) , 两者皆有寅父曹玺传 前者云: “ 宋枢密武惠王裔也 ”( 卷十七《 宦迹》 )后者说: “ 其先出自宋枢密武惠王彬后 ”( 卷十六《 人物传》 )这一中古始祖的明确, 是“ 家世华胄” 的最切近而关键的一个历史世系环节 三) 武惠与武穆要考曹雪芹家世, 只知是武惠王之后, 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须知道武惠以下的世系传流的80史实。
现经考知, 雪芹一门, 乃是武惠之第三子曹玮之后曹彬生有七子, 前三名即璨、 琮、 玮 玮字宝章, 官至彰武军节度使, 卒谥武穆——这是北宋的武穆公, 而后世只知岳武穆了, 岳以抗金不朽, 曹以御羌建功 曹玮子孙数世单传, 至其五世孙名孝庆者, 因知隆兴府( 南昌) , 遂落户于府南之辟邪里, 再迁武阳渡( 今日武阳村) , 人称“ 武阳曹” 是即雪芹上世在南宋淳熙年间的始迁祖 以上所据为安徽池州、 江西武阳二部曹谱)( 四) 一条简明的铁证这条铁证, 像“ 家世华胄” , 只有四个字, 却属青史不磨——这记载见于张伯驹先生所藏、 现归国家的珍稀文献《 楝亭图》 此《 图》 现存四巨轴, 其第一卷中有饮水词人纳兰性德的题记与题 词《 满江红》 , 其起拍云:“ 藉甚平阳, 羡奕叶, 流传芳誉 ”这与朴学大师闫若璩诗赠曹寅所云“ 汉代数元功, 平阳十八中; 传来凡几叶, 世职少司空 ” 正相 合符, 咏的是曹参相国之后但纳兰名作之后, 又有数家叠韵, 包括名词人顾贞观、 名曲家顾彩, 而其间有一署名“ 古燕袁? ” 的, 其起拍则大书云——“ 惠、 穆流徽, 朝野重, 芳名循誉! ”这就重要极了。
此词表明: 当时朝野上下, 人人尽知: 内务府“ 包衣” 旗奴曹氏, 却是宋初武惠王彬与武穆公玮的后代子孙祚胤! 要想到, 曹氏自己人以“ 奴才” ( 满俗必须如此自呼) 的身份, 绝不可能( 不敢) 向旗主皇帝炫耀这样的家世荣光显赫; 其情理, 当是康熙帝曾问及此, 才不敢不以实对, 而康熙闻之大为惊奇( 他想不到自幼抚养、 教育他成长的保姆家, 原来是如此了不起的“ 奇特奴才” ! ) , 便与近侍及大臣们话及, 故 此朝野方知, 人人称重了( 清代皇帝对臣僚家世、 戚党关系极其留意谙悉) ¹( 五) 跟踪“ 惠、 穆” 之嫡脉要考雪芹家世, 必须进而跟寻武穆的后人, 这一层次已提到本题的“ 第一线” 上来了 到哪儿去找呢? 天幸, 江西武阳曹氏竟保存下一部珍贵的族谱( 王家惠、 王国华提供) 在此谱中, 我们寻到了由江西、 河北辗转入辽的真祖宗 上文已叙: 武穆数世单传, 只此一脉落于江西武阳 由此以后, 世系也同样分明 且摘述如下——在江西豫章( 南昌) 武阳渡惠、 穆后裔曹氏族谱中, 记载着“ 入辽之始祖” , 却是一点儿也不含 糊的¹须知, 武阳渡这一支, 乃是武穆曹玮四代单传的后代, 可谓只此一门, 别无淆乱。
