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8 内伤热证温引敛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5.50KB
约11页
文档ID:206251864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8 内伤热证温引敛_第1页
1/11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8内伤热证温引敛一内伤热证温引敛——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八摘要笔者在《热病急病汗清下》一文中,探讨了李可治外感热病不用后世温病方,“师仲景,遵六经,汗清下,统温病;承气汤,融解毒,创新方,探新径”,取得了令人 嘱目的成就对于内伤热证,自朱丹溪创“阳有余阴不足论”,近代中医皆宗丹溪之旨, 从“阴虚火旺”立论,滋阴、清热、降火定法李可对内伤热证理论进行痛苦的反思,感 悟出深刻的道理现根据其数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1内伤热证的经验1.1五志之火,疏气降气李可认为,情志为病,忧思郁怒气有余便是火,五志过激化火,非同实火,宜疏、宜 降,气降火即降,不宜清火盛灼阴,养阴配阳(333、363页)常用方药 疏肝解郁, 逍遥散,降气加赭石30克(230、333页);养阴配阳,一树煎、二至丸(120、320 页)乳岫 刘某,女,44岁乳岫2月余,由生闷气渐致两肋窜病,右乳结核如胡桃大,乳 头溢出鲜血每适经期,必头眩泛呕,血黑多块常觉布一•股热流从右肋下章门穴向乳房 涌来,立即灼痛如针刺状,随即有鲜血溢出,轰热自汗,左侧亦有同感每月经行2次, 经量少则乳头出血必多舌红无苔曰苦,脉沉弦而数。

脉证合参,必是七情内伤,肝气久 郁化火今见一旦动气,病必发作,明是木强侮土疏泄太过,则肝不藏血;脾胃过弱, 则不能统血治法拟养脾胃之阴,清金制木而解胃之围,兼柔肝之体而敛其用:醋柴胡 10g,当归、白芍、生地、石斛、沙参、枸杞、山萸肉、乌梅各30g,麦冬15g,川楝子 10g,三仙炭各12g,丹皮、黑桁子、炙草各10g, 3剂二诊:药后块消血止,但增少腹 胀如孕状,视之,少收鼓凸神倦、腰困膝冷,舌红无苔,脉沉,右寸极弱遂改投大剂 补中益气汤升提下陷,加肾四味温养肾命:生芷60g,当归、E术务20g,红参(另 炖)、灵脂、炙草、三仙炭、柴胡、升麻、桔梗各10g,陈皮3g,肾四味20g,鲜姜10 片,枣10枚,胡桃4枚(打)患者连服9剂,己痊愈,旦腰困、经乱亦愈(120页)李按初诊见患者曰苦舌红,遂用大剂养胃汤之甘寒,丹根之苦寒,致损中下之阳,中 气随之下陷,故有此变,医之罪也情志之火,非同实火,宜疏、宜降,气降火即降,不 宜清且前贤曹炳章氏谓“舌红非常并非火”,“非常”二宇,当细细咀嚼1.2血热妾行,降气抑火李可认为,若胃失和降,则诸经皆不降,气逆而为火,血热妄行,血从上溢则病吐岫 (nil)。

证见面赤气粗,曰苦苔黄,脉象数实此时急以旋覆赭石汤加炙枇杷叶30克, 降肺胃之气不可一味苦寒清火,应以顾护胃气为要血证初期,亦见肝不藏血,血热妄 行证见血上溢或下出,势急量多,面赤气粗,暴躁易怒,头晕胁痛,口苦脉弦数,以丹枢逍遥散舒肝之郁,炙枇杷叶30克清金制木;生地、阿胶滋水涵木,凉血养血,止血柔 肝、赭石降气抑火平木(126页)常用方药 降肺胃之气,旋覆赭石汤,加炙枇杷叶30克;降胃止呕,双呕汤(吴茱萸、 红参、生半衰、赭石、伏苓、姜汁、生姜、炙甘草、疏肝降气抑火,丹析逍遥散,加炙 枇杷叶、赭石各30克,二七粉6克 吞服05、126页)肺结核大咯血费某,男,36岁患肺结核10年,3年来不断发生大口咯血,频咳不 止,胸痛,神疲,住院7H,未能控制每次大咯血约200亳升,现仍频频咳喘,面赤气 粗,胸痛彻背,脉洪大,舌红尖赤,边有瘀斑每次犯病,即用针剂止血但降其气,气 降则火降,血自归经血证不可一味兜涩,于止血之中行瘀、化瘀:旋覆花12g (包)、 代赭石30g,瓜萎30g,蔬白15g,生半夏30g,姜汁1盅(兑),丹参30g,檀降香各 10g,炙枇杷叶30g,桃杏仁各15g,甘草10g,童便、韭汁各30毫升兑人,“三七5g、 白芨10g”研粉点糊加红白糖服,3剂。

