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3_2新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上)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8.36MB
约219页
文档ID:578546607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3_2新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上)_第1页
1/219

第四 西汉帝陵 •一、西汉帝陵的发现过程•二、西汉帝陵的分布•三、西汉帝陵的基本布局和主要设置 一、西汉帝陵一、西汉帝陵发现简史l 自汉代以后,不少历史地理文献记载了西汉帝陵,如《三辅黄图》、《三秦记》、《关中记》、《水经注》、《长安志》、《关中胜迹图志》等l 清末及民国时期,日本学者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 ; 1942~1943年,西北史地考察团调查了关中地区的西汉帝陵 l新中国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对西汉帝陵进行全面考古调查, 对一些帝陵及陪葬坑、陪葬墓、刑徒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汉宣帝杜陵陵园遗址考古发掘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汉景帝阳陵考古发现近年来开展的汉惠帝安陵、汉昭帝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帝陵的考古调查、勘探及试掘 二、西汉帝陵的分布一、西汉帝陵Ø西汉时代有十一座帝陵,分别为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Ø除了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位于汉长安城外的东南部,其余九座帝陵均位于咸阳原之上 一、西汉帝陵1569118102437 昭穆制度•昭穆制度,指的是规定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的制度。

《周礼·春官· 小余伯》载:“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曰:“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西汉帝陵是否存在昭穆制度,学界一直有较大的争议,刘庆柱先生认为西汉帝陵的昭穆制度是存在的,只是由于继承原因的不同,分组存在;王学理先生则认为汉陵不存在昭穆制度 •(二)西汉帝陵及陵园遗址Ø自汉文帝霸陵及其后,帝陵与皇后陵的陵墓各自筑成一座陵园,且外围又有大陵园大陵园之中有陪葬坑、寝殿与便殿组成的寝园、陵庙等,大陵园(之外)附近有帝陵的陪葬墓、刑徒墓、陵邑等 一、西汉帝陵 一、西汉帝陵1.封土•战国时代晚期,王陵的封土规模已明显变大Ø《礼记·中庸》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Ø《礼记·礼器》 :“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 •秦始皇陵将战国时代陵墓“以大为贵”发展到极至 •西汉早期,帝陵和皇后陵封土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即“坊”形(《礼记·檀弓》)大约从文帝以后,帝陵和皇后陵封土平面一般均为近方形,即“覆斗形”,也即“堂”形 西汉帝陵封土高一般为30米左右 一、西汉帝陵武帝茂陵 一、西汉帝陵茂陵近观封土底部东西224-226,南北228-236米,高46.5米 一、西汉帝陵宣帝杜陵封土底部边长172米 2.地宫•根据文献记载,西汉帝陵基本为四条墓道的土圹墓,东墓道为主墓道;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西汉晚期的帝陵可能将东向改为南向,可能与都城方向改制保持一致;•墓室位于地宫底部,又称“方中”或“明中”,一般深“十三丈”(汉丈约2.3米),内有“梓宫(棺)”、“便房”(葬具)及“黄肠题凑”相关的储藏间等,根据诸侯王墓的特点,墓室内可能有积沙、积炭或积石及排水设施等,起到保护作用。

3.陵园及门阙遗址• 西汉初年,沿袭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的皇帝和皇后的陵墓在同一个陵园之内从汉文帝霸陵开始,帝陵与皇后陵各自的陵墓封土及陵园,它们又被包括在共同的大陵园之中大陵园之中有陪葬坑、寝殿与便殿组成的寝园、陵庙等,大陵园(之外)附近有帝陵的陪葬墓、刑徒墓、陵邑等一、西汉帝陵 一、西汉帝陵 茂陵陵区(园)平面图 陵园布局的内涵•西汉帝陵的修建同样是“陵墓若都邑”的理念,其中帝陵象征着未央宫,后陵则是长乐宫,陪葬墓和大量的陪葬坑是文武百官和宫廷生活的象征,陵庙则是代表了礼制建筑整个陵园则是汉长安城的地下再现•另外,焦南峰先生还认为阳陵陪葬的诸侯王则代表了各诸侯王国,整座帝陵则是西汉帝国的象征,这种象征性只是理念方面,不能准确的一一对照 3.陵寝设施Ø东汉蔡邕《独断》说:“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古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