据武阳谱, 南昌始祖为曹孝庆, 孝庆系玮之四传孙, 皆是单传, 孝庆下又单传两代( 孝庆实生二子: 善翁、 美翁; 但美翁名下不载子孙) , 至子义, 子义方生三子其简表如下:曹彬(鲁国公武惠济阳王) ` (七子第三)玮( 武穆)` ? (定州观察使)` 诂(渭州刺史) ` 宝( 袭鲁国公) ` 孝庆(隆兴知府) ` (兄弟二人, 但弟无后)善翁( 景炎进士)→子义(兄弟三人) →端可、 端明、 端广子华(属安仁一支之始, 与本题已无关系)81这“ 端” 字辈三人中, 端明名下注明“ 丰润支” , 端广名下注明“·占·籍·辽·左” 据此, 我们乃能确立一个基点—— 武惠、 武穆之后代子孙中的唯一一位最早入辽者就是曹端广 这是无可移易的谱系源流之真相那么, 我们已有一层理由, 认为曹端广即雪芹上世入辽之始祖 六) 印证縬阳曹氏族谱縬阳曹氏族谱是清初丰润支的曹鼎望主持修成的, 实际叫做“ 南北合谱” , 即指江西武阳与河北丰润的合编谱而其成谱的原由, 是因为鼎望出任江西广信知府, 方才得到了亲自与族人协作的机缘 今存江西武阳谱, 卷端只存有这一系的九世孙曹观源《 武阳曹氏宗支源流序》 , 序作于明代“ 正德十年岁次庚子” 仲冬月。
º其中有云:……始祖孝庆公, 盖彰武节度使武穆公之五世孙也, 官朝散大夫、 知隆兴府因家省城之南( 按另处云曹家巷) 子善翁, 卜居城南之四十里, 地名武阳渡(按另处云因不肯仕元, 故避地隐居又另处所载此四十里处名辟邪里, 再迁始至武阳), 至今人称武阳曹氏云图书世泽, 继述绵延视灵寿之族, 虽天各使( 按此“ 使” 字疑有讹误)方, 而实一气之流行也然自孝庆公以来, 世代既远, 子孙益众, 使谱法不立, 则本源不清……即此可见, 江西一支, 迄未能与河北“ 老根” 复得联系, 而武阳谱实自明正德间始创»再看曹鼎望在武阳谱中的《 祭曹氏宗祠文》 与南北合谱序, 则皆作于康熙十九年岁次庚申( ( 1680) 九月( 縬阳谱亦载此序, 引者云是“ 九年” , 疑脱“ 十” 字) 合二文而观, 所叙源流始末十分清晰今不必照引, 为了易晓, 改成覆述, 则其经过如下:( 甲) 说祖父曹士直, 在长汀作官时, 曾坐船到江西求访谱牒, 不可得, 怅然空返 乙) 叔父曹继参官袁州守, 距南昌不远, 遣人寻访故里, 而时值兵乱, 族众远避, 只得作罢 丙) 弟首望, “ 榷关在鸠” , 武阳族侄文珩字楚白, 水路来访, 出示了世系图表, 宝如“ 天球” !( 丁) 鼎望自康熙六年出任徽州知府, 三年之内, 楚白携子侄又一再为修谱相访。
( 戊) 及鼎望又出守广信, 这才得至武阳, 叙宗祭祖 这段经历, 说明了他们共同经营谱牒, 而相互印证了南北两支的世系关系族谱的资料记载的历次修谱, 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至正五年( 1345) , 明代有正德十( 五) 年与万历四十三年两次, 而清代则顺治九年( 1652) 又有修订那么族人楚白出示的, 或许即是顺治本而曹鼎望序《 曹氏重修南北合谱》 则在康熙十九年岁次庚申九月上浣¼其中叙云:爰稽世系, 盖自明永乐二年始祖伯亮公( 按即端明) 从豫章武阳渡协弟溯江而北, 一卜居于丰润咸宁里, 一卜居于辽东铁岭卫则武阳者洵吾祖发祥之地也⋯⋯由此明确印证了上文所叙之要点: 端明“ 协” ( 偕, 携) 弟端广北迁, 端广后又出关, 卜居铁岭——此为武穆公之后裔入辽的第一人, 已昭然无复疑义 七) 政治婉词与讳笔有人评论别人是“ 只要( 自己的) 观点, 不要史料” 他却不晓得, 不懂得清初的历史, 连史料82也是读不明白的 比如曹鼎望在祭宗祠文中所叙的叔父继参作袁州牧时曾遣人访求族里, 而因“ 兵火之秋, 族党远避” , 这似乎平平而叙; 实际却是“ 时方定鼎之初, 哀鸿甫集, 族之人群然惊 疑, ——逡巡中止。
