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辅导概念的历史耦合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50KB
约4页
文档ID:10349162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辅导概念的历史耦合_第1页
1/4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概念的历史耦合 李国仓摘 要: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作为影响大学生职业全面发展的阶段性和过程性因素,二者不同的概念内涵引导着不同的教育教学行为从历史根源上,梳理考究二者的概念嬗变、内涵异同及耦合趋势,有利于从高等教育全过程的维度,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耦合 高等教育活动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科学对接,是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外在价值诉求为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破解日益凸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内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类课程虽然二者均以解决高等教育与学生职业生涯的科学对接为价值取向,但它们却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 一、 大学生就业指导概念的历史探源 19 世纪末 2O 世纪初,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职业不断分化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为促进社会就业,帮助失业人口做出正确就业选择,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FrankParsons)于 1908 年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Boston Voca—tional Bureau),迈出了职业指导活动系统化的第一步。

1909 年,帕森斯在其出版的《选择职业》(Choosing a Voca—tion)一书中首次运用了“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的概念,并对职业选择理论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创立了“特质——因素”理论,标志着职业指导概念的正式诞生帕森斯及其同事的工作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1908 年至 1910 年的三年间,全美有 35 个大中城市效仿波士顿职业指导局的做法,先后创设了名目不一的职业指导机构,帮助青年学生和求职者进行自我和职业的比较分析,使其尽快定位自己合适的职业并取得成功1909 年,作为波士顿学校主管的布鲁克斯(Brooks) 在中小学指定 117 名教师从事职业指导工作与此同时,美国教育协会和中学校长协会等组织也开始在校园内大力推行职业指导活动,在部分大学和师范学院开设职业指导类课程1911 年,美国哈佛大学率先在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并在世界范围内首先运用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概念同一时期,美国其它城市的职业指导活动也取得了较快发展1913 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性的国家职业指导协会 NVGA(National VocationaGuidance Association),标志着职业指导活动在美国的正式起源和发展。

所以,从历史根源上看,大学生就业指导概念的诞生是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美国职业指导活动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射,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 目前,我国教育界普遍采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概念实际上是一个舶来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诞生于美国的职业指导工作由社会正式渗透到学校,不仅在学校普遍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而且日趋科学化、制度化,此趋势迅速波及到英国、前苏联、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受世界教育浪潮影响,1916 年,原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枢开创性地在清华大学发起了聘请名人进校园开展职业问题演讲、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填写就业志愿等就业指导类活动并在“1923 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 年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记录下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 ,标志着大学生就业指导概念在我国的正式形成和广泛使用此后在我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演变中,大学生就业指导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先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萌芽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的断层后退、20 世纪 8O 年代至今的改革发展三个阶段,虽然不同时期的具体叫法各不相同,而且到目前为止尚未实现由阶段性就业指导到全程性就业指导的根本转变,但其所涉及的课程建设、人员机构、方式方法、内容范围等相关理论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职业生涯概念的历史演进自 1909 年帕森斯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后,受不同时期心理学思想流派的影响,职业指导的思想、概念和理论在历史性的扬弃与模式重构中,实现了由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的根本性转变 (一) 职业指导向职业的历史演进 帕森斯创立的“特质——因素”理论,主张人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咨询和斡旋的职业指导模式,强调以心理测量工具为依托,对职业人的特质和职业因素进行分析、匹配认为咨询者由于缺乏认知理性而难以做出恰当选择1939 年,明尼苏达大学的威廉姆逊在“特质——因素”理论的基础上,将职业指导过程具体化为:分析(收集咨询者相关资料)综合(整理资料后,显示咨询者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诊断 (剖析咨询者个人特质)、预断( 预测咨询者职业成功性)、咨询 (结合职业资料,为咨询者提供职业指导 )、追踪(协助咨询者执行计划,并诊断解决新问题)六个步骤,带有指导性地向咨询者直接提出建议,具有浓重的教导意味,该流派因此也被称为“指导学派” 20 世纪 40 年代至 50 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学科领域对职业指导思想研究的深入,以相对固定化的差异性为基本假设来实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的“指导学派”思想受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流派的质疑与冲击。