•《汉书·韦玄成传》记载:“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上四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 宣帝杜陵寝园遗址 王皇后陵园布局图 杜陵便殿遗址杜陵 一、西汉帝陵帝陵台门遗址 一、西汉帝陵杜陵 一、西汉帝陵帝陵阙门遗址 陵庙遗址•陵庙制度产生于西汉初年,《汉书·五行志》载:“古之庙皆在城中,孝文庙始出居外”,西汉初年的汉太上皇、高祖庙和惠帝的庙均筑于长安城内文帝庙虽然在城外,但没有修筑于陵墓附近,从景帝阳陵开始陵旁设庙•西汉帝陵的陵庙均有名称,如景帝德阳宫、武帝龙渊宫、昭帝徘徊庙、宣帝乐游庙等•陵庙与都城附近的宗庙意义不同,陵庙和寝、便殿是一整套礼制系统,主要和陵事活动有关,即“月祭于庙”、“岁二十五祠” 一、西汉帝陵 一、西汉帝陵陵庙内安放木主的神坛?太社内安放社主的石座? (四)陪葬坑•西汉时代帝陵与皇后陵一般均置陪葬坑,这一制度源远流长,上溯商周时代的大型墓葬附近的车马坑、祭祀坑(包括器物祭祀坑、动物祭祀坑及殉兽坑)等,实际上与秦汉时代帝王陵墓的陪葬坑意义基本相同陪葬坑与“地宫”(即墓室)是西汉帝陵的“地下”主要组成部分:即“外藏”与“正藏”,“外藏”即“外藏椁”,“外藏椁”以“具”为计量单位。

《汉书·霍光传》霍光去世,皇帝“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 服虔曰:“在正藏外,婢妾藏也或曰厨厩之属也一、西汉帝陵 汉景帝阳陵是西汉帝陵之中,发现、发掘陪葬坑数量最多的 它们有的在帝陵陵园之内,有的在阳陵大陵园之中帝陵陵园之中的陪葬坑,目前考古发现86具,分别位于帝陵封土四侧及陵园东北部分别与庖厨、织造、军阵仪仗等内容相关 一、西汉帝陵(四)陪葬坑阳陵 陪葬墓•西汉帝陵设置有专门的茔地用以安排陪葬者,大多位于外陵园之内,中陵园之外,一般是靠近帝陵或司马道的陪葬者身份较高,很多陪葬墓有独立的陵园,一般以壕沟或道路为界,陪葬者身份复杂,包括嫔妃、朝廷重臣、皇亲国戚以及陵园中的官吏等•以汉武帝茂陵为例,司马道南侧为主要陪葬区,包括霍光墓在内有12座,司马道北侧有7座,包括霍去病、卫青等人的陪葬墓 一、西汉帝陵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霍去病) “冢象祁连山”,(卫青)“为冢象庐山用以纪念二位将军的赫赫战功 霍去病墓前石刻•可能为中国最早的陵前石刻 刑徒墓地•西汉帝陵同样存在刑徒墓地,如阳陵的刑徒墓地位于帝陵陵园外的西北部 •西汉帝陵陵邑•《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园邑之兴,始自疆秦。

西汉时代自汉高祖长陵至汉宣帝杜陵,帝陵均置陵邑现已基本究明的帝陵陵邑有汉高祖长陵邑、汉惠帝安陵邑、汉景帝阳陵邑、汉武帝茂陵邑、汉昭帝平陵邑、汉宣帝杜陵邑•西汉时代的帝陵陵邑,一是为了供奉陵园;二是迁徙关东大族、达官巨富,消弱地方势力,强化中央集权统治;三是由于西汉时代皇帝“予作寿陵”,通过“随帝徙陵”,突出当政皇帝的权威基于上述原因,当时对于“徙陵”者的政治、财产有着很高的严格要求,能够迁徙到陵邑之中的人多为达官显贵一、西汉帝陵 一、西汉帝陵 一、西汉帝陵 一、西汉帝陵 •东汉自刘秀建国,到汉献帝禅位于曹操,共196年•历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献帝等14位皇帝,而少帝(7世)被废,废帝(13世)遭贬,因此只修建有12处帝陵•汉献帝的禅陵位于河南省焦作,其余的11座均在洛阳附近 二、东汉帝陵 二、东汉帝陵•(一)东汉帝陵的文献记载Ø《后汉书》、《东观汉记》、《续汉书》、《后汉纪》 Ø这些文献关于陵园建设、陵寝制度、祭祀礼仪、陪葬制度等内容的记载相对较多,而关于帝陵位置的记述则较为简略 二、东汉帝陵(二)东汉帝陵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二、东汉帝陵(三)关于东汉帝陵的基本认识•1、洛阳东汉十一陵的分布基本廓清。