二诊:血止,病象显露,面色苍白少华,拟培元 固本散善后(310页)按患者肺胃气逆,血热妄行,咯血不止,以旋覆代赭汤加炙枇杷叶,但降其气,气降则 火降又每次犯病,即用针剂止血,血虽暂止,胸隔积瘀己甚,证见胸痛彻背,舌有瘀 斑,故用瓜萎蔑白合丹参饮加味,于行血之中行瘀,以免后患1.3肝阳上亢,浊阴不降清末、氏国初,中西汇通派认为高血压、中风均属于“肝阳上亢”,最著名的就是张锡 纯之“镇肝熄风汤”李可认为,高血压及中风,其根木点就在于先天阳虚,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痰湿瘀浊窍踞阳位(44页)o常用方药藏阳,四逆汤或潜阳丹;镇冲,温氏奔豚汤加龙牡、磁石、嫩紫石英;透 邪,麻附细、大小续命汤;引导,引火汤(44页)阳虚型高血压兼肥胖病 胡某,女,46岁,1979年10月31日,突然昏厥邀诊,至则 L1醒,心有余悸,甚为恐惧询之,患肾性高血压己5年低压常在110 ~ 120亳米汞柱 之间,曾服镇肝熄风汤、羚羊钩藤汤近百剂,不仅无效,反增食少便酒近3年异常发 胖,头晕畏寒,呕逆腹胀,足膝冰冷近1月服羚羊粉后,常觉有一股冷气从脐下上冲, 冲至咽喉部,人即昏厥约三五日发作1次其眩晕如腾云与雾,足下如踏棉絮,越胖越 觉无力。

腰困如折,小便余沥,咳则遗尿,时时有咸味之痰涎上雍常起口疮,头面又觉 轰轰发热,每日中午面赤如醉舌淡胖,苔白腻,脉洪不任按,久按反觉微细如丝脉证 合参,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下寒足直,上热是假复加误用寒剂,更损元阳,阴盛于 下,逼浮阳上越,故见上热假象:予温氏奔豚汤:附子30g,加吴茱萸15g,肾四味60g, 生龙骨、生牡蛎、活磁石、紫石英(锻)、山萸肉各30g,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上药加冷 水1500ml,文火煮取600nil,日3服,3剂二诊:患者在无人陪侍下坐班车来门诊主 诉:服药3剂,每天小便很多,全身舒适,头不晕,脚底再不飘浮欲倒,腹中觉暖,再无 冷气上攻,心中也不觉怕了每天服药后,腹中阵阵响动,矢气极多,惹得孩子们哄堂大 笑,儿年肚胀,一下子松宽许多药已中病,嘱守方再服10剂三诊:其夫特来门诊告 知,诸症均愈舒张压保持在80的0毫米汞柱,已正常上班最奇的是服药后尿特别多, 10多天功夫,腰围瘦了 1寸多(383页)李按本案证属命火衰微,不主温煦,故怯寒肢冷;火不生土,中阳不运,故见食少便 沥诸阴失阳之统摄,故上则饮逆头眩,挟冲气上冲,下则尿多不禁异常肥胖亦属阴盛 阳衰,与寒湿停聚同理。

复加误用寒剂,更损元阳,阴盛于下遏浮阳上越,故见上热假 象予温氏奔豚汤加味,因呕吐加吴茱萸,腰困如折,加肾四味,时发昏厥,加山萸肉固 脱,服药近半月,诸症均愈,低压亦维持在80"90mniIIgo1.4气虚发热,土不伏火气虚发热,多见食少便澹,消瘦潮热,-面色萎黄等李可认为,《内经》中“阴虚生内 热”,这“阴”指足太阴脾脏,土壤不能敛火,虚阳外散,当温之敛之,“甘温除热” 是也而明初张景岳则是个折中派,他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强调了 “阳虚多 底,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试想脾阳虚的发热(气虚发热)怎么可以用 “清热滋阴” ?甚至是沾唇必殆(181页)常用方药甘温敛固,补中益气汤加龙牡、山萸肉、乌梅各30克,焦三仙各15克(396 页)丁奚疳重症 李某,男,7岁1975年4月5日初诊出生后断脐不洁,致成烂脐(脐 疝),久治不愈旦因过用祛湿解毒之剂数十剂,遂致食少腹胀,肚大筋青,便酒,四肢 枯细,头大脖颈细,面色袤黄,毛发枯焦,皮肤干瘪,满脸皱纹,如小老头状四肢不 温,脐突,中心湿烂流黄水,味臭,午后潮热,唇指苍白,脉数无力,舌淡白无华,已成 疳积重症此症,由过用苦寒伤中,致中气下陷,湿热不化而致。