1942 年,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亦称“非指导学派代表”) 罗杰斯(CarlRogers) 在其出版的《心理咨询与心理疗法》一书中提出:“咨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氛来解放患者,使他能自由地实现自我” ,[2H 九 主张无条件地尊重咨询者并给予其自我认识的机会和自我成长的责任,提倡采用以咨询者为中心的方法,强化人们自我挖掘与自我抉择发展的权利,该流派被称为与“指导学派”相对应的“非指导学派” 1951 年,罗杰斯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中,进一步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其人本主义思想,标志着人本主义思想流派开始走向成熟,在推动职业指导从强调职业素质测试技术向强化职业咨询方法与技术转化的同时,从观念上实现了职业指导向职业的转变二) 职业向职业生涯的融合嬗变 在职业指导观念向职业观念转变的同时,职业指导也经历着由一次性完成的静态职业指导向发展性、多次完成的动态职业指导转变,即在理念上实现着职业向职业生涯的融合嬗变 在罗杰斯等以咨询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理论学派影响下,金兹伯格(Ginzberg)和萨帕(Super)等人对青少年的职业选择过程与发展阶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金兹伯格根据各职业发展阶段的重要性提出了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 , “ 将职业发展依次分成“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

萨帕在金兹伯格等前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涯发展测评、咨询者个人与环境因素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于 1957 年出版了名为《职业生涯心理学》的著作,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了“职业生涯”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历程” ,从而将金兹伯格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扩展到人的整个一生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社会学和人格发展理论之大成,在职业生涯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完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指导概念经职业向职业生涯概念融合嬗变的最终完成 职业生涯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表明了职业生涯的概念是人们在传统职业指导概念的引领下,对职业指导本身和其功能发挥进行重构而产生的新概念,是教育哲学重构与整合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由于三者间的融合与嬗变具有时间上的相近性,因而在该时期乃至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研究已有丰硕成果的今天,在三者的使用上仍然欠缺规范,如职业指导与生涯、职业发展教育与职业生涯的混合使用等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概念的比对、耦合 “职业指导”概念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性扬弃与发展,引申嬗变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两大概念。

虽然二者在内涵与外延的所指方面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它们均以解决人与职业的匹配发展问题为核心任务所以,通过概念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去比对这两个概念,可以清晰地发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 人——职匹配活动中“位置观”和“发展观”的不同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1.咨询者的“位置观”不同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职业指导活动投射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产物,自产生起就传承了“指导学派”帕森斯等人的观点和思想,过分强调就业指导活动中指导者的地位和作用,弱化或者忽视了被指导者在就业咨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实践中则体现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向学生群体性地开展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宣讲、就业政策培训、职业特点介绍等活动,家长式地向咨询者提供就业建议与指导,而很少给予其自我认识、自我发现与思考抉择的权利 大学生职业生涯以人本主义理论和发展心理学为其理论思想的核心来源,承认个体具有自我发展潜能与自我职业抉择能力,倡导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强调咨询者的中心地位,主张通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信息的整理、分析、判断、抉择与实践来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如克立兹(Crites)所言:“以人为中心的,员的职责是协助来访者将自我概念转变成相应的职业角色,而职业测验不是必需的,只有在来访者要求时才使用,但职业信息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来访者进行职业探索,并做出职业决策” 。

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虽然都是以解决人——职匹配问题为其核心任务,但二者在咨询者位置的定位方面却存在根本不同.这是二者在概念内涵、行为时效、目标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的根源,也是其理论基础不同的必然反映 2.咨询者的“发展观”不同在发展观上,大学生就业指导概念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就业安置”特点,强调学生在就职时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以大学生毕业时的职业选择、职业准备和职业适应等问题为主,忽视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估职业适应与发展调适、职业规划与等长期性问题的解决,是一种一次性完成的短期职业发展观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的蓬勃发展就是这一发展观的现实反映 职业生涯则将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纳入其中,主张职业生涯应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螺旋形地进行评估、反馈与调整,对不同阶段的问题实施针对性,倡导“自我与职业之间的同质是自我实现和人生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和最佳途径” ,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咨询者的一生,实现了“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根本转变 (二)概念间的种属关系决定了二者的必然联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有着各自的内涵与外延但从概念产生发展的历史看,前者是伴随职业指导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同质性概念,是职业指导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映射;后者则是职业指导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在人本主义理论流派和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推动下,经过概念的历史性扬弃与重构后形成的新概念,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概念的种概念。

概念间的种属关系决定了两个概念间的必然联系 首先,二者都以解决人类社会中人与职业的匹配发展问 题为核心任务,围绕提高大学生或咨询者的“可就业性’ ,去开展相应的实践目前,我国高校内名目不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类机构和职业生涯类课程的普遍开设就是这一联系在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过程中的客观体现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概念的内涵、本质、内容方法等隶属于职业生涯概念的范畴,职业生涯实际上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概念的终极价值诉求 虽然两个概念所指的范畴会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革新而逐步完善与发展,但二者间的种属关系决定了它们是一对区别中有联系的关联体所以,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概念应是在职业生涯概念的基础上开展的全方位就业指导,即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力求达到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学生的个性特质、社会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等相结合,实现大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平稳过渡;职业生涯则应将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包含其中,从关注大学生的早期职业发展过渡到关注大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 (三) 大学生就业指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