Ø汉魏洛阳城的西北(孟津县境内)陵区有五座陵(北兆域),据文献记载,有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和灵帝文陵Ø汉魏洛阳城的东南(偃师市境内)陵区有六座陵(南兆域)有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和桓帝宣陵 二、东汉帝陵•2、墓葬形制和陵寝建筑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突破 Ø东汉帝陵为砖石结构的多室墓葬形制,单一墓道且南向Ø墓上的封土也由方形改成圆形 Ø墓葬基本为夫妻同陵合葬 Ø突出了南北“一”字状的家族聚葬形式,传统的昭穆制度没有体现 二、东汉帝陵Ø有较多的陪葬墓,但基本不见陪葬坑等外藏系统 Ø陵寝建筑位于封土的东侧或南侧,逐渐改垣墙为行马 Ø上陵制度逐步确立 (东汉皇帝将原先在宫殿举行的一些重大礼仪活动挪到先帝寝殿内进行)逐步确立,废弃西汉陵旁设庙的模式 三、两汉诸侯王墓“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弟子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同跨)州连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汉书·诸侯王表序》汉王朝版图由此分为西部的郡县区和东部的王国区 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封建)•从商代开始,中国已有分封制度,这从史籍和甲骨文中均能找到相关的记载;•两周时期,这一制度达到完善,封国众多,达到封建制度的高峰;东周时期,周天子势微,各诸侯逐渐趋于独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封建,在全国建立郡县制;•秦亡后,西楚霸王项羽“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战争需要,分封大量异姓诸侯王,“檄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汉书·韩彭英卢吴传》•汉代建立后,中央和王国的矛盾凸显,除了长沙王吴芮外,异姓诸侯王被清除殆尽,同时开始分封大量的同姓诸侯王;并与大臣“刑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 •汉文帝时,诸侯王的分封有序,即嫡子继承王位,此后皇帝不断分封子孙为诸侯王(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及汉武帝推恩令后),致使西汉末年的诸侯国数量达到一百三十余处 •汉初同姓诸侯王格局图 •汉景帝中元六年诸侯国格局图 •东汉时期,沿袭了西汉封诸侯的制度,只是沿革控制各诸侯王的权力,诸侯国所辖地域的行政权归属中央,由中央所派遣的傅相所主持,东汉诸侯王的数量不多,最多时有24个 西汉诸侯王墓的分布•西汉诸侯王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是较早发掘的诸侯王墓之一•目前已调查和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后)墓共有43处84座刘瑞《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 •西西汉汉诸诸侯侯王王墓墓分分布布图图 各省区发现状况•陕西省2处3座,基本为帝陵的陪葬墓,位于西安市西北部。

•北京市2处3座,2座位于大葆台,1座位于老山•河北省7处12座,中山王墓3处5座,分别位于满城县陵山、定县八角廊和三盘山;汉初异姓赵王墓1座,位于石家庄小沿村;常山王墓1处2座,位于石家庄鹿泉市新城乡高庄村西凤凰山;真定王墓1处2座,位于鹿泉市城关镇北新城村;河间王墓1处2座,位于献县万村乡陵上寺村内•河南省1处16座,位于永城市芒山镇,为梁孝王刘武之后的诸代梁王及王后的墓葬区 •安徽省1座,位于六安双墩三十铺,为六安王墓•湖南省可确定的有4处5座,均位于长沙附近,墓主为长沙王(吴姓或刘姓)或王后•广东省1座,为广州市发掘的象岗山南越王墓•江苏省目前可确认者有14处25座,广陵王墓2处3座,2座位于高邮神居山,1处位于邗江县杨寿乡的宝女墩;泗水王墓1座,位于宿迁市泗阳大青墩;楚王墓9处18座,位于徐州市周边低矮的山丘上;推定为江都王的墓葬有2处,1座位于仪征张集庙山,另1处2座位于盱眙大云山 •山东省有10处17座,鲁王墓1处5座,位于曲阜九龙山一带;济南王墓1座,位于章丘市圣井镇危山的顶部;济北王墓2处4座,位于长清双乳山和福禄山;吕姓吕王墓1座,位于章丘市枣园镇洛庄村西;昌邑王或山阳王墓1座,位于巨野县东南红土山;齐王墓1座,位于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南;菑川王墓2处3座,潍坊昌乐县朱留镇东圈村南1处2座,青州市香山1座;定陶王墓1座,位于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的定陶灵圣湖附近。