法宜下病上取,内服补 中益气汤:生茂60克,当归,苍白术、炙草各10克,红参(另炖)、柴胡、升麻、姜炭 各6克,生苞仁30克.鲜生姜3片,枣6枚,5剂;外敷化腐生肌敛疮之品:五花龙骨、 枯矶、无名异各10克制粉,您日以盐椒水洗净干掺,纱布包扎二诊:药后7年痼疾巳 痊愈,无丝毫痕迹予培补脾肾方:全河车1具,红参、三七、内金、炒二芽各30克, 共研细粉1.5克,2次7日迫访至1983年底,病孩13岁,己上4年级,体质增强,与 健康小儿无异(85页)o李按“丁奚疳〃指小儿疳积,骨瘦如柴,其形似“丁”之证由脾肾虚损,气血衰颓, 以致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低烧潮热,四肢细小,颈长露骨,尻臀无肉,腹胀脐突,以及 食多吐逆,吐泻无度等症,为脾疳重症本例病情更为严重,先以补中益气汤加龙牡、山 萸肉、乌梅、焦三仙,服至潮热退净,能食易饥时增损培元同本傲1料可愈治疳如治 捞,有热莫清热,有蒸莫退蒸,保得脾胃健,何愁病不痊1.5肺捞潮热,虚阳外散李可认为,肺捞首先是损伤脾胃之气,然后耗散元阳,所以病人会不断地发热,而朱丹 溪就认为这种病应该补“水”,就可以把那个“火”扑灭了,水火不就平衡了吗?其实这 种治疗过程就是把丹气进一步损伤,最后连元气也保不住了,就是死亡(68页)。

常用方药甘温敛闻,补中龙牡梅萸汤;救阳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23、300页)肺结核危症 刘某,女,22岁19”年5月23日初诊:患干血捞5年多,经某医院诊 为肺空洞型肺•结核,病危出院,疝瘦脱形,四肢枯细,体重锐减20公斤骨蒸潮热,昼夜不止半个双额艳若桃李,曰苦,舌光红无苔而干,食少,干渴能饮,脉弦而数古今 医家,皆谓“捞”为阳火灼阴,火炎水竭,真阴销你尤以昼夜皆热为重阳无阴,当亟泻 其阳,峻补其阴,乃选清骨散加龟板、黄苓、童便为治:龟、鳖甲(先煎)、地骨皮各 30g,知母20g,银柴胡、胡黄连、泰充、青蒿、黄苓、炙草各3g,童便1杯兑入,水煎 分2次服次H黎明病情突变邀诊见患者呢逆频频,大汗肢厥,而如死灰,喘不能言, 脉微欲绝其母云:“昨日药进一煎,患者即不思饮食睡前服二煎,泻稀便一•次,随即 阵阵汗出,气喘不能接续半夜服参汤一杯,才勉强支持到天亮至此,余已知前方误 投盖患者虽在青年,但3年捞病,其阴阳气血己耗伤殆尽初诊见其面苦桃李,艳若涂 丹,误以为乃捞证必有征象,实则已是浮阳飞越之戴阳危象,当救阳固脱为先,反投清骨 散,是为一•错胡连、骨皮、知苓苦寒败坏胃阳,稀便一泄,气从下脱;银胡、秦充、青 蒿之辛寒外散,多汗亡阳于上,尤以鳖甲一物,开破肝气之力甚强,促使肝气外泄,故药 后出现上下俱脱之危候。

二错在对脉学的书本式理解,“数”面主火、主热,然当四诊合 参,全面分析,方不致误肺捞脉多数,潴危之际,有一分钟120、240次以上者,已是 七急八败之死脉,何来“火”与“热”之可言!故数脉变局中有“数则为劳,数则为虚” 两条若非躬行实践,绝难领悟遂急疏张锡纯氏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求逆汤,以救阳固 脱:红参(捣末同煎)、附子各30g,干姜20g,炙草60g,山萸肉90g,龙牡、白芍各 30g从煎沸10分钟后,频频喂服,余守护病榻,以大艾柱灸神阙,药进5次,约200亳 升,半小时许,呃止、汗敛、喘定、厥I可,幸得脱险(299页)李按这是我最痛苦的一个案例,打那以后余终生不用滋阴降火的套方从中感悟出这 所谓的潮热,那是一种“相火离位,土不伏火,元阳虚弱”这么一种外散的表现,你从 这个元阳角度去敛它,就可以把热敛住了如果不在生死关头你是体会不到这…点的所 以说,你若没有亲身经历这一过程,就不可能去鉴别历史传承下来的几十力张方中,哪些 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71页)1. 6虚火上燔,火不归原李可认为,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 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 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亦可致火不归原之证。

龙火上 奔,多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耳痛、齿浮、齿1、1=1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 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灼等(240页)常用方药水浅不养龙,壮水敛火,导龙归海,引火汤:水寒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