” ——在谱序中便又稍稍申明了一步你看, 那实情原是江西族人闻得有“ 新朝” 的官员来了, 以为是要“ 查” 他们的, 大家警惕恐惶而遁逃躲藏了! 这才使得他叔父不得不“ 中止” 访求 那么, 为什么曹鼎望在点明了“ 一卜居于辽东铁岭卫” 之后, 就再也一字不见提起了呢? 其原因可以“ 思过半矣” 那是当讳不可明言的政治变故的大原委呀!政治的“ 婉辞” 还可举出二例——( 甲) 明末崇祯二年“ 随清兵出口” 的曹邦( 鼎望的祖父辈兄弟三人, 邦乃长房士淳系下的, 为鼎望伯父辈) , 实为后金兵入关侵掠时被俘, 而谱言邦后来归旗, 是由关外“ 族人” 引荐那么, 请问: 那关外者既系“ 族人” , 也必须是武惠、 武穆之后才能同族——此同族又是由哪儿来的呢? 对此为何不能明言细叙? 政治避忌而婉辞讳之也 乙) 曹鼎望在修谱作序时又特笔表示叹惜: “ 至辽阳一籍, 阙焉未修, 尚属憾事! ”这就更“ 怪” 了这个辽阳一籍, 上文从未提及, 至此忽然“ 冒出” 来了, 前无交代, 后无照应, ——古人行文, 都是有法度的, 若无明脉, 遂为曲笔, 定有隐讳之情在内, 可知这“ 辽阳一籍” 的实在来龙去脉, 是不便( 不敢) 明言的。
那么, 你就可以明白了: ——入辽之始祖端广的后代, 有一支变成了可以引荐同时归旗的旗下人( 那时只属满洲旗) , 而 不称铁岭籍却称辽阳者, 是他们后来从铁岭已迁至辽阳宦寓了除此而外, “ 族人” 安在?政治婉辞是不得已的文法, 但它必然为读者留下“ 书缝” 文史考证何以必要? 正是因此而发生而建立的学术“ 工序” 与“ 工种” 八) 曹端广自丰入辽的原由曹氏端明、 端广兄弟二人, 因江西大水灾而逃荒北上, 曾“ 百艰备尝” , 方达河北, 流落而至于京东一带, 始能定居, 当时幼弟断无独自又迳谋远行之情理与可能结合历史情况而考察推断, 则其日后所以出关, 也有迹象可寻, 并非毫无缘故今亦只简叙要点如下—— ( 甲) 永乐二年江西大水灾, 官府特赈, 可看《 明史·本纪六》 端明、 端广是因逃荒而又兼政府大移民的措施的影响而离乡北上的, 故端明之孙曹安还能知他祖父北上是“ 百艰备尝”( 见縬阳谱中曹氏坟碑记) !那实是一种死里逃生的挣扎奋斗 乙) 曹鼎望所谓( 端明) “ 协弟” 的“ 协” 字, 用法太特别, 应是音近误写( 重印谱讹字不少) ,盖不言“ 兄弟二人同行” 而特表“ 协弟” 者, 实谓长兄携带幼弟( 曹子义的第三子, 年最小) , 此时端广尚未成年, 他们先是流落京东一带, 后定居丰润。
端广长大成人, 可以自立谋生时, 适值政府为了交好满洲女真( 与东北蒙古族) , 在广宁、 开原开辟“ 马市” , 民族间贸易十分兴旺( 由“ 马” 而发展为一切生产生活用物的大市场) , 以后只有开原南关外四十里一市最盛, 故关内经商与兵役等人纷纷前往 而铁岭者, 即是开原之南接壤相邻的地点——此即所以曹端广离了丰润前去作客( 因而“ 占籍辽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