分布特征•墓葬基本分布于距离都城不远、地势高亢的台地或山上; 合葬方式•合葬形式有同茔异坟异穴合葬、同坟异穴合葬、同穴合葬及无合葬四种形式异坟异穴合葬数量大,而仅泗阳大青墩泗水王夫妇墓为同穴合葬 狮子山楚王(后)同茔同茔异坟异坟异穴异穴合葬合葬 同坟异穴合葬:徐州南洞山楚王、后合葬 同穴合葬:泗水王夫妇墓 墓外设施•西汉诸侯王墓的墓外设施主要包括园邑、祠庙、陵园、寝园及其他•西汉诸侯王墓园邑所置奉邑为三百家,目的是为了保护墓葬,多偏居一隅,具有一定面积邑内设有低级官吏,为“长丞”或“园丞”等 •祠庙基本以诸侯王的谥号命名,一些诸侯王墓附近出土的封泥可以说明,如“齐哀庙长”、“菑川顷庙”、“中山穅庙”等 陵园•西汉诸侯王墓陵园多以王的谥号为园名,而王后墓基本无陵园名总体上实行的为“两重陵园”制度,与西汉帝陵“三重陵园”制度存在等级差别•异坟异穴合葬的诸侯王墓,内陵园内为王墓及相关设施,外陵园面积大,包括王后墓,陵园内的较多建筑设施、墓外陪葬坑、陪葬墓等等同坟异穴及同穴合葬者则是王墓与后墓共用内、外陵园内陵园一般为方形或近方形,外陵园则不固定陵园设门,可能也是4门,但建造相对简单 •保安山汉墓陵园位于保安山周围,陵园墙将保安山四面包围起来,南、北、东三面都发现有夯土墙,但门址只有门道,而且规模较小。

•寝殿寝殿等礼仪性设施位于墓葬墓道口的偏一侧,以左侧居多,基本为瓦木建筑早期偏晚阶段已使用寝园,主体建筑为寝殿和便殿保安山M1(梁孝王墓)寝园,院落众多,除寝殿、便殿外,其他如车马、灶房等一应俱全 墓葬形制•西汉诸侯王墓的形制可分为三类:其一为竖穴土圹木椁墓;其二为竖穴岩坑墓;其三为横穴崖洞墓; 竖穴土圹木椁墓•竖穴土坑墓有斜坡墓道,1-2条不等,墓室长方形,内置木质棺椁•典型墓葬有河北省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北京市大葆台M1; 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墓北京大葆台汉墓北京大葆台汉墓 竖穴石圹墓•石圹墓由墓道和竖长方形墓坑等组成,坑圹内修砌相关设施和置放棺椁等一条墓道者居多,部分有耳室,部分有块石封门,有的墓室上有石材构筑的顶部•典型墓葬有山东巨野红土山汉墓,墓道底部较平,室顶以块石垒砌;湖南长沙象鼻嘴M1,无石材等构筑室顶,题凑木墙至墓壁间的空隙全部用黄沙、砾石填塞; 湖南长沙象鼻嘴M1 镇墓偶人 崖洞墓•崖洞墓的墓道露天开凿,甬道、墓室及具有一定功能的耳室、侧室或回廊等基本位于山体内•山东昌乐菑川王后墓为竖穴洞室墓,由竖穴墓道、甬道、南室、北室及四个耳室组成 ;•河南永城保安山M2,有东西两条斜坡墓道,东墓道为主,其西部前庭北侧有二耳室,墓室由三条甬道、一个前庭、主室(前后室)、三十余个侧室、回廊、隧道及排水设施等组成,一些室内有瓦顶木构建筑,仿宫室府第特征明显; •河北省满城中山王刘胜墓,墓门以砖坯封堵,再用铁水浇注,其内有甬道、侧室、前后室,后室有回廊围绕,一些室内有瓦顶木构建筑 ;•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墓道有内、中、外之分,外墓道末端两侧有门阙土台,中墓道东部有陪葬者,内墓道上部有长方形天井,甬道东部有二室内殉葬有楚王的嫔妃;•江苏徐州小龟山楚王墓,平坡墓道两侧无室,甬道内为塞石,两侧有室,墓内较大的室有立柱和瓦木建筑,与王后墓之间有壸门相通 。

