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务员行政公务行为的界定标准论文直接以身份和职权为耍素,将公务员利用其身份或职权的行为全部归入公务行为范围 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行政法追求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宗旨相吻合;浅析公务员行政公务行为的界定标准浅析公务员行政公务行为的界定标准由于享有行使行政权的口然人同时具有一般公民 和公务员的双重身份,所以如何区分该口然人行为的性质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详细内容 请看下文公务员行政公务行为的界定标准当前,我国关于公务员行政行为的界定标准,主要有以下儿种学说:一单一标准说,包括主观说和客观说主观说是以公务员行为时的意图和目的为标准 的学说由于行政行为中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有主观意思的存在,所以该说乂分为行 政机关主观说和公务员主观说前者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属于公务行为应以行政机关的意 思表示为准,即必须是在执行行政机关的命令或委托事项的范围内;后者认为,是否是公 务行为应重点考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主观上的意思,只要其行为的意图和目的是执行职务, 就可以认定其为公务行为,缺少这种意图和目的,即使外人看起來有公务行为的象征,也 不能认定为公务行为客观说乂称形式说或外表标准说,这是西方多数学者所持标准该说认为公务行为的 判断应以公务员行为的外部特征为标准,在客观上、外形上、社会观念上属于职务范围的 行为,都是公务行为。
具体说,它包括在三种行为:即公务员执行其职务行为所必要的行 为或协助执行职务的行为;公务员执行其接受的命令或受托的职务;足以认定公务员的行为 与执行职务有关的行为这种学说,仅仅从主观或客观方面來作出判断,因此存在很大的 片面性二两项标准说该说以行为人的身份和行为人的职权为依据,认为“公务员利用其公 务员身份或职权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不论这种活动是否越出了他的地域管辖权,也不论这 种活动是否逾越了他的专业管辖权”,都是公务行为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分公务 员的个人行为和公务行为比较复杂,如果让相对人去识别公务员进行的行为哪些是或不是 行政机关命令或委托的事项是行不通的所以,直接以身份和职权为要素,将公务员利用 其身份或职权的行为全部归入公务行为范围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行政法追求保护相对 人合法权益的宗旨相吻合但是,这一观点无意中违反了行政效益原则,对公务员利用其 身份或职权的所有行为均作公务行为处理必然大大损害行政机关的公众形象,也直接影响 行政效率三三项标准说该说以划分公务员个人行为与单位行为为基础提出公务行为的判断应 以下述三项标准为依据:1公务员的行为以所属单位名义作出的,属单位行为,以口己名 义作出的,属个人行为;2公务员的行为是在他的职责范围内作出的,属单位行为;如果超 出职责范围,必须结合第1和第3项标准作综合考察;3公务员的行为是执行单位的命令或 委托,不管单位命令或委托是否超越权限,概属单位行为。
单位的民事行为与行政行为可 以根据各口行为的特征來确认,具有平等有偿特点的行为一般是民事行为该学说以名义、 职责范围为要素,将只有是基于行政机关命令和委托,并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的公务员 行为归入公务行为,而把其他的违法行使职权的公务员行为都排除在外四四项标准说该说也从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角度來界定公务行为,它提出确定划 分公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以依法行使职权原则、行政职权合理原则、紧急处置原 则为基础,进而再从行为主体、行为形式要件、行为实质要件和行为人的主观要件四个方 面对行为的性质进行认定公务行为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是作出该行为的自然人有公务 员的主体资格,二是该口然人必须以有该项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为,三是该 行为必须是公务员行使职权范围内的行为,四是实施行为的公务员主观动机和目的必须正 当,只有出于依法执行公务的动机和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目的的行为才能认定为公务行为 总之,一句话,只有完全合法行使职权的公务员行为才属于公务行为另外,该学说还提出,越权行为如果出于公务员的疏忽大意、认识有误或职责不明, 就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和目的而言,他处『•一种执行公务的心理状态,至少没有意识到口己 是在职权范围外活动,因此这种行为仍属公务行为,其越权应视为执行公务中的一种过失。
该学说认为只有公务员在行为时名义、职权、动机和目的均符合法律的执行职务行为才属 于公务行为,把公务行为严格界定在合法范围内,而非法行为如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 则被排除在公务行为之外五综合标准说该学说不对判断标准进行限定,认为公务行为的判断是一个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的过程,行为的时间、地点、目的、职责权限、名义、方式、法律适用等都是综 合考虑要素,不能绝对以某一要素或绝对以所有要素为识别标准该学说灵活性最强,似 乎也最可取,只是这种灵活性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不同的裁判者会得出不同的综合 考察结论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