山东昌乐菑川王后墓 河南永城保安山M2 中山王刘胜墓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 徐州小龟山楚王墓 南越王墓 陪葬墓•西汉诸侯王墓多有陪葬墓陪葬者中,身份较高者有王国官吏、高级贵族,甚至还有诸侯王的夫人、嫔妃或子女,中等者有一般贵族、官吏及诸侯王身边的相关人员,低者则为低级官吏、家奴或其他人员等 陪葬方式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陪葬墓位于诸侯王或王后墓的封土之外,如河北满城汉墓、徐州小龟山楚王墓等; 二是陪葬墓位于墓道及相关室内,如广州南越王墓,墓道及外藏椁内均有殉人; 三是陪葬墓位于封土下,墓外亦可能有如邗江县杨寿乡的宝女墩墓葬群,发掘清理M104、M105位于封土之下中心偏10米,主墓位于墩的中心,附近还有一些墓葬可能为主墓的陪葬墓; •四是墓内、墓外均有陪葬墓如徐州狮子山楚王墓 葬具•西汉诸侯王死后的葬具多数既有棺又有椁,如河北满城M1等就出土有外椁内棺的葬具组合; •镶玉漆棺有所使用,狮子山汉墓出土镶玉漆棺的形体较大,由1781块玉片镶贴在外层棺的外壁 随葬品•西汉诸侯王墓的陪葬品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数量大,一些国大力强的诸侯国王墓的陪葬品可达数千甚至上万件之多;二是质地品种多,质地以陶、铜、铁、玉、漆器居多,另外还有石、金、银、骨及玛瑙、琉璃、琥珀、珍珠及数量不等的动植物等。

三是制作精,有较多反映墓主身份、地位的物品 陶礼器 金缕玉衣•“玉衣”,在文献中又称 “玉匣”,是用金属丝连缀玉片做成的敛服,汉代专为高级贵族所用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的玉衣用金丝,诸侯王、公主、列侯始封、贵人(公卿大人或显贵之人)等用银丝;长公主(皇帝的的姐妹)用铜丝 •就考古发现的玉衣资料看,西汉时期在玉衣使用上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王和列侯也可使用金缕玉衣到了东汉,正如文献所载已形成了按身份使用缕质的制度,诸侯王和始封列侯用银缕玉衣 南越王墓南越王墓丝缕玉衣丝缕玉衣 中山王墓(满城汉墓)出土器物一号墓中室 一号墓北耳室 铜雀衔环杯 •长信宫灯 熏炉 •① 正藏与外藏椁Ø《汉书·霍光传》曰:“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颜注引服虔曰:外藏椁“在正藏外,婢妾之藏,或曰厨厩之属也 Ø《汉书·霍光传》刘敞注:“以次言之,先亲身着衣被,次梓宫、次便房、次题凑、次外藏” 三、诸侯王墓随葬制度 •② 随葬品Ø铜器和鎏金铜器Ø车马殉葬 魂车 ? 王青盖车(安车)、戎车(猎车)和轺车 ?Ø玉衣殓服 三、诸侯王墓 二、东汉诸侯王墓•目前可以确认的东汉诸侯王(后)墓共有18座,贯穿东汉一代。

•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 •河北地区4座2座位于定州市,分别为北庄东汉墓和北陵头M43,墓主分别确认为中山简王刘焉及其夫人、中山穆王刘畅及其夫人2座位于邯郸市南郊张庄桥村北,墓主可能是第3世赵顷王刘商、第4世赵靖王刘宏和第5世赵惠王刘乾中的两人•河南地区4座淮阳市3座,2座位于北郊,可能为陈顷王刘崇与其夫人的墓葬1座位于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南,编号为西高穴西高穴M2,墓主可能为东汉末所封魏王曹操 •山东地区4座临淄东金岭镇一号东汉墓的墓主可能为齐炀王刘石,临沂兰山区曹家王庄东汉墓可能为某代琅邪王及其王后之墓济宁2座一座位于城北肖王庄南,推测墓主是任城孝王刘尚,另一座位于市区南部的普育小学院内,墓主为东汉晚期某代任城王的夫人或王妃;•江苏地区6座扬州邗江甘泉山M2墓主为广陵王刘荆及其夫人徐州土山M1、M2为某代彭城王及其夫人的墓葬睢宁县双古堆2座,为下邳国某代王与王后的异坟异穴合葬墓,刘楼东汉墓群中,M3可能为某代下邳王或王后的墓葬 选址•东汉诸侯王墓基本选择在地势高亢、较为空旷且距离都城相对近的地域,如彭城王墓选择在都城南云龙山北部的山脊上一些呈“一”字形分布,如下邳王墓基本呈“一”字形东西向分布于都城西南部。

合葬方式•合葬形式主要有夫妻同穴合葬、夫妻同坟异穴合葬、夫妻异坟异穴合葬三种形式,同坟、同穴乃至同室合葬较为普遍,异坟异穴合葬则相对较少 夫妻同穴合葬•定州北庄东汉墓(中山简王刘焉)为同穴同室合葬,北陵头M43为同穴异室合葬 夫妻同坟异穴合葬(徐州土山M1与M2) 夫妻异坟异穴合葬•睢宁双古堆东汉M1、M2 封土•基本都有封土,夯筑坚实,直径或边长一般在30-60、高度为10-20米左右,形状多圆形圆形,如徐州土山汉墓封土直径约100米个别方形,安阳西高穴M2无封土,与墓主推行薄葬等有关 修建形式•修建时,多是先挖好墓坑,再在坑内修砌墓室临淄金陵镇M1的建筑程序是:先挖一“甲”字形土圹,于土圹内以砖砌筑墓室,墓室顶部高出墓圹开口层面,其上再夯筑封土 墓葬形制•有砖砌、石砌和砖石混砌三种墓葬形式,一般由墓道、甬道、封门墙、前后室等组成,均有前后室,多有耳室,部分有回廊,布局较对称一条墓道,多数南向,也有非南向者 建筑材料•建筑材料中最常用的有黄肠石和砖黄肠石是在西汉黄肠题凑葬制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大小、规格整齐划一,减轻了修建难度,使得墓葬总体上较为规整,而且起到加固墓室,达到更好的防盗等效果,代表性墓葬有定州北庄M1、济宁肖王庄M1等,均用石4000块左右,基本用来垒砌题凑石墙和平铺封顶 •黄肠石多有刻铭,徐州土山M1出土黄肠石刻铭中有一些冠以“官工”二字,如“左湖石官工田阳治”等,人物刻铭更多,从中可知,东汉时期中央与诸侯国、郡、县之间工匠交流十分频繁。

•砖更为普遍,以长方形砖、楔形砖、扇形砖为主,另有其他特殊用途的墓砖长方形砖用以砌筑各室墓壁和墓底,楔形砖、扇形砖用来券砌各室顶部和门券砖上常见文字,或模印、戳记,或用石灰、朱砂、木炭等书写,内容主要为数字、题名,标明顺序和制作者,亦有的标有职官或死者的称谓等 •顶部则券成弧形顶、穹窿顶、拱顶、四角攒尖顶等外藏系统已简化,基本不见陪葬坑,耳室及回廊等成为外藏系统的主要内容 随葬品•东汉诸侯王墓虽多遭盗扰,但仍出土数量较多、种类繁杂的陪葬品,包括陶、瓷、铜、铁、玉、石、漆、金、银、骨及玛瑙、琉璃、琥珀、珍珠等质地器物及一些动植物 陶瓷器•陶瓷器包括仿铜礼器、模型明器仿铜礼器、模型明器、炊饮器、盛器、俑、镇墓兽等,常见器类主要有鼎、壶、仓、灶、井、磨、猪圈、瓮、罐、瓿、盆、盘、奁、魁、勺、碗、钵、耳杯、案、熏炉、灯、器座、建筑、乐器、虎子、俑等 铜器•铜器包括车马器、兵器、乐器、盛饮器、器座与架、文具、起居用品等 •玉器包括礼器、配饰、敛葬器、剑饰等,礼器以璧璧为主,另有少量的环、璜等•敛葬用玉主要为衣、枕、琀、塞、豚、眼盖等;•玉衣数量多,为银缕或鎏金铜缕等穿缀•佩饰数量较少,有觹及舞人等,其他有玉剑饰、带钩、龟、簪等。

•东汉诸侯王墓虽如上文所述有其特殊性,但随着逾制现象的日渐普遍,诸侯王墓与列侯勋戚墓基本没有区别,体现出诸侯王地位的逐步衰落 •东汉诸侯王墓的统一性明显,说明了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以及“汉制”深入人心 四、两汉列侯墓•西汉时期也分封较多列侯,列侯有国,食封邑,并有一定行政权•文献记载:《汉书·景帝纪》:“列侯薨,遣太中大夫吊祠,视丧事,因立嗣其葬,国得发民挽丧,穿复土治坟,无过三百人毕事其他如朝廷“以列侯葬淮南王(刘长)于雍,守冢三十户•东汉列侯薨,据《后汉书·礼仪志》载,有“令赠印玺、玉柙银缕”,“使者治丧,穿作,柏椁,百官会送,如故事”等 西汉列侯墓•目前发现的西汉列侯墓有20余座,较为著名的有杨家湾汉墓(周勃或周亚夫的墓葬)、马王堆汉墓、海昏侯墓、张安世墓等 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马王堆乡,共有三座(M1-M3),M1、M2为轪dai侯、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夫人(辛追)的异穴合葬墓,M1为夫人墓,M3为利苍子利豨或其兄弟墓,与父母同一墓地 一号墓•一号墓由封土、墓道、墓圹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封土现存约4米,顶部圆平,斜坡墓道位于墓圹北部正中,土圹底部修建有椁室 墓葬平剖面图 •椁室底部平铺白膏泥,顶部及四周加塞木炭,木炭外再加白膏泥,使得墓室的封闭性较好,尸体得以保存。

•椁室形制为典型的“井椁制”,主棺四周设置有边厢 四层套棺•第一层为黑漆素棺、第二层为黑地彩绘棺、第三层为朱地彩绘棺、第四层为锦饰内棺; 随葬品•随葬品集中放置于四座边厢中,北边厢象征着死者生前的生活场景,放置有陶壶、漆钫、漆勺等酒具;漆案、耳杯等宴享用品;屏风、漆枕、漆奁等梳妆用品;以及大量的乐舞俑;•东边厢和南边厢内主要放置立俑;•西边厢则是大量的竹笥和竹娄,其中有丝帛衣物和食品 北边厢 南边厢和东边厢 西边厢 尸体 衣物 器物 多子奁 梳妆用品 食物 竹 简(遣册性质居多) 二、三号墓•二、三号墓的形制与一号墓类似,均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圹墓,墓道下至椁室顶部位置,椁室均为井椁制;•二、三号墓的墓道两侧设置有人偶 二号墓形制图 三号墓形制图 出土的重要遗物(M3)驻军图 地形图 非衣帛画 海昏侯墓 • 海昏侯墓园以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建成墓园呈梯形,南北宽约141-186米、东西长约233 -248米,共占地约4.6万平方米垣墙长868、宽约2米,整个墓园面积恰恰合汉代一百亩• 海昏侯墓园由2座主墓、7座祔葬墓、1条外藏坑和园墙、门、门阙、寝、祠堂及园寺吏舍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

有的祔葬墓前还建有祠堂• 海海昏昏侯侯墓墓园园 寝边长约10米祠堂东西长约14米南北宽约10米 刘贺墓位于夫人墓之西,由墓葬本体和一个外藏椁构成 墓葬本体外藏椁室 海昏侯车马坑正射影像图外藏椁位于刘贺墓西北侧,南北长17.7米、东西宽4.24米 深2.5 米 ,内部埋葬20匹马,5辆安车和3000余件车马饰件,器物基体分别为青铜、铁和银,采用了鎏金、鎏银、错金银等表面装饰工艺 发现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 刘贺墓葬本体上有7米高的封土,约合汉代3丈 封土之下为墓圹,由椁圹和墓道构成,墓道向南,整体呈甲子形,椁圹内建有面积达400平方米复杂椁室 椁室由甬道、东西车库、回廊、东西北藏椁和主椁室构成 椁室已经高度的居室化和宅院化,这一点正是汉家丧葬制度的最主要的特点 刘贺的棺柩放置于便房东室的东北角,由外棺和內棺构成 两棺放置于輁轴之上輁轴是矮床形的载棺之车,下面安装四个没有辐条的木轮,是战国以来一直在使用的礼制葬具 外棺盖上有漆画痕迹,并放置三把玉具剑 主棺柩内、外棺之间的南部出马蹄金33件、麟趾金15件、金版20件、金饼96枚。

内棺盖上彩绘漆画,并有纺织品痕迹 刘贺玉印 棺柩南部随葬品 东室南侧随葬品 西室南出土大量的漆器,主要为酒具和女侍俑,出土物表明便房西室为堂,东室为寝 藏椁按功能区分,北藏椁按功能区分,北藏椁自西向东分别为藏椁自西向东分别为钱库、粮库、乐器库钱库、粮库、乐器库西藏椁从北往南分别西藏椁从北往南分别为衣笥库、武库、文为衣笥库、武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器书档案库、娱乐用器库东藏椁为库东藏椁为““食官食官””库,可分为酒具库库,可分为酒具库和厨具库和厨具库甬道位于便房南侧,甬道位于便房南侧,内置两辆乐车甬道内置两辆乐车甬道东、西两侧为车马库东、西两侧为车马库 北藏椁-钱库“五铢”钱(钱库) 北藏椁-粮库(粟黍、稻、麻) 北藏椁-乐器库乐器库中出土了两架编钟,一架编磬,一架25弦的漆瑟,和排箫、笙等乐器同出的还有大量的伎乐木俑 东藏椁-酒具库酒具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酒器、灯具以及漆盘和陶器酒瓮 东藏椁-食官库酒具库南侧为厨具库,出土大量杯、案、盘等厨具 西藏椁-(衣笥库)出土了大量的漆笥残片 西藏椁-武库出土了多把战国铜剑、戟、甲胄 西藏椁-文书档案库从文书档案库中出土了五六千枚了竹简和80余版木牍 西藏椁-娱乐器具库出土了棋盘、漆琴和酒具等大量文物棋盘棋盘 火锅染炉 蒸馏器 •在所有文物中价值最高的无疑是数千枚竹简和80余版木牍上的文字资料,根据对2000枚竹简的初步释读,已知其中的内容有,《论语》、《易经》、《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还有农书、方伎类文献,还有一篇属于西汉当代文学赋体的冢赋,描绘了为一位列侯花费数百万修建豪华墓室的经过。

另一篇为刘贺在籍田礼上的祝文•木牍的内容,已知的有刘贺及其夫人在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分别写给汉宣帝和皇太后的奏折 论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也 子嫁而反,弟兄不与同席而坐,不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礼记 《曲礼篇》 西周提梁卣战国铜罍 •大刘记印玉印出土于便房东室,印文及其罕见,应是刘贺被废后囚禁在昌邑王故宫期间所使用的印信,这是他非王、非侯、废庶民的尴尬身份的真实写照 带有墨书的金饼 虫草虫草 铜臼杵 •从墓主有关的文物可以看出,刘贺绝不是像汉书所说的那样荒唐不堪,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对政治失败者横加罪名是史书的定势和常态,因此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述和评价不足凭信,刘贺的悲剧绝非不肖所致,而是缘于缺乏政治经验和权臣当政的时代造成的•刘贺墓出土的文物不仅印证充实了我们对西汉制度的认识,还使我们了解到西汉文献失载的一些西汉制度 酎金制度•刘贺墓出土的黄金数量之大令人惊愕,迄今已达478件其中重汉金一斤的金饼是385枚,大马蹄金17枚,小马蹄金31枚,麟趾金25枚,金版20版,总重量120公斤以上 主椁室出土金饼、马蹄金、麟趾金棺内出土金板、金饼、马蹄金、麟趾金 金饼 金板 麟趾金 马蹄金 环保灯具雁鱼灯釭灯 先进的漆器制作艺术 真实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刘贺死后,大臣们建议将海昏国除国绝嗣,并很快得到宣帝批准。

这样,刘贺的家人瞬间都成了庶人,再也无权继承和享用刘贺作为列侯的专用财产这些财产中,当然包括刘贺被废后经朝廷恩准继承的刘髆的全部财产对于前来“视丧事”的太中大夫来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这些财产全部买入刘贺坟墓中但是,由于财产太多,只能修造规模宏大的墓室这也正是表面上刘贺备极哀荣的真正原因显然,这是一种无奈的畸形哀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